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球运动的产生发展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0-11-21 21:17张丽萍臧福宏
运动精品 2020年4期
关键词:蹴鞠球门民族性

张丽萍 臧福宏

和球运动的产生发展及文化特征研究*

张丽萍 臧福宏

(贵阳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文章梳理和球运动自2008年诞生至今的发展脉络,把和球的产生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期,第二阶段是初期推广期,第三阶段是迷茫期,第四阶段是完善推广期。从民族性和现代性两个方面分析和球运动的文化溯源,认为和球在运动形式和思想文化上具有历史继承性,其竞技方式、积分制度、赛事体系等又融合了丰富的现代时尚元素。

和球;蹴鞠;民族性;现代性

和球运动是一项中国原创的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民族体育项目,从项群理论上看它是一种隔网对抗的集体球类项目。和球在中国唐宋时期传统体育项目“隔网蹴鞠”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规则,具有“男女混合、隔网对抗、手脚并用、立体攻防、老少皆宜”的特点,集传统性和现代性、竞技性和娱乐性、健身性和益心性于一体。本文对和球运动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和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能更好地解读和球运动的发展特征,期待和球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背景下蓬勃发展,促进其快速普及与推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项集民族性和现代性为一体的健康运动方式。

1 和球运动的发展脉络

1.1 和球运动的发明

和球运动是香港体育职业工作者姜中和历经5年思考和设计的体育项目。2008 年 9 月和球运动正式诞生,后由国际和球联盟予以修订完善。它是以中国唐代隔网蹴鞠为基础,借鉴了排球、藤球、篮球、足球、手球、网球、冰球、羽毛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等诸多项目中的元素而形成的现代民族体育运动项目[1]。

1.2 和球运动的发展

表1 和球运动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 第一阶段:诞生期。 2004.01职业体育工作者姜中和先生开始自主研创一个全新的体育项目:和球。 2006.12体育苹果学说理论诞生,指导和加速了和球项目的研创。 2008.9.3和球运动正式诞生。 2009.8.16国际和球联盟正式成立,并在香港注册。 第二阶段:初步推广期。 2011.8.8中国和球运动推广委员会成立。 2011.8.8《和球运动纲要》在中国大陆印发,内容来自国际和球联盟2011修订版。 2012.1.1 和球中国官网(www.heqiu.org)上线。 第三阶段:迷茫期。 2014.8在北京建成中国和球活动基地。 2014.12和球竞赛规则首次修订完成。 第四阶段:完善推广期。 2015.7.13和球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推荐项目。 2015.7举办首期和球裁判员培训班。 2015.8.30~10.24北京市第一届和球擂台赛成功举行。 2015.9正式发布和球裁判员徽章;举办首届和球全明星赛。 2015.10.26和球运动在天津正式推广。 2016.4首届和球公开赛在承德举行。 2017.4.27和球竞赛规则第二次部分修订完成;和球竞赛裁判法首次部分修订完成。 2017.122017年全国大学生和球锦标赛在长春举办。 2018.122018年全国大学生和球锦标赛在秦皇岛举办。 2019.72019年全国大学生和球锦标赛在哈尔滨举办。

注:上表数据部分引自于国际和球联盟审定的《和球运动》一书第117页(附:和球运动大事记)。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和球运动诞生至今,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期(2004~2009年),标志性事件是和球之道、竞赛规则、竞赛制度、会员制度等初步成型,2008年和球运动正式诞生和2009年国际和球联盟正式成立;第二阶段是初步推广期(2011~2012年),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8月8日中国和球推广委员会成立,其后2012年开始了一系列和球推广。例如,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第一中学试点开展和球运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试点开展和球运动,北京市和球公开赛成功举行,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组建和球社团等;第三阶段是迷茫期(2013~2014年),此阶段和球运动的推广进入瓶颈期。当时和球运动项目特点不明确,球网类似于现在的排球网,还没有形成风流眼等鲜明的项目特点,所以研发团队又经过 2~3年的研究、创新,于 2015 年重新推出和球运动,使其再次走进大众视野[2];第四阶段是完善推广期(2015年至今),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7月和球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推荐项目。此后和球运动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举办赛事继续推广。

综上所述,和球运动的发展实际上还处在初创期,注重规则制度、手段方法等外部形态的修改与完善,对于和球思想文化、理论价值等内部体系的构建与推广较为薄弱。作为新兴体育项目,和球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思考、补充、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文化是运动项目的灵魂,未来和球运动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文化体系构建与提升期。

