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药名诗的特征及对后代的影响

2020-11-18 04:50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体药名合体

【内容提要】唐代的药名诗是人们追求诗歌形式化、娱乐性的产物。虽然大部分药名诗的创作是诗人游戏娱乐心态下的产物,但是药名诗在唐代却占有绝对的优势,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既能藉药名诗抒发内心的情感,还能体现诗人的风俗雅趣。药名诗自南齐发展至唐代,在特征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诗歌体式、体裁范围、唱和形式等,这些创新性特征使其具有了其他诗体无法比拟的传播力量,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诗人众多、诗歌风格多样、诗歌体制完备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这其中,药名诗却特立独行于唐代诗歌中。药名诗,是杂体诗的一种,是诗歌与中药相结合的产物。其主题与药名无关,药名在诗中只是起到文字组合的作用。自南齐发展至唐代,药名诗开始出现了诗歌体式的创新、体裁范围也得以扩大、唱和上还出现了和韵的唱和诗,这些变化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鄢化志在《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中首次明确了杂体诗的概念①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8页。,根据杂体诗的概念,药名诗是运用各种概念和语言文字形式别出心裁地进行游戏娱乐的新奇诗体。由此看来,药名诗是诗人故意将非文学术语“药名”强行嵌入诗歌中,使之成为非正统、非真正意义的诗歌。药名诗作为杂体诗的一种,由于有着游戏性、娱乐性的先天性缺陷,因此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在我国古代诗歌研究史上,药名诗几乎都被搁置在遗忘的角落中,鲜少有学者专门论及。少数学者虽有提及,但多是将其归咎于“文字游戏”、“形式主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②祝尚书:《论宋人杂体诗》,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如宋代严羽就在《沧浪诗话·诗体》中直言,药名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③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00-101页。《瓯北诗话》也认为药名诗是“文人无所用心,游戏笔墨……近乎儿戏也。”④赵翼:《欧北诗话 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77页。虽然大部分药名诗的创作是诗人游戏娱乐心态下的产物,但是药名诗在唐代却占有绝对的优势,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

一、唐代药名诗的创作及成因

在《全唐诗》中,药名诗在各种诗体中占据了54.55%,药名诗人占到了33.33%,而这一比例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均为16.67%,仅是有药名诗留世的诗人就有50多人。可见药名诗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诗人参与药名诗创作。《中国文化史》中有言,“唐人学艺之精者,自诗文书画外,复有二事:曰音乐,曰医药。观其制度,盖皆以为专门之学,广置师弟以教之。教乐则有太乐署,……教医则有太医署。”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医药的兴盛,唐人医学素养深厚,在唐代非常普遍,文仕通医现象的存在,文学、医药学双栖人士的涉医诗歌创作,造就了中国唐代诗歌史上的这一独特诗体。

在初唐时期,有少量的药名诗;盛唐时期却无一首药名诗问世;中唐和晚唐时期,药名诗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节奏。这一发展进程与唐代诗歌史发展进程出现了偏颇。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得知这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造就的,同时也与药名诗自身所具有的娱乐化特征和所依赖的群体追逐才能发展紧密关联。

(一)初唐时期

初唐时期虽有诗人参与创作药名诗,但是却很少,并且几乎没有诗文流传下来。典型如卢受采,《野客丛书》、《旧唐书》、《通志》、《唐音癸签》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卢受采创作诗歌的记录,但是在现今的《全唐诗》中却找不到一首卢受采的代表作。

(二)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则没有一首药名诗问世。《石移室诗话》有言,“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①陈衍:《石遗室诗话》一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页。由此可见,唐代开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大繁荣时期,但是药名诗的创作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尤其是诗歌璀璨的盛唐竟然没有一首药名诗。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决定的。自立唐以来,经济发展、文学繁荣,大批诗人涌现,纵然这些诗人在风格创造上各树一帜,但几乎清一色地都追求建功立业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灵活运用常见诗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屑于药名诗这类通过技巧和文字游戏才能展现才华的诗体。因此,盛唐诗人大多无杂体诗问世。

(三)中唐时期

安史之乱对中唐时期的影响甚远,不仅在政治、经济由盛转衰,在文学上也极盛难继,许多文人官员被贬至苦役。这一现实泯灭了诗人的气势磅礴,开始通过“人力”寻求诗歌的新变,具体表现为技巧的千锤百炼、意境的狭窄局促、内容的回归己身、娱乐化特征的浮现。②王伟:《唐宋药名诗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受环境驱使,药名诗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如权德舆、张籍,是当时的两大代表性诗人,现仍存几首绝句。权德舆的《药名诗》:七泽兰芳千里春,潇湘花落石磷磷。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③逯钦立:《全唐诗》卷三二七,第3666页。这首七言绝句中每一句都纳入了一个药名,分别为泽兰、落石、白薇(微)、钩(钓)藤,是出于娱己而创作。与权德舆不同,张籍不是出于药名诗娱乐化的特征而是出于随波逐流而创作。其《答鄙阳客药名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①《全唐诗》三八六,第4358页。在诗中,张籍嵌入了地黄、半夏、栀子、桂心、使君子(喜君知)这些药名表达与友人的深厚友谊,由此可见,药名诗在当时是一种潮流,即使诗人本身不喜欢这种表达形式,但也会受潮流影响而采用这种形式。

