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2020-11-18 19:24蒋丽丽周志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职业

■蒋丽丽 周志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优秀的队伍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关键,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具有战斗力的队伍。为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应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时代要求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特定职业或者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对稳定的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包括任职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等基本要素。而辅导员作为“能力本位”的职业,提升其职业能力是推动辅导员建设终身发展的时代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指导意见。《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对各等级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其中规定的九个领域的工作职责就是其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多个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为新形势下继续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扎实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强化组织建设;积极落实学风班风建设,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从软件、硬件方面全面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增加管理的科学性与手段;细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发挥排查与疏导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判新生代学生的特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完善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严谨事务流程;加强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成才,服务国家战略;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困境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辅导员队伍建设虽然了做了诸多探索与推进,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综合管理的保障性力量,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高效,直接影响学校服务学生水平与安全稳定的程度。然而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一直存在流动性较大,机制体制不顺畅的问题,较为严重地影响该队伍建设的持续性与专业化程度。究其原因在于:辅导员岗位入职门槛相对专业教师较低,许多新进老师虽并不愿意从事学生工作,但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进校的敲门砖;辅导员岗位工作时间较长、无固定休息时间、内容比较繁杂、面对管理对象通常达到200-300人,很多符合转岗条件的老师更愿意转到教师及教辅岗;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与时间,都奉献给学生综合管理,静下心来做研究、写文章的时间被挤压,难以出成果;辅导员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渠道,职称、收入、职级都不随经验、能力同步上升,挫伤辅导员留岗的积极性,转岗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辅导员工作模式固化难以突破

学校试行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要求辅导员将工作与教学结合起来,对辅导员工作内容进行科学梳理,并进行整合分类,划分为工作模块,然后根据工作模块的需要以及工作目标,结合课程化的理念,将工作模块转化为相应的教学任务书和教学大纲,再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律,制作相对统一的教案。显然,辅导员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模式,要求他们在应对日常繁琐的事务下,转换工作思路,接受一种新生事物,仍需有思想准备和一定的时间过渡。

(三)辅导员理论自觉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分工不明确、不合理,辅导员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大学生繁杂的日常事务,淡化了思政政治教育的职责,辅导员难以在工作中找到专业归属感和专业理论学习的动力。面对工作,他们更多地是倾向于“用经验归纳替代理论”,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一线辅导员工作长期处于一种“理论欠缺”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理论水平的提升。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基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

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培训活动,加强校内、校外的学习交流,共享成果。分批次选派优秀辅导员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省内外各高校学习提高,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优秀辅导员和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来校进行讲座、交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组织新入职辅导员参加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帮助新入职辅导员尽快熟悉工作要求、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方法。通过交流、学习、思考、实践,助力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加快成长发展的步伐。

(二)发挥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实效

学校以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的辅导员工作职责为框架,构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科学、合理地整合为“基础指导课”和“专项指导课”两大模块。其中,《基础指导课》设置了“主题班会”“安全教育”“生活教育”“专项教育”四大课程模块,每一课程模块在不同月份设置若干子课程。学校还集中力量,挑选出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辅导员,根据《基础指导课》教学大纲编写辅导员一整年的工作课程教案,并在全校进行分享和学习,实现全校学生工作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高辅导员上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正因如此,辅导员工作与个人发展形成合力,激发了辅导员职业兴趣,坚定了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

(三)树立辅导员先进典型

树立辅导员先进典型,激励广大辅导员认真履行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近年来,学校通过组织校内“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的评选和校外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申报等活动,宣传表彰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发挥优秀辅导员的模范引领作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调动和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四)鼓励辅导员以赛促学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辅导员分享学习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平台,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鼓励辅导员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每年,举办校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从中选拔优秀选手成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攻关团队,再选派综合实力较强的选手参加区赛,全程组织全体辅导员观摩学习。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方式,引导广大辅导员坚定职业理想,明确岗位职责,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搭建辅导员学术研究平台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搭建平台,支持、鼓励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科研水平。当前,科研和创新是辅导员职业的一个短板,多数辅导员无暇将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向理论研究的深度发展,致使工作经验白白流失。学校鼓励辅导员立足工作实践、总结工作经验、凝练工作特色,支持辅导员打造工作精品项目,组织辅导员参加优秀论文的申报和评选活动,为每位辅导员订阅相关书籍、杂志,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职业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我爱的职业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