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东南亚经济地理课程建设探析

2020-11-17 06:43丁生刘志祥孔凡平刘申
高教学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课程

丁生 刘志祥 孔凡平 刘申

摘  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是核心。现阶段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宜以选修课为重点,课程设置以满足地方发展需求课程为重点,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重点。云南红河学院国贸专业选修课“东南亚经济地理”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课程教学中应用能力提升需要师生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转变才能获得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讨论。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东南亚经济地理;课程建设;红河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053-04

Abstrac: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universi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s the core.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elective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urriculum should focus on the curriculum of loc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Geography, an elective cour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of Yunnan Honghe University, show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in the course teaching requir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hange from educa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modes and other aspects to achieve result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discussesthe problems in existence.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Southeast Asian economic geography; course construction; Honghe University

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等教育普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求。国家做出加快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1]。对此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及普通高校进行了应用型转型发展尝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最后要落实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型发展上,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是核心[2],是转型的突破口与转型发展的关键[3]。课程建设在转型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然而课程建设的重点在哪里?怎样建设?仍然是当前应用转型高校尚在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对云南红河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国贸)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东南亚经济地理”进行应用型转型改革尝试,以期能从微观的一门课程建设实践出发,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中以选修课为建设重点

应用型高校是一种新的学校类型的通称,区别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本科普通高校(如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等)和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4]。一些地方政府及部分高校在转型探索中,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退出涉及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研判、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审批、学校发展历史、学校师资力量等复杂因素,短期调整难度大。相对而言,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改革短期难度较小。但课程体系中一些必修课理论性较强,由于长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惯性,无论教材的编写还是师资状况,以及应用型人才的不同理解与争论,这些课程的建设探索需要时间。而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较为灵活,赋予了其转型发展较大的操作空间,可在短期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当前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宜以选修课为重点。

二、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中以满足地方发展需求课程为重点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本思路之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为地方服务,那才是最重要的[5]。红河学院是与越南相邻、拥有848公里国境线、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4.4万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针对学校地近东南亚国家这一区位特点,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贸易与相互投资发展的合作需求;以及红河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云南本省,今后就业从事所学专业也多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密切等现实状况,在商学院国贸专业中开设东南亚经济地理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达到服务地方目的。课程建设中,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分析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设置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的课程应是当前应用转型高校各专业选修课开设的重点,也是学校避免同质化特色发展的体现。

三、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重点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6],在面向社会时学生需具有较高就业创业能力。而要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则是关键和课程建设的重点。

国贸专业的课程类型大致可分理论课和实务课。理论课中经济理论、贸易理论模型较多,这些理论模型构建时有许多假设,一些现实因素被去掉了,学生学到的是抽象的国家间经济与贸易状况。实务课中又多是介绍如何沟通谈判,对贸易货物怎样报关、跟单,市场销售等,缺乏面对具体国家和区域进行投资分析、贸易商机发现的应用能力。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即为商业地理,本就是因国际贸易发展而兴起的学科。商品的生产分布是商业地理的核心内容,在国际贸易的现实中则是货物贸易的主要内容。投资与贸易在何处?何种领域或产业?哪一种产品?这些关于投资与贸易的区位选择,贸易商机发现等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可为培养国贸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做出贡献的重要内容。因此,就专业选修课程“东南亚经济地理”教学中应用实践能力提升进行实践探索。

(一)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是应用能力提升的先导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转型发展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特别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至关重要。地方高校過去以传授确定性知识和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需向培养学生根据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和自身就业需求,选择、迁移、建构所需知识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主动引导和督促学生摒弃传统的只以课堂为主的被动接收教师讲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契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面向就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观和质量观。

(二)教学模式转变是应用能力提升的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转型发展要取得成果,最终均归结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提升,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需要通过每一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探索才能有效完成。因此,教学模式转变是应用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质量评价转变。