(四)晚唐时期

晚唐是药名诗创作的高峰时期,由于经济快速下降,文化也随之低迷。继中唐之后,很多诗人失去了政治上的理想,转而寄情于文学创作,或是无病呻吟,或是寄情山水、隐逸避世。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更加追求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娱乐化特征,由此而带来了药名诗等杂体诗的发展。这一时期诞生了皮日休、陆龟蒙、张贲等。三人为友人,因此不少唱和之作,如陆龟蒙唱作《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②《全唐诗》卷六三零,第7232页。与皮日休的和作《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③《全唐诗》卷六一六,第7105页,二人以离合之格将药名嵌入诗中,让日常生活与风景相得益彰。皮日休、陆龟蒙、张贲三人合作创作了《药名联句》④《全唐诗》卷七九三,第8929页。:

张 贲:为待防风饼,须添薏苡杯。

皮日休:香然柏子后,尊泛菊花来。

陆龟蒙:石耳泉能洗,垣衣雨为裁。

张 贲:从容犀局静,断续玉琴哀。

皮日休:白芷寒犹采,青箱醉尚开。

陆龟蒙:马衔衰草卧,乌啄蠹根回。

张 贲:雨过兰芳好,霜多桂末摧。

皮日休:朱儿应作粉,云母讵成灰。

陆龟蒙: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

张 贲:墙高牵薛荔,障软撼玫瑰。

皮日休:鸓鼠啼书户,蜗牛上研台。

陆龟蒙:谁能将藁本,封与玉泉才。

诗中涉及的中药名多达24种,既有以本意入诗的用法,也有以双关的用法入诗。如“燕胎”,既是一味中药,又借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贤士的典故,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双重意思。另外,仔细观察这些药名,这些药在药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诗中却通过字面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构思镶嵌在了诗句中,防风、薏苡、柏子、菊花、石耳、垣衣等,药用中完全没有关系的几种药,在诗中通过句与句之间的结构上的关联实现了语意上的自然而然的连接。可见,作者在艺术构思和医学素养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综上所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科技进步的时期,尤其是古代中医学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政治的变动、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中医药学的发展,是唐代药名诗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温和土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诗歌的发展史和药名诗的发展史在发展进程上并非完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药名诗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诗体,更强调诗歌的娱乐性和诗人群体追求诗歌形式变化。

二、唐代药名诗的特征

药名诗发展至唐代,在特征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诗歌体式的创新、体裁上由五言诗演变为七言绝句以及唱和的形式创新这三大方面的创新上。

(一)诗歌体式的创新:药名离合体

唐朝,药名不是简单地嵌入到诗句中,而是与其他 的诗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诗体形式——药名离合体,并产生了药名联句。

1.药名离合体

唐朝的诗人将离合体与药名诗相结合,两种杂体诗形式结合产生了药名离合体诗。离合体,诗在创作的时候将字或者是词进行拆分,分别隐藏在诗句中。因此从实质来看,离合体诗类似字谜游戏,离而成诗,合而成意。离合体诗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深受历代诗人的喜爱,这一诗体形式的创作和发展为唐代药名联合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唐时期,权德舆、张籍、陆龟蒙等人都是药名联合诗的代表性诗人。

张籍是将离合体形式融入药名诗的第一人。再看其代表作《答鄙阳客药名诗》: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①《全唐诗》三八六,第4358页。

虽然张籍没有明确以离合体的概念命名该诗歌,但是该诗却具备了药名离合体的特征。“地黄”拆分成了“地”与“黄”二字,分别位于前句的末尾和后句的开头;“枝子”拆分成了“栀”与“子”二字,分别位于前句的末尾和后句的开头;“桂心”拆分成了“桂”与“心”二字,分别位于前句的末尾和后句的开头。除了上述应用于离合体的几味中药外,该诗中还有另外的两味中药“半夏”、“使君子(喜君知)”,这两味中药所起的作用旨在展现张籍并没有局限于离合体这种形式,而是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陆龟蒙是明确提出药名离合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在诗中采用了离合体的形式,还将药名离合直接用作诗名。典型如《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②《全唐诗》卷六三零,第7232页。。

药名离合诗在唐代呈现出显著的特色,药名离合体与普通的离合体诗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他将药名作为一个整体,将组成药名的字进行拆分,分别藏于并联的两句诗的末尾和开头。

