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藏族地区民俗文化景观视觉元素表现

2020-11-18 14:49兰州文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甘南藏族民俗文化

■仇 宇/兰州文理学院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经过漫长的传承、积累和演变,渐渐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带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会习俗,它是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民族融合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同时,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环境与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景观,使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是每个民族值得思考的问题。

甘肃藏族地区主要是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安多藏区,它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端,是内地通往藏区的主要通道,汉文化在这里经过初步消化和加工以后逐渐传播到广大藏区。本地区藏族人民的文化风俗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由于与汉族相互影响,相互融汇,相互适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与传统藏区的民俗文化相比,这里的藏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1]。甘南州是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内地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甘南州丰富多彩的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独特的景观元素也为环境设计等视觉艺术形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创作源泉。

一、甘南地区藏文化民俗景观的视觉构成元素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甘南藏族的民情风俗,既是构成甘肃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甘南藏族的民俗文化折射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也从中产生出了异彩纷呈的甘南藏民族民俗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了以自然环境景观、经济活动景观、特色建筑景观、人物服饰景观等组成的物质景观元素和以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人文景观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了独特的甘南藏民族民俗文化景观[1]。

(一)甘南藏区物质景观视觉元素表现

甘南藏区物质景观视觉元素主要反映在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包括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及人物服饰等方面。

(1)自然环境景观。自然环境作为景观的载体,主要包括地形、水源、气候、植被、土壤等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因素[2]。甘南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藏汉文化的结合部和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部。东西长360.7公里,南北宽270.9公里,土地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气温1.7℃,无霜期短,日照时间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致分布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地带,东达岷山山脉的高山河谷地带,西北至祁连山脉北麓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区域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等藏族聚居县,而长江支流白龙江则横贯迭部县和舟曲县。地处黄河河曲的玛曲草原,水草丰美,碌曲和夏河两县的高山草原连绵起伏,是甘南州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沿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畔的崇山峻岭,遍布茫茫林海,至今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则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甘肃省藏族所处地区,有的宜农,有的宜牧,有的宜林,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为广大藏族同胞繁衍生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物质基础。

(2)经济活动景观。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景观也有所不同。在牧区,草场和牛、羊、马等牲畜组成牧场经济活动景观,尤其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和草原的组合是牧区最典型的景观。在海拔较低,气候温湿的农区,我们能够看到成片的青稞、油菜和豌豆等适宜高原种植的农作物,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水稻,呈现出一派典型的农业景观。而在山区,由于海拔垂直分布明显,森林、高山、峡谷、河流成为山区的典型形象,如迭部县被誉为“世外桃源” 的扎尕那,除了山区的资源,加之农牧业生产和独特的藏式民居,构成了得天独厚的以旅游为主的经济活动景观。这些经济活动景观元素成为艺术工作者扑捉的对象,被当做创作素材,融入各类设计作品之中,这些景观元素除了自身的经济价值,更具有景观观赏价值和艺术特性,不同的经济活动景观成为艺术创作的天堂。

(3)建筑景观。甘南藏族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景观元素丰富多彩,是体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载体,主要分为寺院建筑和民居建筑。寺院建筑集中了藏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精华。藏族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木材、阿嘎土等。结构上一般采用木构架,外面再围以泥土或石头砌筑的厚重墙壁。屋顶多为平顶。采用汉式屋顶时多为歇山顶,屋面包以简版瓦型的镏金铜皮,金顶正中和两侧一般装饰有宝瓶等,檐角上装饰有摩揭鱼首,金顶下采用内地形式的斗拱承檐。主体建筑都是金顶红墙、壮严富丽。一般以措钦大殿、扎仓为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灵活、自由。措钦大殿既是整个建筑物的活动中心,也是建筑群艺术构图中心[3]。

甘南藏区的民居建筑形式根据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以放牧为主的牧区的帐篷和以农业耕作为主的林区的固定建筑[4]。牧区以帐篷为主,先用木棍撑起高约两米的框架,再在其上覆盖黑色牦牛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内用草泥块或土坯垒起一道小矮墙,上面用来堆放青稞、酥油、茶袋和牛粪。帐篷中央设火灶。农区则是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为内院回廊的二层或三层的平顶建筑。碉房的外墙多用石砌。底层为牲畜圈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二层或三层。藏式民居建筑一般还竖立经幡,上面印有经文用来祈求神佛保佑,也具有装饰作用。

(4)人物服饰景观。甘南藏区以游牧和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掌握了手工纺织技术,沿袭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藏族服饰。

甘南藏族服饰根据不同的区域、气候、性别、年龄、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款式、色泽。甘南境内男女穿着基本相似,为上下连属式样藏袍,只是在束腰后女服下摆与脚踝齐平,而男服下摆提高到膝部的位置。藏袍在藏语中有“然拉”、“嚓日”、“仔花”之分。甘南藏族女式帽子有“狐皮帽”、“礼帽”、“羊羔皮帽”等。项链多用珍珠、玛瑙、珊瑚等制成,耳环多用金、银、珊瑚配合制作,式样大小均有别。耳环上的耳坠造型多种多样、层层叠叠,垂至前胸。胸前则挂有排珠、银盘、项链等饰品。颈部佩戴由珊瑚、玛瑙等串起的项链,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牧区藏族妇女喜欢在腰带上系皮带,名“恰玛”,上扣一节银制圆形或长方形的饰物,上刻精致花纹,正前方嵌红、黄珊瑚等。

