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及其要素

2020-11-17 05:04
理论与改革 2020年6期
关键词:江泽民文选话语

牟 硕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一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追求的目标轨迹。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演变?这一话语体系有哪些基础性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同时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选以及系列重要讲话做了全面的文本分析,试图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的形成及其要素。

一、研究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起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标志着复兴话语的正式形成。在此之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经历了由江泽民到胡锦涛的不断发展;在这之后,这一话语不断成熟,并形成了丰富的体系化内涵。为了更好地考察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变迁,我们选取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这些文本材料见证了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有着极强的政治意义。同时,这些文献编选严格,具有前后一致的内在逻辑与严谨的话语风格,是我们分析中国复兴话语体系的最佳样本。

为了更好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及其变迁,我们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参考点,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三套文选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进行了基本的参考点和覆盖率分析,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我们还将这些参考点所在的段落整理出来,并进行数据清理,形成了一个复兴话语文集,作为我们进行复兴话语分析的文本基础。

表1 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点和覆盖率

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念从无到有,最后占据了领导人讲话的重要位置,呈现出不断丰富的发展进程。这一话语在《邓小平文选》当中没有出现,在《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当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个参考点和12个参考点。进入新世纪的前4年,即2000到2004年的4年间,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至29个参考点,开始把这一话语提上了日程。胡锦涛时期,这一概念的使用次数不断攀升,覆盖率也由0.35%升至1.61%。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们自建的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现次数达到了257次,覆盖率也上升到2.40%。我们看到,经过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不仅在提及次数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覆盖率上也在不断提高,凸显了这一概念持续上升的重要性。

在研究策略上,本文采用了混合方法。在文本分析当中,文本频次不是非常可靠,文本的总体排名以及某一频次的文本在全部文本中的覆盖率使用起来更为科学,相对更可靠。因此,本研究采取的策略是混合的。既使用频次的分析,同时也使用排名和覆盖率来进行比较研究。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话语体系进行分析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定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因为文本内涵的多样性、文本频次的非对称性等各种原因,并不能最终产生科学的结论,需要辅以人工分析。因此,本文在方法论上偏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即先通过定量的文本提供分析的线索,然后通过文本的规范分析做出最后的结论。

二、复兴话语体系的历史变迁

通过对文本频次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复兴话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三卷本的《邓小平文选》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词并没有出现;到《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时,这一关键词只出现了1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出现了12次。从定量的角度来讲,在《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之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形成,不具有分析意义。在《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当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的频率提升到29次,开始具备分析意义,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雏形。

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是在江泽民时期,其背景是改革开放。在1988年《真正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创性事业。”[1]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其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2]。

比较来看,在《江泽民文选》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常常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岸统一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显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目标,另一方面也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更多地与两岸的大业联系在一起。最为典型的论述是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明确指出的,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3]这实际上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的几个关键概念。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也越来越规范。比如,在《江泽民文选》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常见词,远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频率要高。事实上,在胡锦涛系列重要讲话的单行本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也会出现,但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现频率明显要低。到《胡锦涛文选》正式出版的时候,这一概念就固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单行本中,这一用法就固定下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间不再使用“的”字做连接。

胡锦涛时期是复兴话语得到稳定重视并不断提升的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复兴话语越来越成熟和发展。《胡锦涛文选》(第一卷)有12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点;到了《胡锦涛文选》(第二卷)时,提升到39个参考点,参考点的量级不断提高。到了《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也就是从2007年到2012年5年间,这个量级上升到61个参考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为总任务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胡锦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丰富的表述,复兴话语体系开始初步形成,出现了一系列关键的共现词,既有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建设、改革这样通用性较强的共现词,也有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特征性较强的共现词,不仅承接了江泽民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复兴话语体系,而且对习近平时期的复兴话语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复兴话语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得到高度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达到了顶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4]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据我们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构建的数据库来看,他先后257次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覆盖率达到2.40%,复兴话语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使以官方正式发行的系列重要讲话单行本来作为搜索对象,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也达到170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总结了十八大的“三个总”,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这个时候,现代化话语与复兴话语是并列使用的。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当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高频词,而且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创纪录地27次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大会主题设定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复兴话语体现了明确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习近平在提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仍然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等一系列奋斗目标,这很好地继承了江泽民、胡锦涛时期的复兴话语,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中国梦”这一全新概念。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性的共现词,“中国梦”非常引人注目。从我们的检索来看,“中国梦”这三个字在此之前没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提起过,习近平不仅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概念,而且先后提了126次。在习近平那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同于中国梦。在这126次出现的“中国梦”当中,有58次都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的特定组合出现的。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升级,可以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0版本。

