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0-11-18 19:24徐雨洁黑龙江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学校

■徐雨洁/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是改造社会最有利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力量。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政治局势纷繁复杂,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关键是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实质上是大学生本人、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影响的结果。

第一,当前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如存在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不查寝情况下很少主动清扫卫生,在家也会找各种借口为理由减少做家务的现象,在没有强制性的情况下,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劳动。劳动能力匮乏,极少人会使用劳动工具,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部分大学生缺少劳动兴趣,讨厌体力劳动,不擅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劳动与学科专业结合,将劳动看作是一种惩罚手段。而且在社会信息化下受多元文化思想影响对于部分大学生,劳动人民也不再是荣誉的称号,他们想的是少劳多获。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劳动认识的不足。为此我认为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转变他们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部分劳动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引领。社会机构与部分大学生劳动合作联系偏少,与社会机构对接的劳动合作的实践场所很少,部分劳动成果投入社会使用的少。部分高校劳动实践普及率不高,在参加公益活动、社区义务志愿者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热情不高和劳动功利心变强的现象。有部分同学参加劳动是因为学校要求或为了获取证书才参加公益活动。他们没有了解公益活动的意义,只是盲从而已,满足感很低,活动开展容易流于形式,以新闻报道结束。缺乏深层次劳动教育,没有加深劳动情感形成共鸣,增强责任心,发挥劳动技能,形成优良劳动品质的作用。所以对待这些情况,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中的消极影响。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过分推崇,出现了“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序,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传统观念现在转变成了部分家长希望孩子未来的工作是体面的。如部分家长期望孩子进入学校、企业等单位,追求一份高薪体面工作。在这样的影响下,部分家长追求应试教育轻视劳动教育,认为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占用学习时间会使孩子分心担心成绩下滑。且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于保护和宠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劳动,或将劳动看做是一种惩罚手段。正是这种观念使部分孩子养成了厌恶劳动、自私冷漠的思想。为此我们要转变家长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

第四,部分高校重视应试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讲授,劳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部分高校缺少提供大学生劳动合作的实践场所,缺少劳动教育管理考核的制度,没有专门教材,没有固定教师授课。部分高校未能为大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提供充足的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缺少切实发展大学生劳动技能的课。部分大学生缺乏参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热情,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劳动教育基本的认知。可见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加强。为此我们要转变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态度,重视劳动教育,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

二、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热爱劳动意识

首先,树立热爱劳动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部分大学生的错误观念。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资源丰富。热爱劳动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美德之一,如李白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传承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发挥大学生团体内先进分子的带动作用,用先进分子引导其他大学生培养热爱劳动意识,体会劳动的真谛。

其次,培养大学生对劳动有积极的兴趣,发掘爱好和志向。如,以技能复杂程度和劳动过程包含理论程度划分的小组,将学科与劳动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手脑一致。我们要使学生们的思想不光在头脑里也在指尖上,发掘大学生劳动兴趣,如果兴趣发生转移还可以更换小组。

(二)重视劳动的公益性

首先,与社会机构合作,引导大学生懂得他们从社会享受到的福利的劳动价值,用给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大学生去劳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例如,可以社会机构与学校联合举办公益劳动,如志愿者服务等培养大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也可以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让大学生去栽培护田林、筑路等,激发大学生劳动热情,体会劳动意义。

其次,将生产目的和劳动的物质成果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社会机构与学校联合举办比赛活动,并将成果投入社会使用。引导大学生体会思想不光在头脑里也在指尖上,培养大学生手脑一致。激发大学生劳动热情,提升大学生荣誉感,自觉关心社会公益,体会劳动真谛。

(三)重视家庭劳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条件之一。由此,必须更正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厘清其错误思想,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改变只注重成绩轻视劳动的观念,改变注重物质满足轻视精神世界的观念,树立正确职业观,提升个人的思想水平。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温风细雨的促进大学生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服务观念。自我服务是自己动手满足自我需要,它可以使劳动变为人人都平等的普遍义务。家长可以规划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自我服务的义务范围,并引导他们履行义务。使大学生感受到通过自我服务生活可以更加美好,享受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增强劳动的自觉性,培养其劳动义务感。

(四)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建设

首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转变重视应试教育轻视劳动教育观念,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如把劳动教育设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有学分成绩评估,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劳动有明确的综合技术方向,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努力使大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找出与学科相联系的新的可能性,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推进学校物质基础建设,每个大学生上课地点以她的学科、兴趣、劳动内容而定,发展现有资源因地制宜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场所。如学校附近有田地则用它发展大学生农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在城区则尽量安排大学生参加机器制造、工业合作、服务业等实践活动。每周研究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脑力与体力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劳动自豪感,发展学校劳动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学校推介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