2 和球运动的民族性

2.1 和球运动形式的民族性

据和球运动的发明人姜中和介绍,和球运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唐代的隔网蹴鞠。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已不可详考,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策·齐策》,这表明至少在战国后期,蹴鞠已经是城市平民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3]。蹴鞠经两汉发展至唐代出现了重要变化,其中之一是出现多种比赛形式。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唐代蹴鞠有一种单球门的比赛方式,即在球场中央竖两根高数丈的长竹竿,上面有网,网中有孔。比赛时分作两队,轮流射门,将球射过网中之孔即得分,得分多者为胜[3]。由此可见,现代和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即来源于唐代的单球门比赛,其基本特点是两队隔网竞技,且网中有孔。

宋代蹴鞠主要继承了唐代单球门和无球门比赛两种形式,单球门比赛称为筑球,宋代的球门与唐代大致相同,在两根高约三丈的竹竿上结网,网中有一直径一尺左右的洞,称为“风流眼”[3]。现代和球运动的网高2.35米或2.20米,网面宽1.3米,长不少于6米,网中间有一个3米乘以0.8米的长方形空洞,称为“风流眼”。宋代蹴鞠的单球门比赛时,球员分别列于风流眼两边,每队人数为6人或12人,参加比赛的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分别称为球头、副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3]。现代和球运动每队参赛人数为4人(2男2女),根据参赛运动员场上位置和任务不同分别称为左散立、右散立、中散立和正挟。由此可见,现代和球运动中的“风流眼”设计及场上运动员的站位叫法应该是借鉴于宋代蹴鞠运动。

综上所述,现代民族体育项目——和球,在其运动形式上是对唐宋时蹴鞠单球门比赛的继承和借鉴,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

2.2 和球运动文化思想的民族性

和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唐代隔网蹴鞠游戏。和球运动文化的思想基础承袭于《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理念,追求“和于身”、“和于人”、“和于自然”,最终达到“和而乐”的最高境界。因此,以“和球”命名[4]。

以三大球为首的现代体育项目较为缺乏与其相关的运动礼仪,而一些民族特色浓厚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跆拳道)都非常注重运动礼仪的构建与培训。和球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也较为重视项目礼仪的构建。和球运动有三大礼仪,即“抱拳礼”、“握手礼”、“鞠躬礼”,其中“抱拳礼”源于周代以前,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含义为“敬竞相和,交友天下”。除此之外,和球还有完整的比赛礼仪和上课礼仪。可见,和球运动的文化思想及运动礼仪也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性。

3 和球运动的现代性

和球运动的竞技方式、技术、赛事体系等融合了丰富的现代时尚元素。首先,和球运动竞技方式有六大现代化的创新:身高分级规则、男女同场规则、风流眼攻防规则、落地击球规则、二二决胜规则、得分分级规则[5]。其中,和球运动男女同场竞技的规则与起源于荷兰的荷球运动相同,在和球运动之前,荷球运动是世界上唯一一项男女混合比赛的团队运动[6],并且二者的参赛队员都是两男两女,说明和球在继承我国唐宋时期的蹴鞠运动形式外,还融入了现代体育运动元素。其次,和球运动在技术上同时又借鉴了排球、藤球、毽球等诸多现代体育项目中的技术。比如排球的技术运用部位是手和手臂;毽球是头、上身躯干、膝盖、大腿、脚;藤球是头、肩、腿、脚;而和球是运用头、手、手臂、躯干、肩、膝盖、大腿、脚。排球的主要技术是发球、传球、垫球、扣球、拦网;毽球的主要技术是踢、顶、踏、接、勾、吊、压;藤球的主要技术是踢、勾、夹、顶;而和球的主要技术是发、传、垫、扣、拦、挡、顶、踢、颠、勾、抹、吊[5]。最后,和球运动的赛事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参赛者的地域、规模和水平由相应的协会来确定赛事不同的星级和可分配的积分。和球竞赛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等15级,三等分别为城市和球协会、国家和球总会、国际和球联盟主办或参与组织的比赛,每个等级又分为5个星级。

4 结语

和球运动作为一项中国原创的现代民族体育项目,无论从外在的运动形式上,还是内在的文化内涵上都兼具民族继承性和现代时尚性。和球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形式在社会上推广,未来还可以过渡到全民健身领域,力争立足国内、传播海外。

[1]国际和球联盟.和球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1-6.

[2]张培培.和球运动在北京市丰台区六所小学开展的试点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8.

[3]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和球官网.[EB/OL].http://www.heqiu.org/a7644697/item_11300210_393622.html.

[5]陈诗华.和球运动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5).

[6]林克明,郜惠伦,张恒睿.荷球运动的社会价值和普及推广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1).

On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e Ball Sports

ZHANG Liping, etal.

(Guiyang College, Guiyang 550005, Guizhou, China)

“2019年度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贵阳学院科技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GYU-KYZ(2019~2020)TY-20。

张丽萍(198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蹴鞠球门民族性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可伸缩变形球门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蹴鞠的文化价值
认识足球(二)
蹦鞠
弹球入门
不妨移一下“球门”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