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在危机治理中避免“本领恐慌”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伟大斗争中的领导干部学习力建设

2020-11-22 21:12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谭宏旭
办公室业务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斗争危机领导

文/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谭宏旭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随时随地做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准备。2020年初的疫情就是一次来自公共医药卫生体系的重大风险,是对我国危机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领导干部显示出了他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卓越能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组织的重视。然而疫情期间也暴露出一些危机治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重大风险时思想松懈、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因此必须要让各级领导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全面提升危机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基于认知视角的危机观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是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吉登斯则认为现代性社会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风险,是因为今天的人类生活在自我建造的“脱域”社会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个人行动造成的风险,更应该警惕那些潜在影响全球每个人的“风险环境”。因此有人用“VUCA”来概括当今社会的特征:即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

当代著名的风险理论家、“黑天鹅”概念的提出者塔勒布认为危机与知识有关。领导权变研究中的认知资源理论也认为,在压力情境下,具有丰富经验等认知资源的领导比仅仅具有工作能力但缺乏认知资源的领导能更有效地处理危机。从认知与学习的视角来看,可以对“危机”做以下理解:

(一)认知与危机防范。“有备则无患”,危机防范问题实际上也是资源配置问题。人们在心理预期、制度建设、物资储备、应对策略方面的预先配置不足,准备不充分,往往会在危机突发的状态下造成较大的损失。如果提前有所认识,就有机会提前防范,从而有效地减轻损失。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与认知有关:在人类的认知规律中有一种“外推谬误(Fallacy of Extrapolation)”,即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未来的趋势,从而低估“非常态”情形发生的概率,这种认知谬误会导致人类忽略那类“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风险,因对“黑天鹅”事件的防范不足从而造成损失。比如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作为两位候选人之一的特朗普,其当选的概率在理论上应为50%,但人们基于老布什——奥巴马时代的经验判断,认为美国总统仍然属于希拉里这类职业政治家,所以将特朗普当选定义为“黑天鹅”事件。

(二)认知与危机研判。“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危机发生概率的麻痹大意,对危机风险的低估可能会造成危机的加速恶化,贻误处置的最佳时机。对危机的研判失误也与人类的一种认知谬误有关:人类习惯于将短期经验认为是“常态”而忽略对长期历史的研究,这会导致人们对那些长期性风险麻痹大意,产生所谓的“灰犀牛”效应。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距离2003年的SARS疫情仅仅17年时间。而在中国历史上,重大疫情频繁发生,王玉兴教授在2003年发表的《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统计: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里中国发生的重大疫情共352次,平均6.1年就会发生一次。由于我国医药卫生水平的显著提升,一些领导干部基于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并未发生重大疫情的短期印象,从而对疫情的发生估计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三)认知与危机处理。认知因素首先在决策层面影响危机处置,认知越深刻,掌握的信息就越充分,越有利于科学决策。其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的表现虽然是突发性的,但造成危机的原因却可能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如果用惯性思维和常规办法处置危机,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初期,对于在Facebook上发表异见者采用逮捕、殴打的镇压手段,但这一举措造成更多青年在Facebook等平台上进行“串联”,最终引发推翻政府的大规模示威。因为危机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易变性,所以认知必须贯穿于危机治理全过程,“在斗争中学会斗争”。

(四)认知与“危”“机”转化。知识是风险和机遇相互转化的重要因素。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风险的本质和机遇一样,都是某种新生事物或者事物发展的某个新阶段,之所以被定性成“危”或者“机”,是因为人类基于功利角度的主观判断。但这种判断并不是事物的终极形态,随着人类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事物的性质被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利用事物的方式被人类更好地掌握,很多原本被认为是“危”的事物逐步转化为有利于人类的“机”。比如早期人类把雷电视为可怕的灾难,当人类掌握了电学知识之后,电作为一种能源形式,推动了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综上所述,认知因素与危机治理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学习则是深化对危机的认知、指导与风险斗争实践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所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危机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领导干部在危机治理中出现“本领恐慌”的原因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斗争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暴露出“本领恐慌”的问题。主要表现如:决策能力不足,一些领导干部使用违背客观规律的“昏招”、损害群众利益的“损招”、违背宪法和法律的“错招”;研判能力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在风险面前麻痹大意,闭目塞听,疫情期间甚至出现地方卫健委主要领导对当地确诊人数、床位等信息“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处置能力不足,一些领导干部除了利用职务权威向下级传导压力之外,没有更好的工作方法,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况;转化能力不足,一些领导干部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原理对危机及其治理手段进行辩证地认识,为了创造局部的优势牺牲了全局的优势,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制造了新的危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组织因素。首先在愿景使命方面,“科层制”组织中,有些领导干部过度重视“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理性”,导致其工作和学习的目标仅限于应付考核,而与组织最初的使命和愿望相悖,所以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不够主动。其次是作风方面,“科层制”组织的惯性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学风不正,学习流于形式。第三是组织凝聚力方面,一些组织中存在山头主义、码头文化,政治生态不良,领导干部身在其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依附隶属、圈子关系,甚至放在内耗倾轧上,没有心思钻研业务,学习斗争本领。

