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手艺人的设计师—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第三条道路

2020-11-19 02:29陈岸瑛高登科
天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布依族传统工艺手艺

文 陈岸瑛 高登科

一、变身手艺人的设计师

传统工艺创造的璀璨文明,孕育于现代手工生产方式之中。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全面取代手工生产方式,传统工艺逐渐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领域转入精神生产领域,转化为不同的文化、艺术和经济形式。在我国过去一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手工业一直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弥补着工业生产的不足,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工艺美术国营厂一度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出口创汇,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艺美术国营厂解体改制及社会生活形态的转变,传统手工业原本的经济价值逐渐衰落,其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却日益凸显。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传统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大门类中独占两类(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本土优质活态文化资源,在文旅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还以“传统工艺+”“非遗+”形式,跨界到地产、家居、服装、教育等行业,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工艺并没有随着手工生产方式的式微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各种新形式与现代产业、现代需求结合到一起。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艺从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创意密集型产业。景德镇、宜兴、德化、龙泉、鹤庆、镇湖、光福等传统工艺产区在过去二三十年发生的变化,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历史变迁。创意密集型产业,离不开创意阶层的集聚。这些因传统工艺而繁荣的地区,形成了创意阶层的显著聚集:一方面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新思想、新眼界的“传二代”接过了家族传承的接力棒;另一方面是艺术家、设计师及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的“返乡”与“引进”。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传统工艺“传二代”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中崭露头角,亮相北京国际设计周、成都国际非遗节和济南中国非遗博览会,成为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时代先锋,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他们接过父辈和师傅们的接力棒,为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在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传统工艺,如杭州设计师张雷创办了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对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和转化。一般而言,设计师与传统工艺的关系是利用和转化的关系,即提取传统工艺的部分元素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但也不乏部分设计师,从原来的职业身份转向手艺人身份,不仅创办手作品牌,还直接从事手工制作,从而成为介于传承人和设计师之间的第三种人。

本文拟以“吾土吾生”创始人韦祥龙、“不然木器”创始人周靖和魏雨姝夫妇以及“桦陶陶”创始人廖桦为例,为新时代传统工艺创意阶层中的“第三种人”画像,追寻其行为动机,总结其创业规律,进而揭示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第三条道路”。在这些热爱传统工艺、探寻新生活方式的手艺新职人手中,木、竹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属性,一身新装进入生活;砖、瓦不再是建筑的部件,摇身一变成为文房清玩;棉、麻恢复了其本身的特性,卸去浓妆,回归本色;铜、铁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纹理捶揲出手的温度。他们用这些带有手工温度的器物,建构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既为了消费者,也为了自己。在这里,一种新的职业身份和一种新的人生理想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二、回归初心的手艺创业

“吾土吾生”枫香染制作

“吾土吾生”枫香染制作

如何理解手工艺和手艺人在当代的价值?从生产成本和效率来看,价格不菲的手工制品确实很容易被廉价的工业产品取代。在传统复兴的时代浪潮中,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手工艺背后的乡愁与情怀,还有一些手工艺品变成了装饰品和摆件,脱离了生活日用,不过这并不是手艺新职人心仪的方向。手工创造是人类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下,手工艺的创造性、探索性愈发凸显出来,手工艺是手艺新职人用较低的实验成本完成新生活形态探索的最佳方式之一。

韦祥龙,1989年生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成长于一个布依族家庭,母亲和外婆织布、染布、制衣的场景成为儿时难忘的记忆。200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后,对艺术设计的系统学习、各种各样的展览和艺术活动,打开了这个小城青年的眼界。他开始反思,现代设计源于西方文化艺术传统的积淀,中国设计应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呢?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根源,将眼光放到了自己成长的环境。布依族的染织工艺不同于聚居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苗族、水族、侗族等,具有自己的传统与特色,他从这条线索开始了自己的手艺探源之旅,用五年时间走访家乡的布依族村寨,了解和学习各种染织工艺。

2012年,返乡创业的韦祥龙创建了布依族染织品牌“吾土吾生”。当地已很少人从事传统染织,他决定自己干,在家人的支持下把染织工坊恢复起来。万事开头难,设计、生产、制作、推广和销售基本都是亲力亲为,最初的一两年非常辛苦,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工坊逐步步入正轨,发展了数十位固定员工。来自村寨的布依族妇女和大学毕业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工坊中各展所长,从事织布、染布、枫香染、车工、裁剪等不同工种。工坊还向村寨里的布依族妇女发放订单,帮助她们居家就业,传承民族文化,还带动了蓝靛种植,促进了乡村复兴。

