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女遮谷、西市新城位置考辨

2020-11-16 06:4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市定西西城

尚 平

(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 黄石 435000)

神宗熙丰年间,北宋向熙河地区大举开拓,至元丰四年(1081),熙河路控制区域扩展至定西、兰州,定西城附近的汝遮谷一带成为此后宋夏争夺的热点。次年,熙河路帅臣李宪提出在今定西市北修建汝遮城,至绍圣三年(1096)汝遮城建成,改名安西城。汝遮城的修建成为绍圣至元符年间宋朝大举向西夏拓边行动启动的标志。①参见尚平《汝遮城修建与北宋哲宗时期开边政策的转折》,《西夏学》第十八辑(2019年第1期),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此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朱家庄村北700米,城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②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省分册》“安西古城址”条称:在巉口镇朱家庄村北700米,时代为宋。“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72米、南北宽295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城墙黄土夯筑,基宽15米、顶残宽2米、残高9.4~15.2米,夯层厚0.1~0.12米,四角有角墩。四周均有马面。南、北两墙辟门,并有瓮城,北瓮城门向西。地面散见灰陶片和黄釉瓦片等。”测绘出版社,2011年,第627页。虽然汝遮城位置明确,但与汝遮城相关的若干地名,如女遮谷、努札川等,其含义和地理位置,在史籍记载和今人研究认识中仍存在很多分歧。③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秦凤路”图中在距离较远的两处位置分别标注了女遮谷和安西城(安西城由汝遮城改名而来)。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20-21页。陈守忠、张多勇等也将“女遮”与“汝遮”视为两地。参见陈守忠《李宪取兰会及所经城寨考》一文,《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张多勇《西夏在马啣山设置的两个军事关隘考察》一文,《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3页。汝遮城位于陇中地区西部。陇中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常年干旱少雨,耕地瘠少,兰州、榆中和定西一带就是陇中西部的河谷交汇地带,这里经济条件优越,便于屯戍。北宋后期陇山以西地区的经略活动与这一地区联系非常紧密,与女遮谷同一区域的西市新城、质孤堡、胜如堡即位于这一区域,也是宋夏争夺频繁的寨堡,但有关这些城堡的位置认识也存在着很多模糊点。④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未标注这些寨堡,《中国文物地图集》对榆中地区的寨堡的宋代名称也未进行对照。第20-21页。因此对北宋榆中、定西一带的这些寨堡的位置进行进一步的考订仍有必要。

一、“女遮”“汝遮”与“努扎”之义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努扎”与“汝遮”记述上的混乱,其中中华书局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下文简称标点本《长编》)两地名的混用情况比较严重。在标点本《长编》中,“汝遮”共出现81次,“努扎”出现11次(由于与“女遮”相关的条文甚多,故列表说明)。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在标点本《长编》中有关“努扎”的史事与“汝遮”多同为一事。如元祐六年(1091)七月辛巳条中曾出现3次“努扎”,其中一处为:“范育累疏,欲乘此进堡寨,照定西而东至隆诺特大城努扎。岩叟深主育议。众议以为方移檄诘问夏人,未可遽作,遂下诏约束育等。”[1]11042而在元祐六年冬十月甲申条内有关范育建言修筑汝遮城一事的注文中有类似文字:“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王岩叟云:‘范育累疏欲乘此进剿,堡寨照定西而东至陇诺,大城汝遮’。”[1]11165可见两条史料中的“努扎”与“汝遮”实为一地。又如,元符二年(1099)五月甲子条中有引用曾布之语:“安焘尝言,努扎先帝所不敢为,谁敢议此?”[1]12145对照元符三年春正月乙未条中有“安焘尤甚,以为汝遮先帝不敢筑,今何可议。”[1]12387显然“努扎”即为“汝遮”。关于《长编》中“汝遮”与“努扎”为一词的事实在新近发现的湖南图书馆藏《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中也可得以证实。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湖南图书馆、中华书局影印版,2016年。在四库本中可见多处“汝遮”一词被涂抹或被画圈,并用朱笔或墨笔在其旁书写为“努扎”,②《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452,第25263页,该页有两处原文汝遮被墨笔涂改,旁书努扎。有的则在眉批中有直接的说明。③《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470,第26212页,该页右上角眉批:汝遮改努扎,纳迷改纳克密,结珠龙改聚卜结隆。所以,在四库底本中的“努扎”是由“汝遮”修改后而来,并被转抄入《长编》其他版本中,进而出现了一个地名两三种表述的情况。在四库底本中,也可见到“女遮”一词也被改为“努扎”的情况。④《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331,第18395页,“须俟女遮亭障既立,乃可乘势增展”中,女遮二字被涂抹,旁有朱书为努扎二字。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黄以周等注“努扎”曰:“(案)即汝遮音之转也。”[3]520据此可知《长编》在点校整理中,并未将“努扎”全部恢复为“汝遮”,于是出现了“汝遮”和“努扎”并存的情况。