1. 教学内容转变

国内涉及到东南亚经济地理内容的教材如世界经济地理多从产业角度入手,主要介绍区域产业的生产分布状况、规律及形成原因,虽然涉及主要产品,但贸易内容不多。东南亚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转变是突出国际贸易商品为主的内容,内容安排分为东南亚概述、商品生产与产业发展、地域差异与各国经济地理基本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云南及红河州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投资与贸易的经济地理环境评价六个模块。教学中,以主要贸易商品为主线和重点,将其与生产区位条件、企业和产业发展、贸易等内容串接,探讨其生产发展布局的形成、特点和规律,以及与其他区域、国家、地方的经济贸易关系,投资与贸易的经济地理环境评价等内容。尝试提高学生面对具体区域、具体国家投资与贸易现实状况分析、评价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转变

(1)教学内容获取的转变——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以往教学中,师生间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教学内容的获取是单向的。虽然也有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学习制作PPT介绍的互动方式,但介于课时、教学进度与学生介绍效果限制,学生真正参与主动探究的不多。大多数学生仍处于被动的一方,时间一久一些学生自己也不愿意主动去探究课程相关的内容,更谈不上面对现实问题如何获取与分析自己所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了。

应用转型发展过程中,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开设的选修课往往没有专门适合的教材,教师准备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学习过程。并且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获得知识的路径多样。在实践中,课程开课前预先布置选修课程的同学获取东南亚主要农产品和工矿产品及其生产分布、交通运输条件、旅游资源、贸易和城市等方面内容的不同的指标数据与资料。教师先提供一些获得相关资料数据的网站、著作、期刊和机构名称,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主动获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师、同学分享获取资料的路径、处理的方式方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思考通过何种路径、方式收集与处理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内容,这是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方面。

(2)教学课堂的转变——扩展师生教学时间与空间

长期以来,大学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大部分仅限于教室的课堂教学,下课后各奔东西,接触不多,这使教学活动时间和环境十分有限。应用转型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意味着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仅靠有限的学时,通过教室课堂教学达到这一目标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扩展师生教学时间与空间,使教学活动不限于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室环境。首先,在课程开课前的假期中布置选修课程的同学分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分别收集与处理教学内容,形成文本、数据图表与PPT,在课程开始上课时与全班同学分享各小组收集与处理资料、数据的成果,形成对东南亚经济地理的整体认识。其次,在课程开课的初期,布置同学按东南亚11个国家分组,在前期成果基础上,迁移、建构并进一步收集补充不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与全班同学分享学习。再次,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交流便利化,利用相关交流平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除答疑、解惑外,更多地引导、指导和激励与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与能力训练。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迁移与建构所需知识内容的能力,又对东南亚各国投资与贸易的经济地理环境差异与比较优势形成系统认识。通过课堂教学之外大量的学习与能力训练,转变教学活动仅限于教室课堂状况,教学活动时间与空间的拓展,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应用能力提升非常重要。

(3)学习行为转变——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常态

根据观察与了解,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态度认真,积极主动学习与训练自己各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二类是学习态度不积极,主动性不强,抱着能通过课程考核拿到学分就满足的心态。第三类是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无兴趣,从不主动提问,完成任务拖沓或者就不做,大多数时间忙于娱乐,甚至在课堂上也是忙于游戏、追剧等。三类同学中,第三类同学不多,但第二类同学不少。这些同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外部世界、国家和地方发展变化和形势了解少,不少同学存在进大学可以松口气,放松学习的心态。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每一个指标任务分解到个人,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期就云南、红河州与近邻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内容分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贴近现实,尝试用枯燥的理论模型、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国家、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格局快速变动状况,自己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唤起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常态,将应用能力的提高变成自觉要求。

3. 教学质量评价转变

教学评价以往是平时、期中、期末三部分成绩按比例给出的,是相对比较粗略的评价。如平时成绩的评价,有同学每堂课都到,从不缺课,但在四五十人的教学班里,如果没有提问到他(她),这个同学的状态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期中与期末成绩则都是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体现不出。教学质量评价的转变主要由粗略的结果评价向精细的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质量监控针对每个过程与结果反映的能力。

在教学中,将教学质量评价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3次收集资料、处理、分析、建构与介绍能力,1次报告或者论文写作表达能力的过程及结果评价。二是每个同学从学期开始到期末结束,能力是否体现不断成长状况。三是每个同学学习态度与行为从学期开始到期末结束的状况。尝试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观,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形成不断提升。

