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与“国本之争”

2020-11-19 18:03耿志伟
散文百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奏疏王文神宗

耿志伟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王家屏与“国本之争”

对于王家屏的研究,学术界多是对其一生的总括性概括。其中涉及王家屏的著作有李宏哲先生编写的《王家屏年谱》和《王家屏行实三论》、樊树志先生编写的《晚明史1573-1644年》等。这些论著并没有专门针对王家屏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作用来进行研究。本文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在《王文端公奏疏》、《明神宗实录》等史料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放在王家屏在“争国本”的事件中的相关活动,梳理并分析王家屏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理想。

一、王家屏生平简介

王家屏,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阴堡人(公元1535-1603),明隆庆二年获第二甲第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这里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隆庆戊辰成进士,廷试读卷,拟一甲第二,穆庙稍错综之,得二甲第二,二选庶吉士高第。”[1]隆庆四年,授编修,作为进士朝廷按例任王家屏为编修,主要职务是纂修《世宗实录》,这个职位虽然远离权力中心,但却是高级官员的预备队。

之后王家屏的升迁速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在万历十二年正月由侍读学士升任礼部右侍郎。十二月,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了明帝国的权力中心。“由隆庆戊辰进士万历十二年以吏左侍东阁学入。”[2]由一名默默无闻的史官到入阁辅政仅用时两年,这创造了明代政坛上的神话,“去史官二年即辅政,前此未有也。”[3]

二、王家屏在“国本之争”当中的作用

1.王家屏对于谏官的申救。

神宗不理朝政的行为迅速引起朝官的不满,同年十二月,大理寺评事雒于仁的一本奏疏吹响了向神宗抗议的号角:“即王妃有皇冢嗣之功,不得并封。甚则溺爱贵妃,而惟言是从,储位应建而未建。”[4]首先雒于仁概括了皇上的病源在于酒、色、财、气四个方面,从这些小毛病入手,逐步展开列举神宗的荒谬行为并给予更深层次的批判。

雒于仁犀利的笔锋毫不隐讳地直指神宗皇帝,并且系统的批评了皇帝的酒色财气,并且举出大量例证来证明,这本奏疏让神宗勃然大怒,便与内阁诸臣商议,希望严惩雒于仁这只出头鸟,内阁首辅申时行本人也对神宗皇帝不理朝政和停止经筵日讲不满,所以积极主张从宽处置,为雒开脱。王家屏也立即上疏为雒辩护,他主动承担责任:“臣职亲于庶官专任于辅导,乃尚有所不知不谏,夫不知,失职也,知之而不谏,失职也。安可独罪于仁哉!”[5]他认为,假如雒于仁的话的确有很多的错误,那么严惩他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他所说有的有一两件事不幸言中,那么这样处置,恐怕有妨于进谏之路。他向神宗指出:“甘言疾也,苦若药也......此臣所以谓于仁为忠也。”[6]王家屏以药喻人,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朴素的道理为雒于仁辩护。在多方的努力下,雒于仁被从轻发落,削职为民。

神宗的我行我素也让内阁首辅这个职位越发不好坐,时常处于风口浪尖,缘于张居正死后神宗有意利用放宽对言官的限制来抨击张及其得力助手,从而为自己亲政扫除障碍,持续的舆论高压让申时行、许国、纷纷离开了内阁。万历十九年,王家屏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枢机要地遗臣一人,发下本章无事体茫然莫知。”[7]但内阁成员的迅速减少也给王家屏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而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也留给了接任的王家屏,其中最重要最有争议的莫过于争国本事件。神宗不喜宫女所生的长子朱常洛,而因宠爱郑贵妃,想要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但这与文官集团共同认可的统治理念相违背,对于他们来说,推长而立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继承制度层面,更代表着秩序和稳定,尤其贵为皇帝,即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更需要做出表率。比起一个有想法、敢作为的皇帝,文官集团更需要一个守制遵法的吉祥物。申时行被逼退也意味着争国本事件的双方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内阁首辅便是中间的连接处也是缓冲带,王家屏上任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上任之后首先也是必须解决的必然是册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于是他接连四次上疏神宗,表达了他的立场以及观点:“今五年矣,诸臣以为请皇上又不许也......而身为辅弼之臣,不能劝上早定大计方且为众所疑为众所诋。”[8]在王家屏及诸臣的再三请求下,为了让自己不变得孤立,也为了堵住众人尤其是科道官的嘴,神宗口头上许下了明年举行册立的承诺。

万历二十年(1592),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已经十一岁,于是礼科给事中李献可同六科诸臣上疏催促神宗早日批准举行豫教之典,这使得神宗勃然大怒,找出其奏疏中因不小心误写了“弘治”年号,以此为借口给这些谏官扣上了侮辱君上的帽子,为首的贬黜外地,其余的扣六个月的俸禄。之后申救他们的官员也受到了严厉的惩处,王家屏责无旁贷,立即封还御批:“详阅疏词第请谕教非请册立,皇上念谕教当早宜纳其言,即不然宜贷其过,而遽加降罚窃恐转滋争论烦聒无宁时。”[9]王家屏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从奏疏中抠出群臣只是请谕教并没有直言册立这一关键点,说明了李献可等人从原则上并没有违反神宗的命令,从轻处罚是最明智的决定。神宗此举引起极大的争议,这让王家屏更加难以从中调停,只好以退为进,让神宗体谅自己的苦衷:“谨奏为辅理无状尸素可羞,乞恩亟赐罢归以全臣节事。臣闻汉臣汲黯有云: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乃今数月之间请朝讲不报,请庙享不报,请元旦受贺不报,请大计临朝不报。”[10]王家屏引用汉汲黯例子,也希望神宗不嫌弃自己的逆耳忠言,从此振作精神,改变当前的政治状况,并希望神宗能够像汉武帝一样礼贤纳谏,从而早日确定储君,稳定政局,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君臣共同开创宏图盛世。

