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中色彩语言的功能浅析

2020-11-18 14:49金上策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冷暖饱和度陌生化

■金上策/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色彩作为非言辞之语,是潜移默化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更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的特殊语言。如果把动画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系统进一步研究,那么这种研究方法更侧重于观众和动画的心理关系。而色彩的视觉传达,正是基于一种人与动画的心理关系。色彩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感觉与行为。色彩是不同波长光线对视觉作用的结果,本没有什么“感情”而言,但因特定的色彩会通过视网膜反映在观众的大脑内,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活动,使他们产生相应的联想,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保持一定的视觉记忆,对接下来要发生的动作有着特定的预期。不同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相同的色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国家、文化的人来说,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动画中色彩基本属性。从色相来说,红色是“精力充沛”的颜色,这意味着红色能够引发观众“精力充沛”式的生理及情感回应;蓝色有忧郁和理性特点,绿色既能代表健康与活力,也能意味着“不详”。通常,灰色、冷色为主的场景给观众的感觉是阴暗的、反面的,而暖色和亮色为主的场景就会给人一种活泼的、正面的视觉神经提示。拿上世纪末日本最为成功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为例,三个主角都有其代表的颜色,男主角碇真嗣所属的颜色为蓝色,表明其性格的忧郁与内敛,而两个女主角的颜色绫波丽为白色代表其冷若冰山,明日香为红色代表其性格开放如火似火。大部分的动画都考虑到儿童观众群体,画面往往以明亮的纯色、鲜艳的对比色为主,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成人向的动画则有更复杂的视觉追求。色彩的轻与重也是影响人们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色彩的轻重感是色相饱和度的高和低在视觉上产生的一种对比效果,凡是感觉沉重的色调都是色相饱和度高的,饱和度低的色彩则感觉就轻。比如黑色感觉重,白色则轻。而相同色相因饱和度值不同,其轻重的量感也不一样,如不同饱和度的蓝色重感也不相同。色彩还有远近感,一般暖色调给人以近感,冷色调给人远的感觉。色彩中的冷与暖、轻与重、远与近、明与暗、强与弱、面积大小等因素都能引起人们心理和视觉情绪上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感觉对比。色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组合是动画创作过程中的重点,基于这样的色彩心理学原理,色彩设定在动画中的角色塑造、场景设计、情节推进、视觉隐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造型与叙事功能。

动画色彩具有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即可以构成和强化动画影片的整体视觉美学风格。当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加入动画电影之后,它就不再是对天然色彩的真实写照,而成为动画艺术家手中所利用的具有创造性和虚拟性的荧幕色彩,动画创作者用它来营造影片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色彩所使用的冷暖基调能够给人以不同程度的情感和情绪反应,例如兴奋感和安静感,使色彩在动画中能够更好的铺垫情感基调从而达到统一色彩风格的效果,烘托主题所需要的情绪氛围。如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作品《秒速五厘米》,“画得像照片”一样的写实色彩风格,配合音乐和镜头切换,“像”照片而不“是”照片,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有距离的梦幻感。

动画色彩具有的陌生化效果,就是把受众本来所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化,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创新与别致。色彩具有的进退感和冷暖感能够很好的在画面中区分不同内容、不同空间的层次关系,使画面色彩的转换更加巧妙灵活。中国著名导演胡玫认为,在电影中“色彩的对比”以及“主观变异的”色彩运用这两种手法,就涉及到了“陌生化”的技巧。例如动画《萤火之森》中就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色彩陌生化”以及“彩色与黑白交替”相结合的手法,影片中在阿金给小萤诉说他来历的时候,画面的色彩饱和度迅速降低,这种几近黑白的色彩构成方式在视觉上显得时空层次比较靠后,往往用来表现过去的年代,而正常色彩饱和度的画面,色彩较艳丽,视觉上显得时空层次比较在前,一般用来表现当下现实。《萤火虫之墓》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也尤为明显,只是创作者以暖色调为主表现了一个主人公“死后的时空”,冷暖色调形成两个不同时空的前后关系,并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之中,这是一种在灵魂世界回忆现实世界的表述手段,影片不断强化着现实世界中受战争折磨的痛苦,也表达了哥哥清太和妹妹节子直到死去以后才在灵魂世界得以解脱,色彩“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让动画中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平的渴望得到了更强烈的体现。

动画色彩具有情绪化的效果,即指色彩能够抒发情感与营造情感基调。情绪化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心理的综合反应,即色彩的轻重感、冷暖感、胀缩感以及进退感等都是导致受众产生不同情绪的因素,例如一个人物角色用色暗沉、明度和纯度都很低,那么无论这个角色的造型定位如何,首先都不会给人以正面、阳光、活泼的印象,相反的,若是人物的用色明亮、鲜艳,便会让观众从色彩上判断这是一个活泼跳跃的角色。动画场景的色彩设计亦是如此,灰暗的色调给人阴森、恐怖的感受,光鲜亮丽的色调给人愉快、明朗的感受。《千与千寻》中千寻的服装色彩总是以明艳的暖色调为主,汤婆婆总是着暗沉的深色服装,白先生以明亮的冷色调着装为主,从色彩上就给观众的情绪方向上带来了指引;场景色彩运用的变换也给故事发展的氛围增添情绪效果,如人类世界的明快清新和神灵世界的灰暗深沉。

动画色彩基于年龄有不同的表达,对于儿童来说,其心智还未成熟,思想尚处于幼稚状态,鲜艳亮丽且简单的颜色对其有吸引力,可以让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并在其中获得快乐,基于这个原因,大部分的儿童动画的画面颜色都是大面积高饱和度单色色块组成,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flash制作的画面,背景的草原为单纯的绿色,而人物形象也很简单,正面形象羊都为白色,而反面形象都为灰色,颜色简单便于区分,很简单就能让儿童观看时进入情节。但是对于心智已经成熟的成年人来说,单色画面就显得过于简单,更加成熟的审美使得简单的色彩无法满足,需要有更加复杂的搭配才能让成年观众得到审美的满足。

动画色彩基于性别也有不同象征,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女性向动画,在这一门类动画中,往往有着宛如梦幻般的粉红色和紫色,并且画面色调十分明亮,塑造出女性所追求的唯美梦幻,体现了女性对于爱情友情等一系列情感的态度。但是男性观众就无法接受此类色彩,观看动画时男性观众更被整体沉着的色彩画面吸引,男性观众观看动画时往更爱高饱和度与横跨冷暖色同时交织的画面,但这类颜色往往女性会表现出不高的兴趣。

动画色彩基于种族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达,种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动画色彩也有区别。以大和族与杨格鲁撒克逊族为例,同样的动画色彩两族人的接受性就存在差异,杨格鲁撒克逊人更偏向于高饱和度的冷暖色对比,并且是大冷暖对比,这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丰富与精彩,但是大和族就不同,同样的动画色彩他们往往无法接受,他们喜爱的是统一色调下局部的颜色对比,高饱和度到冷暖关系往往在他们的动画中象征着邪恶与恐怖。

动画色彩在心理层面的象征与表达涉及到的范围有两个方面,一是色彩本身属性对于人类,一是人类属性对于色彩有不同的个别化选择,这两个方面都会使人类的心理对于动画色彩有不同的感知。对此的研究需要不断的收集并整理资料才能不断完善,我们不能定论动画中某种色彩一定会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象征与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人类本身的进化会改变这一结果。

猜你喜欢
冷暖饱和度陌生化
糖臬之吻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交织冷暖
“蚕要暖”与“麦要寒”——在冷暖中成熟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
柔情粉色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