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0-11-22 21:1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顾自卫
办公室业务 2020年23期
关键词: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入党

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顾自卫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是党组织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一支队伍,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发展势态良好。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创新举措,建章立制,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才能永葆党的生机。

一、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理想信念模糊。当今的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条件优越、精神文明发达、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未经历过艰难困苦,未接受过革命实践的深刻教育,理想信念很容易模糊动摇。调查发现:39.5%的学生党员认为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对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表示困惑。22.4%的学生党员认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但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并不坚信。20.8%的学生党员认为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14.3%的学生认为党员的理想信念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做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二)组织纪律涣散。党的组织纪律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组织纪律涣散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学生党员组织纪律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含党内组织生活纪律和日常学习生活纪律。在支部“三会一课”、政治理论学习、党日活动,以及上课考勤、考试、课外活动等方面,即使有明确的规定,但依然存在违反纪律的不良现象。在问卷调查“你是否能按时参加党支部及院系组织开展的活动”问题上,有70.8%的学生选择了“按时参加”,有24.6%的学生选择了“偶尔缺席”,有4.6%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参加”。

(三)入党动机功利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功利化的入党动机。在问卷调查“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答案选择上,有42.3%的学生党员选择了“就业需要”,有23.7%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荣誉”,有19.4%的学生选择了“随大流”,仅有14.6%的学生党员选择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可见,部分学生党员虽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并未真正入党,党员身份意识淡薄。

(四)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好坏是衡量一名党员党性觉悟高低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不够,部分学生党员在对待校园活动问题上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懈怠思想。二是对于群众的帮扶作用不明显,部分学生党员能够在各方面做好自我,但对身边同学漠不关心,在同学需要帮助时不能主动伸出援手,不能带动身边同学进步。三是团结同学意识不够,有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集体观念和服务意识较入党前更加淡薄,群众基础逐渐丧失,先锋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一是片面重视经济建设,缺乏道德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上道德教育缺失,容易使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二是西方思潮渗入,传统观念改变。西方思潮传入国内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例如自由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只会盲目模仿,或是原样照搬,久而久之传统思想观念将发生改变。三是网络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受侵。当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诸多不良信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来误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得一些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也逐渐被淡化。

(二)缺乏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不少学生党员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不到位,对党的历史缺乏认知,对党章党规了解较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不能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的方针政策是一项系统的理论,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去学习和把握,才能成为我们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掌握科学理论方法的有力武器。但不少学生党员不注重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论之“钙”。

(三)党性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党性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教育,目前高校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多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存在教育方式不够灵活,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造成了党员党性教育效果不明显。在调查问卷“你对本人所在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有何看法?”问题中,有35.4%的学生选择了“流于形式”,仅有16.2%的学生选择了“组织得力,内容丰富,效果显著”。可见,对党员的教育流于形式势必影响党员教育实效。

(四)入党前把关不严,入党后培养不够。由于学生党员结构、学历层次等现实问题的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对党员的后续培养教育不足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发展党员时把关不严,对入党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等缺乏有效的管控标准,致使少数不达标学生轻松过关,在学生入党后又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造成“预备党员松一半,正式党员成懒汉”的不良局面。

三、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

(一)入党前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四项制度”。即资格预审制度、公开答辩制度、“三级”谈话制度、票决公示制度。资格预审制度主要通过成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预审小组,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细则》等有关规定着重审查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综合表现是否符合党员条件,发展党员材料是否齐全,发展程序是否规范等。公开答辩制度是指培养对象在成为党员发展对象前要召开答辩会,培养对象面对教师、党员和学生代表就党的知识、理想信念、作用发挥等方面公开答辩,评委就答辩现实表现现场计分,党支部将答辩成绩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同其他参考标准综合评判给出能否发展的意见。“三级”谈话制度主要是指对培养期满符合发展条件且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实行辅导员、党支部、党总支三级谈话。主要考察其入党动机和思想状况等情况,并对其进行深度教育和指导,有目的、有重点地帮助发展对象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端正其入党动机。票决公示制度是指对提交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能否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预备期满表决能否转正的预备党员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形式来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并及时对接收的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入党后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养制度。主要包含培养衔接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警示提升制度四项内容。在培养衔接制度方面,一是新生入学时的党员培养衔接;二是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身份的衔接;三是跟踪教育及反馈的衔接。在目标管理制度方面,通过设定党员责任目标的方式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以此督促学生党员不断进步和提升,在持续不断的组织教育培养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促使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方面,一是明确党员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二是抓好学习培训;三是严格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警示提升制度方面,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其他五个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将考核不合格学生党员作为主要警示提升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三)实施学生党员年终考核制度。以学年为单位对学生党员实施年终考核。一是对党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考核。通过测试形式考察学生党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程度。二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程度进行考核。主要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坚定程度,考察是否能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终生课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上要保持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三是对党的宗旨意识进行考核。通过群众座谈形式了解学生党员的平时表现,考察能否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力所能及地关心他人、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行为,在同学中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对组织纪律观念进行考核。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签到情况,及学生平时上课考勤记录等,考核学生党员是否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是否能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五是对模范作用发挥进行考核。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学生成绩及评先评优档案查询等形式对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成长经历、教育氛围,以及高校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度及方式方法均对党员的身份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关系到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通过构建党员发展、教育培养、党员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势必对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入党
憨娃入党
村、社区党委能审批预备党员吗?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请问预备党员是否可以异地转正?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重温入党誓词
向党旗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