严惩的指令一旦下发,身为辅弼的王家屏必然成为群臣攻击的对象,且神宗一拖再拖,还小题大作,王家屏不惜屡次以辞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句句肺腑之言也没能够改变神宗的孤注一掷,接下来牵连了更多的人,也让两人的矛盾升级。“名,非臣所敢弃......更使臣弃名不顾,逢迎为悦,阿谀取容,许敬宗、李林甫之奸佞,无不可为。”[11]王家屏坚守自己的名节,不愿以阿谀奉承换取现实利益,这让神宗与他在册立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之后的王家屏因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各种不利因素消耗着他坚守岗位的信心,而神宗也对于他的坚持没有给予肯定,反而日加冷淡,“上益不悦,遣内史至其邸,责以径激驳御批,故激主怒。”[11]神宗的言行击碎了王家屏尽忠职守的一片赤诚之心,也终结了他几十年的政治生命。“伏望皇上......尝于九庙视朝听讲一如万历之初年......惟是皇储册立之仪系宗社根本之计。”[12]在离开京城之际,王家屏仍不忘国事,提出许多有建设性意义的施政方略,比如整顿吏治,修备边防,改善水利,评判要略。言简意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朝政的关心和留恋,并希望神宗能像早期一样勤理朝政。

2.下野之后对舆论的影响。

王家屏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罢归,在家赋闲,“宪成举王家屏,而家屏以争国本去,上意雅不欲用。”[13]凭借在官场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王家屏自身刚正不阿的秉性,之后屡次有人建议重新启用他,但是未能如愿。万历二十二年,吏部郎中顾宪成推举王家屏重新入阁,引起神宗的不满,导致顾宪成被削籍谪归。顾宪成回乡后,和高攀龙等人讲学于东林书院,讽议时政,品评人物,整个国家的政治风气也受其影响,也是东林党逐渐走上政治舞台的开端。

而王家屏的离去也使得后继的王锡爵及朝官迷失了斗争的方向,在册立的态度上产生的分歧,后来的王锡爵偏向与皇帝妥协这一立场,提出“三王并封”之说,就是将长子朱长洛,三子常洵、五子常诰同封为藩王,这显然与之前神宗许诺的定期册立太子相差甚远,当然这正中神宗下怀,这样便可使册立问题再延期以待转机,虽然此举得到神宗的首肯,却难平群臣的竭力反对,最终作罢,王锡爵的仕途也因此迅速结束。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纷争许久的争国本事件最终落下帷幕,十月,神宗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王家屏得知后,十分高兴,上疏表示庆贺,神宗皇帝念及当初家屏的功劳,专门派遣使者表示慰问。“阅八年,储位始定。遣官赍敕存问,赉金币羊酒。”[14]

“争国本”事件表面上是皇帝家务的内部纷争,实际则是神宗想跨越文官集团而实现自己意志的一次尝试,即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之后的矿监、税使的泛滥也是这一意志的体现。这一过程像一场拔河比赛,另一端的文官集团始终做着不懈的斗争。王家屏作为神宗朝众多辅弼大臣中的一位,他不可能彻底扭转这一趋势,这一趋势实际上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是后世许多对于王家屏的评价限于“愚忠”这一层面的原因。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考虑到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正是有像王家屏这样的人不畏强权,敢于为捍卫礼法而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经久不衰,中华文明才能自豪地称自己为“礼乐文明”,我认为王家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注释:

[1]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17《少保王文端公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7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2页.

[2]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45《内阁辅臣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44页.

[3]张廷玉:《明史》卷217《王家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27页.

[4]《明史》卷234《雒于仁传》,第6101页.

[5]《明神宗实录》卷218,台北,中央研究院,1962年版,第196页.

[6]《王文端公奏疏》卷1《申救大理寺评事雒于仁疏》,第488页.

[7]《王文端公奏疏》卷3《请敦趣给假辅臣还朝揭》,第515页.

[8]《王文端公奏疏》卷2《请册立揭》,第502页.

[9]《明神宗实录》卷244,第383页.

[10]《王文端公奏疏》卷4《乞罢归以全臣节疏》,第528页.

[11]《明史》卷217《王家屏传》,第5730页.

[12]《王文端公奏疏》卷4《辞朝疏》,第535页.

[13]夏燮:《明通鉴》卷70《纪七十·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81页.

[14]《明史》卷217《王家屏传》,第5731页.

猜你喜欢
奏疏王文神宗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屠仁守御史奏疏上奏日期订正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典型易错题
My Father
论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