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中学理论

/河南大学

各级教学机构和教学部门不应该忽略一个事实,即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处于核心和关键位置的恰恰是学生本身,而不是其他什么诸如教学方法、教科书、甚至教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全身心的参与到历史教学这一过程中,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种种“指标”,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很多领域和范畴之内进行了不少的革新和改革,其目的无外乎是要让广大中学生明白:在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含义、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在能力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中让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些内容已经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着详细的阐述。但是从一些实际的案例中笔者意识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于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对中学生自身在历史教学中的帮助和促进是值得广大师生进行一定的探究和应用的。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产生背景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被认为是一种“第三势力”,对应于先前出现的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影响遍及全球,主要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在西方的社会教育思想中,“人本主义”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其很多言论被认为是人本主义早期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人本主义教育的论述也在很多教育家的著作和文章中有论述,如马斯洛在《走向一门存在心理学》中论述了当时西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理论和观点,这些观点和教育理论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和观点,对当时以及后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的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促进和积极作用。亦即是说,人本主义思想在提出后就表现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它针对的是当时广泛存在的那种“非人性化教育”,它强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要促进人的“潜能”发展;教育要实现“自我”发展;教育要学会如何学习;教育要让学生学习有意义的知识。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尝试

在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引导者和参与者,历史教师可以在上述的几个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强调的方面进行着手,对现有的历史教学(教学永远是指“教”与“学”同时进行,而不单单是教师的讲授和展示)进行一定的改进和优化。

(一)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高度的“权威”地位,对学生具有严格的控制权,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只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如果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教学差不多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已经无法很好地进行下去了。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首先在内心深处明白,教学的本身看似是充满了逻辑性,是“客观的”“结构化”的,但是在真正的历史课堂中,我们所面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场由知识包裹的海洋中共同航行的“过程”,或是一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这个场景下学生最迫切需要的,不是那些他们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而是来自教师的一种态度,或是教师的情绪感召力对学生的影响,历史课堂进行的知识讲述本身就是发生在过去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学生而言过于遥远,尤其是对那些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触不可及”,这场“有趣的探索”能否顺利的进行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很大程度上要教师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对话,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真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今天在这个场景下大家是在共同探索这个历史现象或历史规律,而不是一言堂式的单方面知识灌输,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充分参与到这个教学过程中来,“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的关系。这是因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教师‘独白’,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老师的‘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刚接触该班同学的时候就要明确一个理念即: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上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关键点在于学生。基于此种理念去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处于同一“频率”,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师生的“融洽关系”

(二)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学习的倾向或学习的潜在能力,人类的学习并不完全是受到现有的教育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操作,而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在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当然不能简单的认为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全来自于所谓的智力“天赋”,而是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去实实在在的观察、分析、思考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闪光点”,即他们真正的“潜能”,这股潜能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尚无多少人能够主动地、有效率将它们激发出来,这就需要作为教学促进者、指导者的教师在一定方式下,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了解、同情的前提下,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突破以往的自己,让自身的学生潜能激发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表现就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一名学生他之所以会敢于,至少是比以往更加主动地去对历史学习开展相关的工作,在于其明白了他可以“胜任”这个工作,并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让学习这件事情变得更好。笔者在上文提到,中学历史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仍然是一门遥远的、模糊的事情,尤其是历史教科书受到篇幅、内容、课标安排等影响,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兼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那么学生会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对历史课不再具有积极的态度,反而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在课下亦不会进行相关的知识补充和作业准备,而完全将自己在历史学习中的一切交给历史教师。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学生认为历史课过于“艰深难懂”,而教师则觉得学生太没有主动性。实际上,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掌握这门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在自己之前未涉足的领域获得一定的“成果”并不是一件难事,一次课堂上公开的表扬、一次作业中温馨的批语、一次考试过后积极的鼓励都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摆脱以往的失落,进入一个积极向上的意识状态。

(三)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只有掌握了如何学习并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才能是真正有教养的人,才是可靠的人。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能力提高,包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收集材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等。在笔者看来,中学历史课程的开展、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历史规律,而是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明白为人处世、个人发展、服务社会的道理。在现实的世界中,根据我国历史教育相关制度文件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的“三维目标”和“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中的要求和考察方向,并不能完全从历史教科书中找到一对一的“答案”,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和了解我国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相关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真正的历史学习是为了面向现实服务,绝不是仅仅为通过那些学业水平、等级水平考试而存在,否则伟大而重要的历史教学就真的变成了那些对历史学习不了解的人们口中的“埋首故纸堆”的教学了。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后,在课上和课下通过紧密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逐渐明白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后的那些影响因素、推动因素、阻碍因素是如何让历史进程变得多姿多彩,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通过各种渠道,诸如馆藏图书、名家探访、网络查找等方式,寻找历史表面现象的背后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能够形成和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而这种变化和提高不会仅仅只对历史这一门课程起到作用,它会影响诸如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习,并对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经在自我需求理论中提到“自我实现”这一命题,在人本主义看来,作为个体的个人,自我实现就代表着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的主动或被动参与程度,如果这些体验均是个人主动参与,那么无论这些参与的后果是快乐或者忧伤,对于个人或个体来说,亦即是在“做自己”。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之所以形成一些颇为奇怪的现象:学生喜欢历史缺不喜欢历史课;学生喜欢在课下与同学分享历史知识心得而不愿意在课上进行踊跃的发言等等,在于中学生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没有找到自己在历史这门课程中的“位置”,或者说根本没有全心全意的去让自己适应历史学习。总是被动的接受历史学习中的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知识,殊不知笔者在上文亦提到,学生并不是对历史有什么成见,而只是在历史课上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个原因就需要教师进行反思,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首先要做好师生间的良好对话,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心意,同时也要明白学生内心的想法,沟通必须是双向的;基于此,教师要向学生阐述历史学习的作用,强调历史学习的归宿并不是通过某一次考试或是进行学业升迁的筹码,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理性、独立、思辨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和必经的挑战,让个人在发展中更加完善并富有创造性和进取心;同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室这个历史教学的“主阵地”,积极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轻松的教学氛围,通过提问、辩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学习关注点、训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各种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学习对于了解现实世界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会被大幅提高,在学习知识、参与互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实现了“自我”,并提高了“自我”。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说,“衡量历史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其实践中的功能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性和对对象特征的适度性。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教育发展规律的反映,它推动人们自觉地把握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结语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进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广大的历史教学工作者仍需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对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对于目前新时期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起到正面的、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中学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