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建设探讨
——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

2020-11-20 03:20唐云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物证科学技术

唐云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北京100038)

0 引 言

刑事科学技术是以诉讼中可能成为物证的各种物质、物品、痕迹、影像为研究对象,以提供侦查线索与破案证据、查明案件事实为目的,研究应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解决犯罪现场勘查取证与分析重建、物证信息检索与分析以及相关物证专门性问题的学科[1-5]。从研究内容上看,信息技术是刑事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在刑事科学技术各业务方向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必须掌握的“三大核心能力”(即现场勘查能力、检验鉴定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1])之一。

近年来,随着公安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6-8],信息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乃至整个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方面,以合成作战平台、全息作战平台为代表的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平台数据日益完善,为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平台数据碰撞、挖掘关联功能日益强大,为数据侦查技战法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功能支撑,极大提高了侦查效率。以2017 年徐州6.15 爆炸案为例,侦查人员利用人脸识别功能快速排查犯罪嫌疑人身份,并利用大数据平台数据碰撞检索功能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

公安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刑事技术深度融合,各类信息化侦查技术层出不穷,以刑侦信息专业应用系统、全国公安机关现场勘验系统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为代表的刑事科学技术业务系统极大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率,促使了刑事科学技术侦查模式的变革及人才需求的改变。本文立足大数据时代下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全局[9-11],以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为例,从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角度,探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问题,提出课程建设建议。

1 信息类课程现状

信息化应用能力在我校早就确立为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其中现场勘查、检验鉴定属于传统刑事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重点,有大量专业课程作支撑,但信息类课程相对单薄。

如表1 所示,目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设计、刑事技术信息系统、电子物证检验和视频图像检验技术等5 门课程。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语言设计是较为基础的信息类课程;而电子物证检验、视频图像检验技术和刑事技术信息系统讲授公安检验鉴定方法及相关业务系统应用实训,不涉及深层次信息技术原理介绍。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单薄并不是特有的现象,而是公安院校的普遍现象[12-1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物理、化学、信息、法律等众多基础学科,在总学时一定的前提下难以“厚此薄彼”增加信息类课程的学时。

表1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一览表

2 人才需求新变化

每年暑期,我校都会组织各专业教师前往对口公安实战单位调研,了解掌握实战单位人才需求新变化。总的来说,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实战单位的人才需求可以概括为“讲政治、懂业务、有技术”。从以往反馈看,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讲政治、懂业务方面大多能得到公安机关用人单位高度评价,这主要得益于学校职业化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有技术”方面,近年来用人单位大多反馈希望能够强化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14]。

笔者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 年博士毕业后在本校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对计算机科学和刑事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各方向涉及的信息类知识进行了详细梳理,如表2 所示。比较表1、2 可知,当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内容与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信息化业务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类课程尚不能满足公安大数据战略信息化应用需求。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侦查模式的变革要求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在信息化方面具备两项能力:①电子数据采集及勘验能力。大数据时代下,刑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勘验传统有形痕迹物证的能力,还需具备采集、勘验各种新型电子数据的能力。②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大数据时代下电子数据已成为最为常见的证据形式,但是如何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抽丝剥茧,快速定位案件关键数据?这就需要侦查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研判分析能力。从表1 可见,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有课程尚不能支撑学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的培养。

表2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各方向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点一览表

(2)信息技术基础理论深度不够,学生难以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基本掌握表1 所述课程内容,且能够利用所学业务系统开展公安业务实践,但举一反三弱。这主要是因为所学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的深度不够。实战中,从事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生物物证、微量物证和毒品毒物检验等业务方向的刑事技术人员涉及信息技术少,现有课程能基本满足实战需求;但是电子物证、视听资料和合成作战方向的公安业务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表1 所示业务课程仅从业务应用角度讲授了少量实战情形及数据处理方法,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基础理论教学,才能确保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 信息类课程建设方案

在深入分析刑事科学技术人才专业特色和实战单位人才需求新变化的基础上,针对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建设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促进刑事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深度交叉融合。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5 人,各专业教师分布详情如图1 所示,其中刑事科学技术学科背景(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为刑事科学技术)的教师人数最多占31.43%(11人);其次是化学背景的教师占28.57%(10 人),而信息学科背景的教师仅5 人,占比14.3%。

图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师分布情况

表3 所示列举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各方向对应的主要基础学科。传统刑事科学技术业务方向痕迹检验、现场勘查、文件检验、微量物证和毒品毒物等都以物理和化学为基础学科;近年新兴的业务方向,如电子物证、视听资料及合成作战等,都以信息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表3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各方向主要基础学科

比较图1 和表3 可见,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在信息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要强化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建设,首先必须强化刑事科学技术信息类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促进刑事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深度交叉融合。

(2)依据基础学科划分学部,细化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目前除中国刑警学院外,其他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师资及学生规模均达不到按业务方向细化培养方案的条件。但是按基础学科细化培养方案是可以做到的。考虑到传统刑事科学技术业务方向基本以物理和化学为基础学科,电子物证、视听资料及合成作战则主要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学科,可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划分为物理学部、生物学部、化学学部和信息学部(见图2),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物理学部、生物学部及化学学部的培养方案可强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弱化信息类课程。我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行本科培养方案适用于物理、生物和化学学部的培养方案。信息学部的培养方案则可适当削减化学、生物相关学时,强化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教学[15]。

图2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部划分示意图

对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科学学部需强化的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建议覆盖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内容。

4 结 语

针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内容与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信息化业务需求不匹配问题,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现状及公安实战单位人才需求新变化,提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建设意见。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物证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演员中心制”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
试论物证在烟草行政处罚中的适用
原野侦探课 第三节 关键物证
浅谈刑事案件物证的保护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