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之花点亮“圆融”语文课堂

2020-11-16 06:10刘小春
读写算 2020年29期
关键词:圆融提升思维

刘小春

摘 要 “思维发展与提升”处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和文本,揉合字、词、句、段、篇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从“课题质疑、词语理解、语言品味、写法领悟、读写实践”五方面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从而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实现“圆融”语文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 思维;发展;提升;“圆融”语文

中图分类号:A328,T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9-015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处于核心地位,而言语思维是核心因素。特级教师陈先云老师在《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文中强调:“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课文和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

特级教师张庆老师倡导语文教学要“和谐、圆融、自然”。语文教学中的“圆融之道”,必须立足课堂和文本,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及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用恰当的手段和形式,揉合字、词、句、段、篇与听、说、读、写各要素之间的训练,使其相互谐和、有机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思”在课题质疑中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感悟课题的精妙。

如《狼牙山五壮士》,初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存疑:为什么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题?对五位英雄的称呼,为什么由开头的“战士”,后面改为“壮士”?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后发现: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中,马宝玉等人一开始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后来他们完成任务后,本可以马上撤退,却英勇无畏地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抒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所以称为“壮士”。然后通过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再一遍遍回读课题,感悟课题的精妙。

又如《桥》,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回归课题,引出思辨点:小说写人,为何以“桥”命题,而不以“老支书”或“一位老汉”命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探究、理解课题之精妙:在文中,“桥”具有象征意义,它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二、“思”在词语理解中

在小语教学中,任何一个年段的词语理解教学都必须重视思维训练。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有:做动作、看插图、换近义词、查资料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旧知识或生活实际等。

如《少年闰土》一文,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词语。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其间”:联系上文理解,指“西瓜地里”;“捏”:做动作理解,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胯下”:看插图理解,指“两条腿之间”。)

2.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值年”:联系生活“值日”理解,指“轮到主持大祭祀的那一年”。)

3.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仿佛”:换近义词理解,指“差不多”;“五行”:查工具书理解,指“金木水火土”。)

4.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素不知道”:联系旧知识“素不相识”理解,指“向来不知道”。)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这件事中,引导学生理解第18自然段描写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时,出示相应图片及社会背景相关资料,直观、感性地理解车夫生活的艰难与辛苦,感受鲁迅对贫苦人民的关心。还进行脸部特写的小练笔,用几句话具体描述,展现“饱经风霜”的脸,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

三、“思”在语言品味中

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描写精彩传神,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味这些句子中进行思维的训练。

如《七律长征》中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暖”“寒”进行有层次的品读。先让学生讲述搜集到的与这两句诗相关的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再了解诗句意思,初步感悟一“暖”一“寒”,既写出自然景象,又写出心里感受。最后反复朗读,深入感悟这副对联运用的对比写法,“暖”表达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寒”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朗读时,上联读得轻松、愉快,下联读得低沉、沉痛。这样,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故事情节、角色情感的体验及表达方法的领悟。

四、“思”在写法领悟中

阅读教学,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体悟思想感情时,还要结合文本的表达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学以致用。

如《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表达上颇有特色,语言形式也很有特点。在引导学生细读、深入感悟文本内容后,思考、领悟其表达特点。一是短句多,全文27个自然段,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朗读时无形地产生顿挫,紧迫感。二是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多次出现的环境描写为小说增色不少。开头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下文老支书的牺牲埋下伏笔。后面三处环境描写:“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推动情节不断发展,暗示老支书的命运,也为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作背景铺垫。三是情节设计妙。选择凝练而富有深意的塑造老支书丰满形象的动作、神态词句,如“冲上前”“揪出”“凶得像只豹子”“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引导学生联系结尾,读懂两人的父子关系后,再回读这一“揪”一“推”,深刻感悟老支书的铁面无私,在亲人与群众面前以身作则、舍己为人,又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四是结尾耐人寻味: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读者却在恍然大悟中震撼于英雄的崇高境界而遐思无限:他们竟然是父子!如此的胸怀和牺牲精神,皆因他们是“党员”!这样前面留悬疑,结尾揭谜底的写法,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既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

五、“思”在读写实践中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结合的契机,挖掘练笔点进行读写训练,是达到语言积累、吸收与输出的一条捷径,而这个训练离不开思维活动。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回忆——相识——相见——相处——相别”后,学习“相见”部分时,抓住第四自然段描写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形象的句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悟,作者运用“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这一简洁、准确的语言,凸显出少年闰土的特征的写法。学习运用这种写法进行说与写的训练,先进行看图说话练习,课件出示少年鲁迅图,抓住几个细节,说说少年闰土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再进行小练笔,抓住特征写写自己身边的一个伙伴的外貌。在课后布置作业时,再次拓展练笔,引导学生交流课文背景资料,结合资料想象三十年后,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的外貌,写下来。这一外貌描写的拓展训练,增加了难度,除了要抓住人物年齡特征外,还要考虑背景资料等因素,这就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斟酌……

语文学科本质特征就是言语思维,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运用,亦不会有脱离语言表现的思维。在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中,播下“思维”种子,激活“思维”之花,点亮“圆融”语文课堂,是笔者一直追求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先云.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猜你喜欢
圆融提升思维
纯享夏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