2.药名联句

唐代诗人除了将离合体与药名诗相结合外,还多人联合产生了药名联句。清代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言,“作诗不一人,共以句相属。”由此可见,联句不是一人作诗,而是每人作一句,合二为一首诗的体式。联句的形式在中唐时期大肆流行,但药名联句直到晚唐时期才盛行开来。皮日休、陆龟蒙、张贲三人是药名联句的首创者。在上文提到的其代表作《药名联句》①《全唐诗》卷七九三,第8929页。中,即为三人每人一句,共同创作而成。通观整首诗,艺术水平并不高,药名均以原意入诗,浅露直白,这主要是因为联句通常是在即兴发挥的状态下创作的,创作时间短且还要将药名嵌入诗句中,多方兼顾大大提升了药名联句的创作难度。也正是因为药名联句的这一特征,诗歌繁荣的宋代及后续各代几乎都没有药名联句。

(二)体裁形式的创新:七言绝句

由五言诗演变为七言绝句,是唐代药名诗的典型性变化。五言诗是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的,每句诗都是五个字,音节上富于音乐美,也能细致灵活地抒情、叙事。五言诗发展至南朝,逐渐产生了七言绝句,但这一体裁的真正成熟是在唐代。同于五言诗,七言绝句也是起自律绝,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他却不拘泥于对偶,构写自由;而且精炼含蓄的语句中囊括了更多言外之音;另外七言绝句可以广泛应用于多样化的题材中,因而成为各种诗歌体式中最受欢迎的诗体之一。②潘善祺:《诗体类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7-239页。

初唐时,七言绝句题材狭窄,数量较少,无论是影响还是艺术水平都非常有限,未在药名诗上产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到中唐时,由于诗歌的兴盛繁荣,七言绝句逐渐上升到与五言诗并驾齐驱。这时的文人士子在创作药名诗中,也将这种体裁运用于药名诗中,使得药名诗在体裁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演变为以七言绝句为主。如权德舆创作的《药名诗》:七泽兰芳千里春,潇湘花落石磷磷。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③《全唐诗》卷三二七,第3666页。

该首药名诗格律严格,每句七字,共四句,全诗共二十八字;“春”、“磷”平仄押韵;与此同时,每句中都嵌入了中药名,如“七泽”、“兰芳”本是独立并列的词,但是从中药名来看,“泽”、“兰”相连,两个词的尾首合为“泽兰”,为一中药名,后续各句也均是这种离合思维的药名镶嵌形式。

(三)唱和的形式创新:和韵

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有言,“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或称倡和。”④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0页。可见,唱和诗中,“唱”指的是吟咏歌唱,是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指的是声音响应,即第二个人根据第一个人所作的诗的题材、韵律、思想内容等作诗酬答。⑤尹均生:《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第571页。“唱”诗在内容、题材、体裁等方面都没有限制,但是“和”诗却要在诗意、题材、风格等方面都要与“唱”诗保持一致。药名诗唱和早在南朝时就诞生了,唐代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唐朝初期,唱和诗就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以应制唱和为代表,记录了大量君臣交往的实迹。发展到中唐时期,唱和诗达到了高潮,并且私人唱和兴盛起来。发展至此时,唱和诗在韵律上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很难再从韵律上进行创新了,唯有另辟蹊径。这为通过药名诗进行唱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根据是否和韵,唱和诗可以分为和意、和韵两种,唐代药名诗的唱和主要是和韵。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四中有言,“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①陈友康:《和韵的产生与流变》,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4期。可见,和韵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即中唐时期正式产生,其首创者是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的《夏日即事》,二人以离合之格将药名嵌入诗中,依韵唱和。

陆龟蒙唱诗《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

乘屐著来幽砌滑,石罂煎得远泉甘。

草堂只待新秋景,天色微凉酒半酣。

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

归来又好乘凉钓,藤蔓阴阴著雨香。

窗外晓帘还自卷,柏烟兰露思晴空。

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②《全唐诗》卷六三零,第7232页。

该诗中“甘”与“酣”、“当”与“香”、“空”与“通”,构成了韵脚。

皮日休和诗《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季春人病抛芳杜,仲夏溪波绕坏垣。

衣典浊醪身倚桂,心中无事到云昏。

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

草香石冷无辞远,志在天台一遇中。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

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③《全唐诗》卷六一六,第7105页

该诗中“垣”与“昏”、“通”与“中”、“黄”与“郎”,构成了韵脚。

陆龟蒙和皮日休的这两首唱和诗,后者和诗的韵脚非常关键,它既要兼顾药名,又要叶韵,还要切合诗意,保持与唱作的风格。这样才能达到“一唱一和”的境界。

皮陆二人对唱和诗情有独钟,是晚唐唱和诗的典型代表,他们创作药名诗有着共同的缘由:对杂体诗的喜爱和较高的医学素养。他们在药名诗的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特点:一是不落窠臼地进行诗体创作模式的创新,他们试图挣脱前人在正体诗上的枷锁,力求创新,追求变化,在已有诗体的基础上创作了杂言、回文、古人名等多种杂体诗;二是改良了药名诗、县名诗等杂体诗,使之与离合体相融合,创作了药名离合体、县名离合体等;三是展现自己的“多能”和“才备”,唱和即为典型,他们担负起了唱和诗创新的重担,还编写了《松陵集》,该诗集中所包含的唱和诗数量之多、诗歌所涉内容之广,均是前人所无法匹敌的。