周靖和魏雨姝是一对80后设计师夫妻,曾在北京一家建筑工程设计公司工作,从事了近10年的建筑设计。他们最早接触手艺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选修了一些手工艺课程,觉得动手做东西比较有意思。建筑设计的职业生涯逐渐让人厌倦,二人回忆起上大学时做手工的快乐,打算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与建筑相关的是家居设计,二人辞职开了一个小小的木工坊,并于次年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家居品牌“不然”(otherwise),从木作入手,重新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2012年在京郊开木工坊时,周靖和魏雨姝还没干过木工活,只得从头学起,一件件地物色合手的工具和设备。夫妻俩乐在其中,几乎没有下班时间和节假日,每天花大量时间做实验,在动手实践中,尝试控制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呈现。“不然木器”的产品都是家居用品,如纸巾盒、收纳盒、刀架和耳机架等,还有一些是对传统物品进行的再设计,如痒痒挠、擀面杖、线香盒和鞋拔子等,通过功能化的再设计,让它们能更好地融入现代家庭氛围。

如果说周靖和魏雨姝选择木器是兴趣使然,廖桦选择陶器和砂器则有一份文化责任感。廖桦1985年出生于重庆,从小喜欢做手工,也喜欢日常生活中的手工制品,如老重庆家庭普遍使用的竹编筛子、锅刷、安陶糖罐和泡菜坛等。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读研期间,廖桦偶然接触到传统工艺,才把这些儿时的记忆串联起来;但是儿时每天都使用的器物,如今却很少看到了。她是学产品设计的,希望能做出唤起大家共同记忆的手工产品,其后对四川雅安荥经砂器和重庆荣昌安陶深入调研和学习,毕业后留在重庆创业,创建了“桦陶陶”手工陶艺品牌。

在廖桦看来,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了,吃饱穿暖后,便会开始追寻生活和文化的意义。传统工艺承载了历史文化记忆,有自然的芬芳和人手的温度,每一件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近年来,手工艺受到追捧,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生将手艺作为新的职业方向考虑。研究生毕业后创建个人手作品牌的廖桦,正是众多手艺新职人中的一员。廖桦与本地手艺人合作研制陶艺新产品,后来也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三、返璞归真的品牌理想

蜡染、蓝染色织、枫香染、扎染曾经是布依族常用且普及度很高的传统工艺。布依族的蓝染色织,虽然只用深蓝、浅蓝到白的几个过渡色,但是在整个族群的集体创作下,产生了数百种花色。布依族的创世古歌传颂着这些世代相承的染织技艺。布依族传统服饰出自这些古老的染织绣工艺,像穿在身上的史书,传递着人与人的情感,象征着家族的财产和民族的礼仪。这些承载着布依族文化的染织工艺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转型发展,成为韦祥龙思考的焦点,也成为他返乡创业的动力。

“不然木器”产品餐盘

“不然木器”产品耳机架

布依族传统染织工艺就地取材,使用简单的工具长时间潜心制作完成,在物资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在韦祥龙看来,在简单质朴的材料中发现平实自然的美,是布依族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追求的返璞归真。“吾土吾生”这个品牌的意思是我们的乡土生活,也可以理解为与源自土地的手作产品一同生活。2012年品牌创立之初,韦祥龙提出了“让手艺回归日常”这一理念,引起手艺同仁共鸣,也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如果说韦祥龙关注乡土生活,周靖和魏雨姝则更关注城市生活空间。在城市生活中空间是很奢侈的东西,私享的家居空间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他们选择做家居用品设计,是因为它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在设计和工艺之中找到实用和美观的平衡是他们的目标。在周靖和魏雨姝看来,“不然”源于“不止自然”,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木材这种材料的质感和纹理,给人的第一感受是非常自然的,“不然木器”希望通过设计和精细的工艺,在天然的美感之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其二,它们摆放在家中应是不过分,不突兀,自然而然的状态,能完全融入生活,但还需要有一点小“性格”,跟其他的家居用品区别开来。

廖桦则从非遗保护角度出发,心系川渝地区文化传承发展。她关注西南地区的民间制陶工艺,特别是四川雅安的荥经砂器和重庆荣昌的安陶,这两项工艺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雅安地震后,一个慈善基金会促成了包括廖桦在内的设计师与荥经砂器传承人的合作。此后,她又对重庆本地的安陶进行调研,深深爱上了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桦陶陶”中的“桦”字取自她的名字;“陶陶”兼指陶艺,取自苏轼《行香子·述怀》“且陶陶、乐尽天真”,传达出自然归真的品牌理念。在廖桦看来,好的产品应该是便于使用、美而历久弥新的,而且好的产品应该也是能够被市场接受的。

四、不止于情怀的品质追求

与老一辈手艺人相比,新一代手艺从业者会面临更多挑战,既要掌握传统的工艺流程,又要有现代设计的能力和较高的审美眼界,这都是对于从业能力的更高要求。与通过师傅口传心授学习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相比,系统接受过现代设计教育、从设计师转化而来的手艺新职人,更懂得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此外,他们在协调个性化与标准化、批量化之间的矛盾,协调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优化工序、降低成本等方面,也具有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