根据这些要素,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复兴话语体系变迁在要素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因为规模的原因,我们只分析胡锦涛和习近平两个复兴话语体系的特征。一方面,在一些最基本的关键词当中,两者之间表现出非常强的继承性。比如,中国(胡锦涛话语共现排名第1、习近平话语共现排名第 7,下同)、实现(3、2)、发展(1、4)、人民(5、3)、社会主义(6、7)、建设(6、15)、现代化(33、30)、民族(13、14)、小康(33、34)、改革(17、13)这些关键词,它们在两个话语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较为接近,重要性差异不大。另一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创新性的要素。比如,最为显著的差别是“中国梦”,这一概念在胡锦涛那里没有出现,但在习近平那里出现了126次,是一个非常高的频率。其他如“科学”在胡锦涛的共现排名为第47,但在习近平那里,没有进入前100名,这与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有一定的关联性。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也呈现出一以贯之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在《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中,江泽民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光明在望”,[7]表现出非常强的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提法得到了继承。“光明前景”这一关键词在复兴话语体系的文集中出现了13次,其中,胡锦涛提及6次,习近平提及7次。胡锦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的表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在我们面前”。胡锦涛的这种提法出现过3次,习近平提到过1次,词语和词序完全相同,都是“展现在我们面前”。[8]这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自信,在江泽民的复兴话语语气上更进一步。通过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分析,我们发现,复兴话语的语气在习近平这里变得更加自信。他明确指出:“国家发展形势很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9]

三、复兴话语体系的结构要素

我们分别对《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当中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段落进行抓取,然后再进行词语的共现性分析。根据话语体系的容量,我们将总话语体系中词频排名前10的词汇选入核心词,同时考察它们是否同时也进入《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前10名。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关键共现词有“中国”“实现”“发展”“人民”“社会主义”“建设”“党”这7个词。同时我们还分析了包括“历史”“特色”“目标”“民族”“改革”这些虽然没进入总排名前10名,但却比较重要的关键共现词。

“中国”这个关键共现词貌似可有可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这个关键词在复兴话语体系中出现757次,总排名第1位。实际上,在总排名前100的词汇当中,我国(120)、全国(78)、国家(169)都与“中国”的意思相近,加起来的总词频会更加突出。对“中国”的高频使用反映了复兴话语体系的中国关怀,表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同时,“中国”这一关键词还会扩展为强烈的“中华民族”关切。类似的关键词也都有着较高的频次和不错的排名,比如,两岸(87)、祖国(74)、同胞(78)、统一(60)、世界(122)这些关键词不仅涉及两岸统一的目标指向,同时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开放态度和世界面向。

排名第2的关键共现词是“发展”(536),这个词不仅在总排名中排名第2,而且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个人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分别排第4、第1和第4,在所有的排名当中都进入前10名。这实际上是中国复兴话语体系的发展维度。“建设”(258)这一关键词在总排名当中列第6,事实上,在江泽民、胡锦涛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建设”这个词的出现频率都是非常高的,分别列第5、第6,这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改革”(150)这样的词,也因为较高的词频排进总排名的第16名,也与“发展”密切关联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发展型的复兴话语,即通过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与那些通过战争、对外扩张求得的复兴是不一样的。

