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0-11-17 06:43吕金梅
高教学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人才培养大数据

吕金梅

摘  要:智慧校园是以数据为基础、以应用为驱动的教育新生态,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优势,达到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全面和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方案,充分体现教育的智能化效果。文章重点探讨了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构建的途径,并根据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研究了大数据下毕业生的就业,为新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153-04

Abstract: The smart campus is a new education ecology based on data and driven by application. It integrat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life deeply, realizes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provides convenient,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based learning scheme for learners, and fully realizes the intelligent effect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 to build smart campu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studies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under big data, which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and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smart campus; big data; personnel training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发生深层次变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智慧校园结合教育大数据使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在视觉、语音、自然语言研究领域发展迅速。

在人才兴邦、科技兴国的背景下,在“智能化领跑教育信息化2.0”发展趋势中,“教育中的智慧校园”研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同时,随着5G发展,智慧考试、智慧学习环境等发生了质的改变,教育已全面走向“智能教育”。近几年,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00多所高校新增了智能化相关专业,使智能技术成为高校学习和研究的热点。

二、智慧校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教育中的智慧校园”研究主要分为五大热点:一是人工智能改善在线教育的参与度研究,二是情绪感知支持下的教学实践研究,三是个性化学习研究,四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典型模式研究,五是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就业理论学者李·哈维(Lee Harvey)提出,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种过程,是高校大学毕业生在从学校学习过程中发展提升的。Rose, et al.(2017)提出,智慧校园能根据个性化学习者的轨迹进行追踪,为学习者筛选出同质或异质学习伙伴,实现合作学习。Jonathan Shaw(2019)指出,智慧校园是指可从营造的环境中获取数据解决问题、评估风险、个性学习、进行预测并采取决策行动的系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闫志明等(2017)提出,智慧校园研究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二是通过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有效掌握知识创造条件,更加系统、微观、深入地学习。李彦宏在《智能革命》中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需要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技术型、综合性人才,才能谋求到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塔卫刚等(2018)指出,智慧校园使教学内容实现由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变,使教育理念真正迈向终身。李祖滨(2018)认为,企业选择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才能不断为企业构筑更强大竞争力;许亚锋等(2018)提出,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将是未来泛在学习的主要形式,这是一种基于智能化、大数据等的主动学习、满足个性的学习。张志祯等(2019)指出,国内智慧校园的智能教育程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的研究分析亟须进行。

(三)研究综述

通过国内外研究和现状可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到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是实现高等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方法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舉措。当前,我国经济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促动下,各行业都正在进行着转型和创新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之核心是人才,人才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这就要求高校培养中要将科技与各领域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好就业,就好业”的就业目标。

(四)智慧校园的相关概念和研究

1. 智慧校园内涵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为依托,通过多种智能感应技术实时监测并获取人、设备、资源等信息,使管理者能够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校园全面感知,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为教学管理等改进做出智能预测与智能推断,提供决策支持。智慧校园可以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集管理、教学、生活、科研等为一体的新型校园模式。

2. 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

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任,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推动教育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是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校园,已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和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建设智慧校园对于整合和规范高校信息资源,加强校际、省际、国际交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创建开放型一流大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大数据和数字化的含义

大数据是利用新技术手段捕捉、处理就能发挥巨大的发现力和决策力的海量、多元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是继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对行业趋势进行预测、对研究成果进行判定,促进行业实现智慧发展。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每天都在产生大数据,如何高效地分析管理这些数据,使之服务于各行各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被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任务,确立了要推进智能教育的应用和措施;2019年8月,习近平在致第二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贺信中强调,中国要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关专家也表示,5G技术作为“数字高速公路”,为大数据、AI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息通道,也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带来巨大变化。这些都倒逼着教育向智能教育的新形态迈进,倒逼着人才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智能技术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生态,将信息技术作为最具代表的技术渗透到教育行业的创新表现。

(五)智慧校园的建设价值

智慧校园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一方面注重智慧校园发展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智慧校园对于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协同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行业领域的战略决策都有重要研究意义。

1. 理论价值

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中,智慧校园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高校工作和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智能技术在舆情防控、辅助诊疗、物资调配乃至新药研发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去创新发展和服务社会。这就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出能力相匹配的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因此,研究智慧校园,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人才的技术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实现产业向现代、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等意义都很重大。

2. 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地方发展还有“两难”现象: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用人难”。高校要根据社会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制”高技能型人才。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责任重大,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快地方技术与市场有效地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向现代、智能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价值。

本文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研究理念,将智慧校园与人才教育相联系,着力解决智慧校园发展水平不够高、创新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对于挖掘目前教育应用趋势,实现智慧校园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实践研究价值。

三、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思路及存在问题研究

(一)智慧化校园建设的思路

首先,调研智慧校园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通过了解国内高校智能化教育的应用情况,了解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校园产品的应用情况,旨在优化智慧校园教育的决策质量和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总结智慧校园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根据智慧校园技术,并结合河南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当下时代所需要的科技能力融入到大学教育中,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根据河南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师资与人才等现状,总结分析河南智慧校园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从战略规划、智力人力等方面构建出河南智慧校园在教育中融合应用发展的行动建议。

