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发祥地咋过“七夕”

2020-11-14 05:38
文史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织女星乞巧牛郎织女

我的家乡在苏北串场河畔的一个千年古镇——江苏盐城东台,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永传说”的发祥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受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民间的节日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而美好动人的“七夕节”更是受到父老乡亲的喜爱。

“七夕”在我的家乡被称为“乞巧节”。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得家乡人过“七夕节”的气氛就特别浓。进入农历七月,小镇上的茶食店就纷纷推出节令茶点——“乞巧果人”。这种茶点是用白面粉制作,油炸而成,内馅有豆沙、枣泥,外形似传说中的织女,很是香甜可口。孩子们见到总是垂涎三尺,往往等不到乞巧之夜,买回的“乞巧果人”便不翼而飞,害得大人们只好沿街去敲茶食店的门。

“乞巧节”这天,家乡的女人们一大早就到附近的井里挑一担水回来,到中午把洗脸盆弄干净,打来满满的一盆水,放到阳光下曝晒。再用稻草烧一堆灰,拿一个细篾织成的竹撮箕,放在空盆子上,捧适量稻草灰放在竹撮箕里,舀水淋湿稻草灰,让水滤到下边的盆子里。妇女们先用稻草灰水洗头,最后用阳光曝晒得发热的水洗头。据说用这水洗了头,可以使头发干净、飘柔,寓意头脑也会变得更加聪明伶俐。所以,这天中午,家家门口都摆出晒水的脸盆,妇女们个个洗头,很有“乞巧节”独具的特色。

“七夕”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院内的小桌上供满了时令瓜果和“乞巧果人”。妇女们抱着善良、忠诚的意愿,焚香、敬“乞巧茶”,向天际的织女星乞求智巧。按照家乡的习俗,谁要是先喝上敬奉后的“乞巧茶”,那她就沾上了织女的巧气,因而姐妹互相戒备,谁也不让谁先喝到“乞巧茶”,等候父母的安排。父母也很为难,都是身上的肉,因而最后总是被不守常规的姐妹偷喝掉。

“七夕”之夜,姐妹多的家庭还开展穿针线的智巧竞赛。朦胧的月光下,姐妹们用绣花针穿七彩线,谁能在规定时间内连穿7种彩线,那她就是巧女之星。虽然平时这些姐妹做针线都很灵巧,穿针引线毫不费力,但在微弱的月光下(有时也借助烛光),在众姐妹的注视下,绝少有人能穿完七色彩线,就是穿上一色彩线的也不多。大多数姐妹只能望针兴叹,遥望星空,乞求织女星能传给自己“巧气”。

还有一些姐妹少的家庭相邀一起,在门口或户外坪里,摆上一张小方桌,上面放着各自带来的瓜子、花生,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牛郎、织女星,比赛谁一口气数的星星多,谁就是胜者,按各自数的星星多少,排列出名次。数星星时边念边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地上人点灯,天上出星星,一颗星,两颗星……既要快又要咬字清楚。此外,还要在看星星时织麻、搓线,做针线活,扎袜底。说看着织女星做手工活,十个手指会变得更加灵巧。

“乞巧节”虽然称为“女儿节”,但男人们却不甘寂寞。夜深人静时,他们一个个从家中溜出,去近郊茄田里卧看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孩提时,我也偷偷地跟着大人们去,但那时只是好奇,什么也不懂,什么也看不清。我曾问爸爸,为什么要去茄田卧着看牛郎织女星呢?爸爸只是说坐在家里看不到,至于什么原因他就无法回答了。

长大后,我才明白在茄田卧看其实还有些道理呢。因为“七夕”时,牛郎织女二星的位置在黄河流域地区,黄昏近时正当头顶,一般坐着抬头是看不着的,而卧着正好自然看见。茄子株秆比较矮,不影响视线,清香的茄子味还容易使人入神,增加观看效果。

近年来,乡亲们过“七巧节”的气氛已渐渐淡化。老人们只是回味而已,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热情。只有些青年人,特别是为牛郎织女忠贞爱情故事感动的“追星族”,仍去茄田卧看牛郎织女渡河。他们仰望夜空,口吟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夏夜星空下,此情此景真让人羡慕不已。

更有超级爱情“追星族”,穿上牛郎织女的装束,在“七夕”之夜近郊的僻静处卿卿我我,甜甜蜜蜜,演绎着一出今古合璧的浪漫爱情剧。不知内情的人偶然碰上,还以为是牛郎织女下凡哩。

猜你喜欢
织女星乞巧牛郎织女
织女星-C成功首飞开启欧洲航天运输新时代
用作业打通课堂提质增效的“三性”路径——以《牛郎织女(一)》为例
潭山乞巧
宇宙中的“牛郎”和“织女”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我们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谈话吗?
“ 光年 ”是什么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