在《宋史》《东都事略》和《宋会要辑稿》等宋史史籍中多出现“女遮”“汝遮”并存的情况。《宋会要辑稿》偏重于用女遮(现行点校本未与《长编》勘对改动[4]);《长编》不用“女遮”,而记为“汝遮”或“努扎”;《宋史》中虽女遮、汝遮并存,但汝遮出现次数明显高于女遮。

除了史籍中的混乱外,在西北史地研究中与“汝遮”一地位置有关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陈守忠将“女遮”与“汝遮”视为两地,认为“汝遮”为“努扎”之讹化,其地在今定西市附近,而女遮谷在兰州与榆中之间。[5]130与陈守忠观点类似,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秦凤路”图中分别标注了女遮谷和安西城,因安西城是由汝遮城改名而来,所以谭版地图集中也事实上存在着女遮谷和汝遮城并不在一处的情况。[6]20-21可见史籍中女遮、汝遮表述上的混乱干扰了学者对于这一地名含义和位置的判断。除了对文献记载进行比对外,通过对该地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重新梳理,也可以发现女遮、汝遮(努扎)实为一地。

二、两次女遮谷之战及其地点

元丰四年八月和十月,宋军与西夏军队在女遮谷发生过两次激战。这两次战事与宋军进入定西、兰州和北上攻取天都山等重要军事行动有关,但是由于不同史籍在记录这两次战事时文字详略不同,多被读者混为一事,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定西和榆中一带的部分宋代寨堡、地名位置的认识错误。对后世女遮谷位置和女遮谷之战认识造成干扰最大的是《明一统志》中对“女遮谷”的说明,其称:“在兰州东三十五里。宋李宪与苗绶城兰州,遇贼数万于此谷,绶与战,破之。”[7]901既然《明一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陈守忠等都认为存在一个与汝遮城(安西城)距离甚远的女遮谷,所以首先有必要对元丰四年的女遮谷之战及其位置进行重新辨析。

对于李宪元丰四年(1081)八月的行军的路线,陈守忠进行过探讨。他认为李宪大军从熙州出发,翻越马衔山直接进入榆中。这一推测的主要依据是他认为西市新城在今榆中三角城,但他并没有引用确证的史料来说明。如此形成了女遮谷在榆中三角城与兰州之间的认识,陈守忠观点影响较大。⑤王天顺等《西夏战史》也采纳了陈氏的看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沿用陈氏说法,亦认为女遮谷与弩(努)札川为两地,第18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张多勇认为汝遮谷,可能就是女遮谷,但他认为在宛川河支流清水河的上游。即张氏仍认为女遮谷在榆中,但未给出更多的史料来说明这一问题。张多勇赞同陈守忠对于李宪进入兰州路线的判断,所以陈的观点是其推测汝遮谷位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张多勇等《西夏在马啣山设置的两个军事关隘考察》,《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3页。但是陈氏的观点有两个明显的漏洞,一是李宪大军进入榆中的路线有误,二是对西市新城的位置判定与文献记载的位置不符。