在复兴话语体系当中,“人民”以456的计数列复兴话语体系总排名的第4名,而且,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非常稳定地列第6、第5、第3这样的名次,是一个关键共现词。 同时,民族(153)、各族(64)、同胞(78)、儿女(27)这样的词也能体现出复兴话语体系中人民的多样性内涵。在多次国际会议的讲话当中,习近平都明确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完成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复兴话语是人民导向的话语体系,这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密切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这个关键共现词以377个参考点列复兴话语体系总排名的第5名,而且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那里,这个核心共现词分别都在前10,列第2、第3和第7名的位置,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复兴话语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多会与其他词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60)、“社会主义道路”(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0)这样的合成词。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一阶段的目标,而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明确指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

作为复兴话语体系中取得共识最高的一个关键共现词,“党”在复兴话语体系当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出现了248次,位列第7名。虽然“党”这一关键词可以有很多解释,但是,在三套复兴话语体系当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党”都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排名前100的关键词当中,另一个关键词“共产党”也有56的计数。“党”这一关键词除在胡锦涛复兴话语体系当中列在第17外,在江泽民和习近平复兴话语体系当中,都进入前10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话语体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胡锦涛第一次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句话,就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通过回首往事,展望未来的方式呈现的;第二次则是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仍然是以追述历史,展望未来的方式提出来的。他讲道:“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1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局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而是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13]事实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5000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体现了厚重的时间跨度。

“目标”作为关键性共现词,在总排名当中进入前14,这主要是因为习近平复兴话语的特征贡献。“目标”这个关键共现词出现最多的是习近平的复兴话语体系,进入共现词频排名的前6。我们分别对这些参考点进行考察后发现,在江泽民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就已经开始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视为目标。在胡锦涛复兴话语体系当中,“目标”出现得较多,而且会与三个词组结合在一起,即“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而明确地与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目标”这一共现词也常常与“两个一百年”联系在一起。

从几代领导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包括“小康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联的复兴话语体系,根据检索结果,我们发现,“小康社会”共出现了71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现代化”的概念出现了115次,是复兴话语体系的关键共现词,从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在历任总书记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都提得比较多。相对来讲,“中国梦”则是习近平复兴话语体系的特征关键词:一是在《江泽民文选》和《胡锦涛文选》的复兴话语体系当中,“中国梦”并没有出现;二是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了102次,是典型的习近平式的复兴话语共现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层次更加清晰,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直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形成了目标层次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于核心共现词,并对前100的关键词进行归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复兴话语体系的核心词,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复兴话语体系的结构要素可以大致形成一个比较充实的复兴话语内涵,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等目标体系;二是通过对复兴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了原有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做一个更长时段的历史回顾的话,我们会发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有着一个明显的变化。在毛泽东时期,其话语重心在“站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建国的话语体系;到邓小平时期,主要讲“富起来”,是一种富国的话语体系。在这两个时期,复兴话语并没有出现。根据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文献的检索,我们没有发现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人提到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典型地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创新性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要素结构形成了一些具有共识的关键词,这包括“中国”“发展”“实现”“人民”“社会主义”“党”“奋斗”“历史”“特色”“目标”等关键共现词,这些关键词形成了一个比较充实的结构,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这一话语体系与之前的一些目标性的关键词表现出非常好的继承性。比如,“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都成为复兴话语体系的关键共现词。

计算机辅助大数据政治话语分析是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14]运用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话语体系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存在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文本频次的统计上,可能因为文本识别的差错而出现不准确的情况;同时,也可能会因为分词造成一些无意义的词切分。同时,计算机辅助话语分析强调定量的频次分析,但是,频次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的词语虽然频次出现较高,但是,并不能说明其重要性。有的时候,可能很重要的词语出现的频次也并不高。这都需要我们把这种定量的研究与定性的研究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江泽民文选话语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画与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