(二)智慧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智慧校园建设和管理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有些高校还建设缓慢,需要加强力度,以推动高校智慧校园管理的有效进行。另外,高校信息化管理目前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数据资没有有效地整合利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1. 基础、软件设施建设需要加强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将继续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对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高速化和稳定化、有线无线一体化,建立全校架构的校园网智慧化管理。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智慧校园建设中校园网实现了有线无线全覆盖,采用主干万兆,桌面千兆的大二层扁平化网络架构,出口带宽达到60多G。但仍需要以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为重点,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实现“信息一個标准,数据一个库,上网一个号,信息一个门,网站一个群”的统一的综合信息门户设施建设任务。

2. 保障体系需要建全

主要从信息安全、运行维护、组织结构、制度、资金、人员方面提供保障。以河南为例,许多高校经过多年的数字校园管理,各高校都基本实现了系统业务管理,但对于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融合和统一的大数据共享运作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目前要重点体现智慧校园的优势与特色,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智慧应用。加强智慧校园的应用程度,如智慧教学、智慧校园馆、智慧医疗馆等投入使用。现在部分高校对智慧校园的利用率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现有功能。下一步高校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2)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坚持产学研结合,开拓创新,营造高素质人才的成长空间,聚焦现代高级人才培养的核心职能,大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实现教学全方位的智能化、开放化、个性化发展。

(3)确保校园信息安全工作。近几年,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更加重视校园信息安全工作。高校有着重要教育管理数据,要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确保校园信息的绝对安全,如2017年5月全球性爆发的勒索病毒,还有多年前的CIH。

(4)构建合适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形势下,进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管理,也将是各高校赢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在智慧校园构建中,无论是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还是教育者,都需要有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素质高的管理团队,才能确保教育质量和学校工作的有效运行。

(三)智慧化校园建设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提升智慧校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分析平台的搭建是目前深度学习的关键任务,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推荐、社会网络分析等是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本文根据高校处于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将在智慧校园技术以及教育理论上做一些应用创新研究,助推高校智慧校园在新时代健康发展,并丰富以上理论。

二是拓宽高校智慧校园的培养模式研究。

按照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领先高地的主导思路,提出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方案,将科技融入大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深度学习进行学习监测、智能辅导和产品化考核等应用,实现区域智能教育云、智能校园、智慧教学场所的个性化发展,有效推动智慧校园+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是研究出智慧校园与未来教育的发展策略。

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和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和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进行研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现有智慧校园的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智慧化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

探索出以智慧校园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为我国智慧校园技术创新发展,以及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建设和参考。

(一)智慧校园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人才教育培养的体系构建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泛在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级,已过渡到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构建完善、适用的智慧校园,将有效推动高校教育质量和大大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黄河科技学院等几所高校为例,重点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和研究,分析大数据技术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创新管理服务等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智慧校园,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和创新能力,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高校的智能化管理,营造高校校园环境与人更加和谐发展的人性化环境。

2. 构建协同发展管理体系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人才,关键是在于创新发展。高校要把解决实体经济的科技和人才供给问题放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进一步探索出智慧校园的管理措施和方向,进而分析出新时代教育形势下高校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出智慧校园的智慧性和交互的应用方法,实现社会经济与高技能人才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生态体系。

3. 发挥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智慧校园会实现以大数据为核心,以智慧应用为依托,以自适应、个性化用户交互为目标的信息化支撑平台,能为师生建立一个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方便高效的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加强智慧校园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推动作用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们国家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来说,高校智慧校园的管理是高校教育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综合实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1. 优化高校工作流程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信息化管理仍处于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其中一些高校虽实现了智慧校园,但“智慧”管理的程度却不够,还需要整合和规范高校校园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面智能化、数字化、开放化和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战略性选择。尤其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培养模式将逐步成为教育的一大主流,高校必须将智慧校园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建设和实施。

2.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已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重要发展模式和主推动力。有效地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实现现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立与高水平一流高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战略措施,全面提升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表现。

3. 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智慧校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实现高校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方法的深度融合,这是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智慧校园,高校就可以做到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有效地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质量,进而推動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4. 完善高校的评价指标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最终目标也是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通过智慧校园建设,不但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要完善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指标,构建高校现代化大学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结束语

当前,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和高效,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智慧校园已成为人才从在校期间就要适应的普适教育。研究和建设高校智慧校园,是与时俱进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创造更加美好的高校愿景的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J].亚太教育,2016(02):39.

[2]蒋东兴,付小龙,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19-125+131.

[3]李慧方.教师智慧学习的交互式平台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刘宁,赵飞,等.构建智慧校园:现代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02):112.

[5]陆凯莉.智慧校园中的智慧与构建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7(12):62-66.

[6]林卫民.对“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18):122-125.

[7]赵思佳,尹婷.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07):147-148.

[8]骆梅柳.智慧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6(14):215-216.

[9]阳馨.智慧教育体系的探讨与智慧校园的构建[J].四川水利,2016(04):104-107.

[10]刘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探索[J].速读(上旬),2016(04):108.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人才培养大数据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