首先,《宋史》和《东都事略》苗授传中都明确指明这次行军的出发点是古渭寨,即通远军(即今陇西县)。《宋史·苗授传》云:“元丰西讨,授出古渭取定西,荡禹藏花麻诸侯,降户五万。”[8]11068《东都事略·苗授传》云:“王师讨西夏。授与李宪出古渭路,取定西城。遂城兰州。”[11]542由于陈氏将西市新城的位置判定在榆中,没有留意李宪自通远军出发的记录而认为自熙州出发,自然将女遮谷的位置确定在榆中。元丰四年八月,李宪大军由古渭寨出发向兰州方向进军,在占据西市新城后,即进入“女遮谷”,并与西夏发生激战。这是“女遮”(以及类似地名)首先出现的事件。对此,《宋史》等以上各书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宋会要辑稿》记录元丰四年(1081)八月女遮谷之战时提及到两处地名,西市新城和龛谷川。元丰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李宪率领熙河路七军“至西市新城,遇贼约二万余骑,官军掩击败之,擒酋首三人,杀获首领二〔千〕十余人,斩首领二千余级,夺马五百余匹。”[4]三日后,“二十六日,李宪驻兵女遮谷,遣汉蕃将士袭击余党于山谷间,斩首百级,获牛马孳畜甚众,大军遂过龛谷川。”[4]据此可知,女遮谷在西市新城与龛谷川之间。龛谷川的位置,陈守忠、张多勇都认为龛谷寨在今榆中县小康营乡,当地仍保留着这一地名,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的位置相近,故龛谷川的位置可确定。

表1 “汝遮”一词在标点本《长编》中出现的条目、页码、正文及注文次数

表2 “努扎”一词在标点本《长编》中出现的条目、卷数、页码、正文(注文)次数

对于西市新城的位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在兰州与榆中之间。这与宋史相关史籍中的记录里程并不相符。据《长编》所记“自西市新城约百五十余里将至金城,有天(大)涧五六重,仅通人马”。[1]316,7641金城即为兰州的旧称,西市新城在兰州以东百五十余里处。若对照《宋史·地理志》中有关定西城(元丰四年由西使城改名)与兰州之间的距离记录,两者是一致的。《宋史·地理志》没有直接说明定西城与兰州之间的距离,但记录了定西与兰州之间各个军城寨堡之间的距离,这些军城寨堡自定西城往兰州方向依次有安西城、定远城(龛谷寨)、东关堡。其中东关堡“西至兰州一十八里”,[8]2165定远(军)城“东至安西城八十里,西至东关堡五十里,南至龛谷堡三十里”;[8]2166定西城“北至安西城二十七里”。[8]2164可见由兰州出发经东关堡、定远城、安西城到达定西城的距离是一百七十五里,与《长编》中所记的百五十余里“将至金城”比较相符。加之《长编》所说的地形状况,兰州与西市新城之间“有大涧五六重,仅通人马”,这更符合榆中与定西之间的地形,而非兰州与榆中的地形,因为后者很少阻隔。所以西市新城就是西使城。对此史籍中也有说明:元丰四年十二月,西使城被赐名定西城。[1]7748定西城的位置在“(通远军)军北一百二十里。”[9]139根据西使城距离通远军(今陇西县)北一百二十里判断,其位置为今定西市当无疑义,也就是说西市新城与后来的西使城在同一位置。谭图将西市新城确定在榆中,可能受到清雍正《甘肃通志》等对西市新城的记载的影响。《甘肃通志》有西市新城一条,称:“兰州旧志在州东南七十里。”[10]569笔者怀疑此处“东南七十里”或为“东南百七十里”。

