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2020-11-17 14:23
清风 2020年22期
关键词:草案犯罪法律

2020 年10 月13 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已满12周岁不满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草案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将收容教养修改为专门矫治教育。草案规定,因不满16 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此次刑法草案的公布引发社会关注。

现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总量每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且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新闻网络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并不鲜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叠加产生的结果,其中未成年人的自身素质、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保护不到位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受到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身心发展暂不成熟。身体发展表现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历身体由小到大、个头从矮到高、体力从弱到强的发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矛盾动荡性是基本特征,具有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如下:两极性,情绪行为容易在两极波动;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而这些身心发展特征,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观察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在遭受诱惑时意志较为薄弱。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未成年人学习模仿能力强,是非分辨能力弱,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家长若未能在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正面影响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则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使未成年人养成蛮横霸道、骄奢淫逸、自私自利等性格,最终误入歧途。

学校教育保护不到位。作为培养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的教育和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部分学校注重升学率,重智育,而相对忽视了德、体、美、劳四个方面,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这样的学校氛围下,部分未成年人会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最终会选择脱离学校和师友而流向社会,陷入犯罪的泥淖。

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有一些不良风气,在无形中荼毒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加之部分未成年人自身辨别是非能力弱,很容易误入歧途。非法经营的网吧、娱乐场所、垃圾黄色网站等都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除此以外,一些未成年人缺乏必备的法制意识,法律观念淡薄。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很难预想到违法犯罪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具有冲动的特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

做好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从源头上控制,首先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给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示范。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给孩子传达的应该是守法、平等、尊重。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家庭归属感。父母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的品行、学业、身心健康状况,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干预和正确的指导。

加强学校预防。学校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组织未成年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组织观看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使未成年人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同时,应该改善对未成年的教育模式,以帮助、教育为主,针对各个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耐心引导。

健全司法制度。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做出了一些特殊规定,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在某些方面规定得还不够具体,应该细化法律,增加可操作性。例如,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收容教养制度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执行机构、执行方式;对于犯错程度不同的未成年人没有明确的分级和对应的不同的预防矫治措施。有关部门可以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防范措施。

猜你喜欢
草案犯罪法律
公园里的犯罪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犯罪”种种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