甘南藏族服饰做为一道靓丽的地域景观,承载着藏民族对美的追求。它广泛吸取了多种文化养料,表现为服饰上的形式多样、用料精美、做工精细、种类繁多以及花纹图案构思的精巧,衬托出藏族特有的气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追求强烈、豪放、大胆的审美特点。

(二)甘南藏区人文景观视觉元素表现

甘南藏区人文景观视觉元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等方面,它最能体现藏民族的文化特色,是环境与景观设计的视觉元素来源。

(1)玛尼堆。玛尼堆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在甘南藏区的江河湖畔、山间路口都可以看到许多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石碓,这些石块和石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上面大都刻有一些吉祥语言和吉祥图案,内容非常丰富。把普通的石头形象化,表达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求,是藏族人民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

(2)插箭。在甘南藏区人们把长度不等的箭杆插在山顶上,用羊毛绳捆扎,用栅栏围定,再堆垒石块加以固定,箭杆上扎有条形或方形经幡、一撮一撮的羊毛以及各色布条。

(3)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也是文化部批准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是藏语音译,简单地来说就是西藏的卷轴画,用彩缎织物装裱。甘南唐卡以寺院中师徒相传为主。唐卡多在纯棉布或者羊皮上绘制而成,也有用丝绣、拼贴以及印刷方式而制成的,各类唐卡一般都用彩色绸缎装裱,上下端装有横轴,以便卷展收纳。画幅长短大小不一,用料考究,尤其绘制用的颜料多为天然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甘南唐卡的构图别致饱满,画面不受时空的限制,把天堂、人间、地界的众多故事情节巧妙地绘制在一幅画面之中,以花卉、祥云、山石等连续图案进行分割,形成了生动有趣且极具魅力的艺术画面。唐卡对研究藏民族民间美术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

(4)壁画。藏族壁画艺术处处体现着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认识,以及为体现各种思想所进行的丰富的艺术创造。甘南藏族壁画在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和唐卡较类似,它常将历史故事分成几个片断,分别在几个画面上表现出来,每部分内容之间以山石、树木等不同图案分隔,这样使壁画情节分明、气势连贯。色彩鲜艳浓重,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5)戏曲舞蹈。甘南藏区典型的戏曲舞蹈形式是“南木特”藏戏和拉卜楞民间舞,是该地区最具民族典型特征的人文景观。甘南“南木特”藏戏是藏族文化艺术形态中占重要位置的一门融歌舞、说唱、音乐、文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其内容和选材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以及世事人情等方面,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以丰富的想象力、浓郁的神话色彩、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表现戏剧情节。甘南“南木特”藏戏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拉卜楞民间舞是甘南广大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集体创造、世代相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具备鲜明的高原特色。藏族群众在逢年过节、迎宾送客、结婚典礼与劳动之余跳拉卜楞民间舞,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场面壮观、奔放豪迈、气势宏大。

(6)礼仪风俗。礼仪风俗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礼仪风俗在人文景观的形成中起着指导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藏族同胞最有特色的礼仪风俗莫过于敬献哈达。哈达为长形丝巾,有白、红、黄、浅蓝等颜色。一般应邀作客要给主人献哈达,长时间未见的亲朋好友会面时也要互献哈达。至于逢年过节、婚宴喜庆的日子,更是少不了哈达。

二、甘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景观元素的特征

(1)地域性和多样性:藏民族民俗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产物,是藏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财富的代表。它的起源最初是存在在自然环境当中的[1]。甘南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藏汉文化相互交融,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念,甘南民族民俗文化景观根据其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景观特征,从而形成甘南藏族民俗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变化。

(2)独特性和完整性:甘南藏族民俗文化景观是在本民族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与其他民族相比,它在语言文字、文化娱乐、节庆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特异性和唯一性,这些原本属于深层文化内核的风俗习惯是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的必然反映,长久地存在于藏族的群体意识中,它是维系整个民族和谐统一的坚强纽带。甘南藏族保持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特质,发扬和传承了独具特色的藏族风俗,从而呈现出了本地区丰富多彩、独特完整的民俗文化景观。

(3)包容性:甘南藏区的民俗文化融汇了其他藏区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与其本身的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具有了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三、甘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景观视觉元素的研究意义

甘南藏族民俗景观由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积累、继承和发展,是藏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的多元化,使得甘南藏区民族民俗文化更具特色,民俗景观丰富多彩,通过对民俗文化景观元素的研究、挖掘和总结,对民俗文化景观视觉元素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与旅游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不但可以体现和弘扬藏族民族文化,还可以助力甘南地区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甘南藏区民俗文化景观视觉元素的发掘和应用,对提升和弘扬藏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对藏族民俗文化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藏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事实依据,也为甘南藏区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特色视觉景观提供创作源泉。

(2)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在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上,甘南藏族民俗文化景观视觉元素为研究甘南旅游景观开发所涉及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必要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高质量旅游景观开发建设,加快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甘南旅游创新、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甘南藏区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较脆弱,一直得到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大力扶持,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甘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延伸空间大。其中,在对具有甘南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为其配置自然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理念和思路,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整体环境的优化。

(4)通过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立足甘南藏区,做好实地考察调研,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旅游景观设计模式,将当地民俗景观视觉元素经过提炼和升华,最终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为景观打上民族民俗文化的烙印,使甘南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在旅游景观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活力与吸引力,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又富有民族特色,既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具有大众广泛认同性的旅游景观,充分体现环境景观设计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5)结合甘南州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广大农牧区等基层特色民俗景观元素,提供精准环境景观设计方案,改善乡村环境面貌,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甘南藏族民俗文化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去甘南》
The Light Inside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演变》《藏族少女》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