龛谷川和西市新城位置确定后,那么《宋会要辑稿》中的所记的女遮谷更有可能是在今榆中至定西市之间。

除了陈守忠对元丰四年八月李宪行军路线中较为关键的地名史料收集有疏漏外,因《宋史·苗授传》的记录尤为简略,若只孤立地阅读,也很容易出现地理上的误判。《东都事略》云:“王师讨西夏。授与李宪出古渭路,取定西城。遂城兰州。次女遮谷,遇贼数万,授前涧后山而陈,逆战,贼退伏,对垒交射,中夜贼遁。”[11]542可见文中将“取定西”、“城兰州”和“女遮谷之战”视为三件独立的事件,但在《宋史》中,因省略太多,标点本在断句上也未能区分,“城兰州,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8]11068这很容易造成城兰州与女遮谷之战为一事,并且女遮谷就在兰州附近。但是比对《宋会要辑稿》《长编》中更详细的记载(《宋会要辑稿》记为女遮,《长编》记为汝遮或努扎),则可知元丰四年宋军在实际上在女(汝)遮谷发生过两次激战,一在进入兰州前,即《宋会要辑稿》所记八月二十六日事,一在十月离开兰州参与会师兴州、灵州的伐夏战争途中。这两次行军的出发点和方向是相反的,如果混为一事,则就会误导女遮谷位置的判断。因为八月的女遮谷战斗没提及敌兵人数,第二次才有“贼党数万”的说法。[4]因而《明一统志》女遮谷条目下注文所引述的李宪、苗授遇敌数万人的战斗实际上是指元丰四年十月七日的第二次女遮谷之战。《宋史·苗授传》中所称的“城兰州,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的本来含义是:城兰州两月后,苗授(进攻兴灵)在女遮谷与敌发生激战。中间当用句号,而不能用逗号。《长编》中也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元丰四年十月的女遮谷之战。虽然陈守忠将《宋史》所记元丰四年八月的“女遮谷”之战和《长编》所记的十月的汝遮谷之战看作两次不同的战事,但根据女遮谷位于榆中的认识,他认为这两次战事发生的地点并非一地(陈守忠认为第二次女遮谷之战发生的地点是在汝遮川的巉口)。这种解释是比较牵强的,因为在《长编》和《宋会要辑稿》都较为详细记述了两次相隔时间很近的战役,而且使用了同样的地名。所以,笔者推测,可能由于《宋史·苗授传》文字的缺省,造成女遮谷距离兰州很近的印象,《明一统志》受到《宋史》的影响,《中国历史地图集》采用了《明一统志》的观点,将女遮谷标绘在榆中靠近兰州的方向。这对后来的学者造成了干扰,陈守忠等学者未能发现李宪大军自古渭寨出发的史料,造成对女遮谷等地位置的判断无法契合于诸多史籍中有关该事件的记述。

综上所述,不仅可知女遮、汝遮和努扎同指一地,对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西市新城以及女遮谷的位置也应有重新的考虑。

三、质孤堡和胜如堡的位置

除了关川河河谷的定西城、汝遮城、榆中盆地的定远城、龛谷寨外,早在元丰五年宋朝还在榆中地区修筑了两座重要寨堡:质孤堡和胜如堡。榆中是兰州城的依托。宋军进入兰州后,由于兰州一带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湟水谷地的唃厮啰政权和黄河以北的西夏卓啰和南军司都构成了重要威胁。李宪也正是看到兰州的重要性,在其建议下,宋朝于元丰五年将熙河路扩大为熙河兰会路,并将安抚司的驻地设置在兰州。这些寨堡的设立当时虽是为了加强兰州、定西新获得地区的统治,却也深刻影响着此后北宋对于西北的经略。元祐时,宋夏进行划界议和,双方即围绕着质孤、胜如二堡及其附近土地的归属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元祐元年(1086)二月,司马光建议宋归还原属西夏的陕北四寨之地,恢复元丰以前的宋夏边界,以此换取宋夏之间的相安局面,司马光的建议得到朝廷的支持。从元祐五年至元祐八年(1090~1093),北宋一直在与西夏进行划界谈判,但在兰州、定西一带的划界问题上,宋朝一直未接受西夏的请求。元祐五年(1090),西夏提出“废兰州、胜如等处堡”。[1]10636宋提出以质孤、胜如、通西、榆木岔等城寨划界,而西夏对此也不愿接受,认为这些不是宋朝旧有寨堡,坚持要从龛谷寨打量。由于此两堡的地理位置未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注,[6]20-21所以,质孤、胜如堡的位置仍需讨论。