三、唐代药名诗对后代的影响

唐代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经济上的繁荣昌盛、文化上的宽松开放、中药学理论和实践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的儒道释三家趋合都为药名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而药名诗则折射了唐代文人士子这一阶层的社会心理、世俗风尚以及时代精神。由于有着游戏性、娱乐性的先天性缺陷,药名诗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不少文人士子对之嗤之以鼻,因此参与药名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多,留存于世的药名诗也很少。但是这种文学与医学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诗体在唐代的发展却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后代诗歌体裁的影响

作为一种杂体诗,药名诗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诗体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诗体形式。唐代的药名诗与当时新兴的近体诗相结合,产生了七言绝句,还产生了药名离合体。这为宋元明清时代药名诗与其他诗体的结合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代药名诗与新兴诗体的融合创作提供了可以依据的模式。

宋代,受当时流行的“词”的影响,诗人将药名融入词中,产生了“药名词”这一新的诗歌体式。如南宋辛弃疾创作的《定风波》:“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床。……”①唐圭璋:《全宋词》卷三,1900页。辛弃疾在官场一直郁郁不得志,受当时南宋的内外环境影响,内心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因此,这首词中药名被纳入诗句中用以表达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如寒水石、空青等均为清热去火的中药。陆游,不仅将药名纳入诗中,还亲自种药、采药,为左亲右邻送药施医,并从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元明清时,药名与当时的元曲、戏剧等新兴文体相结合,产生了药名曲、药名戏剧等新兴诗歌体式。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小桃红》②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出自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80页。曲即为药名曲,共纳入了六味药。蒲松龄在《草木传》中索性直接将药名用作主人公的名字,如甘草、石斛、海藻等,50多个人物均采用了中药名。

(二)对诗歌发展史的影响

在药名诗的发展史中,唐代处在过渡时期,上下承接了南朝药名诗的发轫和宋代药名词的繁荣。

药名诗诞生在南朝时期。这时候的药名诗只是为了嵌入药名而创作,无论是主题还是体裁都比较模糊,华而不实。但是药名诗在这时期的诞生却为后代的创作提供了可以依据和参考的形式。

唐代承袭了前朝创作的成果,并积极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无论是药名离合体、还是和韵唱和诗,还是皮陆等人创作的七言绝句,都引起了后代的关注,并为后代药名诗的繁荣积蓄了充足的力量。药名离合体这一诗歌体式的出现,既表明了唐代诗人对药名诗创新的重视,又扩大了诗歌体式,巩固了前朝药名诗创作的基本形式。在后代,不少诗人都进行了药名离合体的创作,甚至直接以“药名离合”用作诗名,如,宋代孔平仲的《药名离合四时四首》、明代吴琉的《药名离合夏日二首》、乾隆帝的《拟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①《御制诗集》二集卷五十五,《文渊阁本四库全书》,1304册,第137页。等。和韵唱和诗的创新,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药名诗领域开创了注重和韵的先河。后代诗人在皮陆创作的和韵唱和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出了次韵唱和。如宋代曹彦约的《次耿令君药名韵》、李光的《次韵补之药名十绝》等,既将药名嵌入了诗句中,又创新采用了次韵唱和的形式。

(三)对后代诗歌题材的影响

唐代的药名诗,题材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延展,能够像正体诗一样记述诗人的所见所闻、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实用功能更强。后代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药名诗的这一题材特点,充分用来摹景抒情、抒发壮志、怀乡思亲、友情交往等。如南宋辛弃疾《定风波》所抒发的壮志难酬,宋元陈孚《交趾桥市驿戏作药名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总体来说,唐代的药名诗是人们追求诗歌形式化、娱乐性的产物,既能藉药名诗抒发内心的情感,还能体现诗人的风俗雅趣。唐代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中医学的发达进步,既创新了药名诗的诗歌体式,又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还益于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因此,唐代药名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杂体诗,具有其他诗体无法比拟的传播力量,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诗体药名合体
硬汉合体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五四“诗解放”的方方面面
聚散
药名
买药
夸海口了
“止”字变合体
试谈诗体分类被忽视的新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