从“大开口”到【梳妆台】
——浅谈扬剧曲牌系统

2020-11-14 07:45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梳妆台香火曲牌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一代,是融合江苏安徽地域香火戏、乱弹腔和扬州青曲、民歌等源流而形成的地方剧种。扬剧主要艺术源头有二:一是在流行于扬州、镇江等地的花鼓戏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形成的“维扬文戏”;一是流行于苏北、皖东地区的香火戏,这一支源流在上海演出时被称为“维扬大班”。1936年,“维扬文戏”与“维扬大班”在上海合流,被称之“维扬戏”或“扬州戏”。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正式定名为扬剧。目前来看,扬剧主要流行于苏、皖、沪一带,在江苏流行于扬州、镇江、泰州、南京等地,在安徽主要流行于临近扬州南京的天长、来安等地,这恰与其艺术源流相对应。

从音乐结构体式上来看,扬剧与同为江苏另一大地方戏剧种的锡剧不同,扬剧是曲牌体,或者说是“曲牌联套体”。到目前为止,扬剧唱腔约有曲牌近二百余个。然而与发源于江苏盛行于全国的曲牌体代表性剧种——昆曲所不同的是,扬剧唱腔的曲牌,基本没有宋词和元曲词曲牌的痕迹,而是源自于乡野剧种或地方曲艺。这一艺术特色也令扬剧更具群众根基,在其流行地域中,比京昆两大全国性剧种更具活力和影响力。

扬剧的曲牌依其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系统:香火戏系统、花鼓戏系统、扬州清曲及民歌系统。其中,香火戏系统曲牌就是俗称的大开口,而另外两个系统曲牌则属于小开口。

香火戏系统曲牌唱腔高昂奔放,粗犷有力,质朴纯粹。从进入上海到两班合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香火戏系统的曲牌唱腔只用锣鼓伴奏,直到1954年江苏省扬剧团创排《赶山塞海》一剧,才为大开口唱腔编写了丝竹伴奏,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部开创先河的剧目已经有二三十年不再搬上舞台了。

花鼓戏系统曲牌主要源于民间歌舞和花鼓小戏,这类曲牌名称有着较强的来源指向性特点,比如有的曲牌用舞蹈身段命名,如【跌怀】【跨马】【背肩】【磨盘】等,有的曲牌以歌舞类别命名,如【莲花落】【荡湖船】【打花鼓】【打连厢】等等;有的以对子小戏命名.如【种大麦】【磨豆腐】【探亲】【补缸】等等。这类所唱的曲牌名,大多和剧名相一致。而以歌舞小戏命名的曲牌中,如【探亲】【补缸】以及【花鼓调】等,又随着扬剧艺术的发展,而逐渐衍生出不同的变体,展现出与原始体截然不同的艺术调性。

扬州清曲及民歌系统曲牌大都是从明清俗曲和扬州小曲发展而来,有【满江红】【剪剪花】【跌断桥】【罗江怨】【哭小郎】【梳妆台】【八段景】【湘江流】等等,以及【软平】【叠落】【离调】【南调】和【山坡羊】等所谓五大宫曲,连同扬州小曲及外来曲调,共有曲牌近百种之多。这些曲牌经过长期清唱细磨,曲调变化很大,大体可以分为抒情调和诵唱调二类。抒情调虽也讲究“依字行腔”,但大多曲调优美,音乐性比较强。而诵唱调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滚板】及其变体【快板】【迄板】【莲花调】等,另一种则是插用在其它曲调中间的清板联弹。在清曲系曲牌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梳妆台】这一曲牌。原始老版【梳妆台】曲牌原是由《孟姜女》小调衍变而来的,二者的旋律动向基本一致,四句的落音都分别落在2565四个音上。只是【梳妆台】在第四乐句增加了两拍,成为五小节结构。扬剧三大流派之一金派创始人金运贵又通过堆字、改变音域等手法,对【梳妆台】曲牌进行了革新创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金派梳妆台】,使【梳妆台】成为扬剧中与【大陆板】并驾齐驱的两大标志性曲牌。

猜你喜欢
梳妆台香火曲牌
清明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露天梳妆台(大家拍世界)
财神香火旺
“底妆”梳妆台
烧香发财
个人财产离婚时可以以共同财产抵偿吗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