质孤堡金朝仍沿用,距金定远县(治今定远镇)十五里。[12]654另据《宋史》,东关堡“东至质孤堡三十六里,西至兰州一十八里。”[8]2165可知,质孤堡在兰州东五十四里。因定远县西至东关堡五十里,则质孤堡在定远镇西十五里处。这符合元祐七年陕西转运使穆衍“请于质孤、胜如二堡之间,城李诺平以控要害”的说法。[8]14016李诺平后改名为定远城。《西夏历史地理》认为质孤堡在“兰州桑园子东”,[14]177方位大致符合史籍所记。

据《宋史》,胜如堡在平西寨西一百一十里。[8]2159迄今,在龛谷寨附近发现有三座宋代古城遗址:夏官营城址(夏官营镇上堡子村西北500米)、东古城址(清水驿乡东古城村西北40米)和三角城城址(三角城镇东100米)。[13]50从里程上来看,今东古城城址与平西城城址之间道路长度与《宋史》所记相符。另外,史书也提及汝遮城至胜如堡有道路相通,今东古城城址确有两条道路分别通往巉口和平西城城址,故东古城或为胜如堡旧址。

四、结语

定西一带的河谷平原与榆中、兰州河谷盆地之间虽然有山岭间隔,但可以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女遮谷、汝遮城、定西城(西市新城)、智固堡、胜如堡、龛谷寨都是这一区域地位重要的城寨,相关历史事件较多,所以对于这些地名含义、位置的考订有助于宋代陇右,尤其是陇中地区历史的理解。汝遮谷(即前文的女遮谷)及定西对于宋夏双方而言都是攻守意义兼具的军事要地。汝遮谷与定西城所在的关川河谷与其北的榆中谷地是陇中西部较为富庶的地区。汝遮谷位于榆中谷地与定西城河谷交汇带之间,因此,汝遮谷即是榆中的屏障,也是定西城的屏障,同时也是这两地的联结点,自然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汝遮城的修建能够同时充实榆中和定西的防御。从交通作用上来看,汝遮谷不仅连接定西城和兰州、榆中,同时还是陇中西部由兰州、榆中、定西通往会州、兴州最快捷、最重要的通道。因而,早在元丰五年十二月,因神宗诏“再议西讨”,泾原、熙河兰会路安抚制置使李宪给神宗的报告中指出“汝遮川西接定西城,北通胜如堡,东北扼石硖贼马来路”;[1]7982-7983进而建议尽快修建汝遮城。此后,北宋朝廷围绕在汝遮谷修建城堡,一直进行着讨论。哲宗绍圣时期,北宋对西夏退让的政策出现调整,绍圣三年(1096)汝遮城建成,改名安西城,并成为绍圣时期宋朝大举拓边启动的标志,“为诸路进筑之首”。[1]11680

元祐五年(1090)至八年,宋夏一直进行划界议和,西夏提出“废兰州、胜如等处堡”,[1]10636以龛谷寨划界。由于龛谷寨据马衔山北麓不远,西夏的目的即是要求宋军让出榆中的大部分区域。榆中不仅仅是兰州东面的屏障,而且由于土地平阔、肥沃,也是兰州赖以稳固的经济支撑。西夏希望获得榆中,实际上等于将兰州置于孤城的处境。宋则坚持以质孤、胜如、通西、榆木岔等城寨划界。根据上述分析,质孤堡、胜如堡与定远城所在范围实际上几乎包括了整个榆中谷地(若以质孤堡在桑园子东为准,则其靠近黄河)。在宋夏划界争议中,苏辙是司马光制夏思想的积极拥护者,他极力建议宋朝放弃质孤、胜如,避免激化宋夏关系。[15]946-947宋朝在谈判中并未采纳司马光、苏辙等人的意见,其原因即在于质孤、胜如等寨堡对于据守榆中、兰州关系至为紧密。

可见,明确宋代兰州与定西之间汝遮谷、定西新城、质孤堡、胜如堡这些重要城堡的位置,对相关重要史实才能有更准确的理解,也可澄清兰州一带历史地理认识上的一些误解。

猜你喜欢
西市定西西城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夜·西安
习惯成自然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唐长安城西市的市场管理与供水运输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
西城飘雪
沧桑西市 仁义为魂
定西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