四、课程建设实践成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成效

1. 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提升。面对问题,获取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资料获取与处理能力得到提升的体现是大多数同学前期收集资料时,来源大多是一些搜索网站,主要是间接资料,缺乏时效性和权威性;到后期其资料来源多以专业网站数据库、原始数据为主,并且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激励下,也能发现和找到许多不同的路径获取资料。数据处理前期只会罗列数据资料,到后期则各种类型的图、表和增长率、比例等数据计算处理增加了,体现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2. 分析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教学转变,学生在投资与贸易的区位选择、商机的发现方面思考和分析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如有同学在分析泰国大米的进口时,发现不是泰国所有地方的大米品质都好,并根据市场价格及交通运输条件撰写了题为“泰国乌汶香米采购的可行性报告”。

3. 知识迁移与建构的能力提升。知识迁移与建构的能力是应用能力的直接体现。通过教学,有同学在期末研究报告中将课程中介绍与学习的东南亚及其国家的投资环境分析思路应用于更具体的地方投资环境分析,体现了知识迁移与建构能力。如有同学撰写了题为“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对越南河内的投资研究”,具体探讨越南河内市投资环境与投资状况。

4. 对外部世界现实发展的关注与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总结所处的云南省及其红河州经济发展状况,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产品等内容,对提高知识应用性与应用能力提升形成有效具体的刺激,促使学生关注学校外部现实发展状況,关注就业形式,思考与主动自觉学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作量和压力大。在教学中,为促使应用能力提升,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及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拓展,师生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这在转型发展初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师生都面临较大工作量和压力。

2. 学生不重视和畏难与惰性。一些同学把选修课看作是为了达到毕业学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另外,一些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休息娱乐时间多于学习时间的。出现学习主动性差、不思考、交差应付等“混学分”现象。再加上学生没有真正接触现实工作,对发现商机、投资这些思考不深。这些情况使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目标,对应用能力提升不利。教学内容获取过程中,由于不懂邻国文字,一些同学英语也不好,看到要翻译、要查找,耗时较多,则畏难不去查找,只想直接通过百度、道客巴巴、搜狗百科等搜索网站获得,具有明显的惰性。

3. 过程管理难度大。应用能力提升,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细化使教师管理难度加大。

五、对策与讨论

(一)重视选修课分工,转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

普通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高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别于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方面;满足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较强的应用性是学生应用型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方面。二者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由选修课与必修课分工的侧重不同来承担相应职能。必修课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素养为主,兼顾应用;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服务地方较强的应用性为主,兼顾理论。学校重视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从各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与激励,转变学生对选修课重视不够的现实状况,促使学生积极响应转型发展,克服畏难与惰性、应付混学分的态度与行为,主动探索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方法。

(二)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促进教师迎难而上

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反映了教师每个过程中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教与学是一体两面,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教授知识、指导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7],即使在信息获取路径多样化的现今,教师指导作用依然十分重要。特别是应用转型发展需要依靠教师,尤其是教学第一线教师力行实践,推动发展。

(三)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落实转型发展根本任务

目前有些地方院校存在应用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多的是服务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满足地方政府需求。具体体现是学校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获得各种研究项目,教师完成项目,提出研究报告、咨询建议等研究成果。这是长期普通高校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一个积极的转变,但对微观具体企业服务不足。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作用是宏观调控,与微观企业具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同。而学生毕业后就业更多是要流向企业甚至创业。注重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需求,服务企业是应用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学生如能在贸易企业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中实习、实践,就相关内容得到了解或应用,有助于学生思考并积极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效果测度衡量的难题。不能将转型发展,服务地方仅仅看成是服务政府和学校服务,而不是为所培养的学生服务。这偏离了国家对一些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决策的目的,偏离了学校转型发展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38(1):48-50.

[3]韩伏彬,董建梅.课程改造: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突破口——以“公共教育学”课程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04):65-69.

[4]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J].教育研究,2016(04):4-11.

[5]潘懋元,贺祖斌.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9(2):34-38.

[6]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19-24.

[7]张志勇.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J].中国教育学刊,2018(4):5-8.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