在周靖和魏雨姝看来,建筑设计和家居用品设计从本质上是相通的,建筑设计处理的是人与空间的关系,而家居产品设计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周靖和魏雨姝用实木制作器具,在意人与物接触时的亲密感,因此在木料选择和加工上颇费心思。他们推崇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整体设计,主张形式即功能,产品每一处细节都与使用者的感受相关。他们取“不然”为品牌名,带有“不然会怎么样”“不然这样吧”的意思,希望自己做的产品与客户习惯的有所不同,却又能自然和谐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接下来,“不然木器”会尝试木器与其他材料的结合,发挥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不但可以丰富细节,而且会增加产品与人交流的舒适度。

“桦陶陶”现有的产品主要是经过再设计的荥经砂器和荣昌安陶。廖桦在设计产品时,主要还是考虑如何发挥传统工艺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一方面能够制作出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控制成本。廖桦接下来的计划是设计一些安陶旅游产品。她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每年都有机会去不同地方与大家交流,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城市伴手礼,恰好自己在做陶产品开发,就想做点能代表重庆特色的安陶伴手礼。

相较而言,“吾土吾生”在产品生产销售方面积累的经验更多一些。韦祥龙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与染坊生产的产品区分开来。他创作的枫香染、拼布、扎染等作品,是利用传统的技艺表达对布依族文化的感悟。比如拼布的壁饰,是以一种架上艺术的理念创作,用色织布表现布依族传统建筑石板堆砌的墙面,以及逐水而居的布依族对水的情感,这些作品去掉了具象的民族符号,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注入和形式感的表达,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他的枫香染创作更想体现的是布依族纹样重复性的美和蓝色丰富的层次感,作品制作往往耗时数月,甚至陆陆续续做两三年。

与上述不计成本的个人作品不同,“吾土吾生”推出的产品,主要是顺应市场的需求,以走量的方式维持工坊的正常运转。产品类型主要有服装、配饰、茶道用品和家居布艺。为降低生产成本,韦祥龙借鉴陶瓷行业的分工协作、流水线生产,建立了一套手工批量化生产流程。织布、画蜡、染色、裁剪、车工都是独立的工种,员工们各司其职,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但是,“吾土吾生”在制作中并不因为流水线生产而降低产品的手作之美,例如,裁剪车缝要控制到几乎不可见。

在廖桦看来,传统手工艺完全可能也应该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一些传统手工艺很美,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解决产能、成本控制等问题。在她看来,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如能相互配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周靖和魏雨姝也认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工业生产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更亲民的价格,才会使手艺传承发展下去,否则路会越走越窄。以传统为卖点,实质品质低劣、价格奇高的产品是不可取的。重要的不是一成不变地延续传统,而是继承传统的精髓和前人的造物智慧。

与上述设想略有区别的是,韦祥龙探索的是一条手工批量化的道路。不过,他对贩卖传统情怀的人也非常反感——那些人打着手艺的旗号,实际上却在制作质量奇差、设计极丑,甚至糟蹋材料的产品。例如,老绣片贴在皮包上就是比较糟糕的设计,制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绣片,甚至不惜毁坏完整的绣衣。此外,绣片在民族服饰中用意特殊,存在不少禁忌,被不懂文化的设计师滥用是不妥当的。还有一些用工业还原剂和保险粉做的蓝染,其实早就不是真正的植物蓝靛染了,却还在打着传统的旗号蒙蔽游客和消费者。

韦祥龙钦佩日本人对传统工艺的敬重和对生活品质的坚守。日本的现代化程度高,但是在大型商业中心,往往有整整一层楼专卖传统工艺品;路边不起眼的居酒屋都用精致的陶器、漆器做餐具,传统的和服至今仍在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此相关的传统工艺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保护。韦祥龙感慨,为了寻找传统染织工具和材料,经常要跋山涉水找师傅做个小工具,花大量时间去收集染材、染料,因为国内手工艺产业链不太健全,各个环节专业人士太少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投身于手工艺行业的年轻人都还只是探路人,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尝试、总结和提高。“吾土吾生”发展了八年,生产、设计、销售和品牌体系逐渐构建完成。韦祥龙希望自己能从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花一些时间提高服装设计水平,再花一些时间提高做传统染织品的手艺,恢复一些传统染织工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和产品有一个质的飞跃。他的另一个梦想是在家乡都匀市建一个黔南民族染织艺术馆,不断将自己收藏的各支系布依族传统服饰和染织精品公之于众,活态展示工艺和制作流程,建一个活着的手艺博物馆。从事手工艺,对于这些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人生理想的实现。

“桦陶陶”砂器产品系列

猜你喜欢
布依族传统工艺手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老手艺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最贵的不是手艺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王子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