(二)制度因素。首先是在选人用人制度方面,一些组织和单位没有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没有落实好“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的工作要求,片面地以GDP、学历等单向度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导致一些干部只重视学历提升而忽略本领学习,只重视向上级领导和先进地区学习而忽略向人民群众学习,还有一些不懂学习、不爱学习的干部因“政绩工程”而被任用到不适合的岗位上。其次是在信息制度方面,一些组织和单位信息公开不够、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并且缺乏“闻过则喜”的肚量,存在“讳疾忌医”心态,不重视调查研究,把一些预警性信息简单粗暴地当作“谣言”处置、导致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度不足,学习的时效性不强。第三是在决策机制方面,一些组织和单位存在“家长制”和“一言堂”现象,个别权威型领导在决策前不进行民主讨论、合法性审查等环节,甚至预先定调拍板,干扰决策过程,事后缺乏对决策失误的监督问责,导致学习与决策脱节,因缺乏建言献策渠道而挫伤了一些年轻干部的学习热情。

(三)心理因素。首先是存在畏难心理。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不愿意在学习上花时间,下功夫,即使学习也是浅尝辄止,不肯耐心钻研。其次是自负心理。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既然身处领导职位,已经足以证明个人的能力水平获得组织的认可,因此不再需要继续学习。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新生事物持抵触心理,不愿意了解新知识。第三是拖延心理。一些干部倒置了“学”与“仕”的关系,认为时下当务之急是进行“仕途”发展,学习是以后闲下来再做的事。一些干部则不能很好地处理工学矛盾,认为日常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稍有闲暇还要照料家人,学习是奢侈的事情。

三、通过领导学习力建设提升危机治理能力

在危机治理过程中,老办法往往难以解决新问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是决定危机治理中“如何看待危机”“如何评估风险”“如何处置危机”“如何化危为机”等核心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力建设是提升危机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可行的路径包括: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学习和斗争的不竭动力。“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从危机治理角度来讲,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着危机研判、危机防范的能力,领导干部的学习效率直接影响着危机处理、“危”“机”转化的速度,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安危的大事,所以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要把学习当成关系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大课题来理解和认识,广大共产党员要把加强学习作为落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的重要内容来实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学习观,把学习当作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途径、进行伟大斗争的有力武器、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工具、推进伟大事业的珍贵法宝。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观和学习观,涵养学习和斗争的良好心态。对危机的恐惧往往比危机本身更值得警惕,领导干部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深刻领会风险与机遇对立统一的关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性看待危机,克服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习惯“与风险共处”,在不断的斗争中寻找“不平衡的平衡态”。要科学把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依靠学习提升斗争本领才是战胜风险的决定因素。涵养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斗争心态,培育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练就过硬的学习能力和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危机是不良作风的“放大镜”,日常工作的“小毛病”在危机中不仅更容易暴露在人民群众的聚光灯下,还可能造成“大损失”。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克服特权思想的腐蚀、商品经济的诱惑、“科层制”的惰性,在日常工作和小事小节中克服“四风”的不良影响,培育良好的工作作风。要培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为科学决策积蓄营养;要培育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善于发现苗头性问题,把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要培育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四)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和导向,打造经得起风险考验的队伍。选人用人的机制和导向是工作作风的“指挥棒”,导向正确、机制完善就会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反之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不仅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伟大斗争中锻炼和培养干部,也要把风险危机当成考验干部、发现人才的“试金石”。要破除“圈子文化”等选人用人中的不良风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公道正派、事业至上”的选人用人导向。要转变“唯GDP”“唯学历”等单向度的考核标准,从担当精神、工作作风、学习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多维度评价干部,重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狮子型”干部,用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激励领导干部的学习热情。

(五)畅通信息渠道,提升危机治理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群众和一线干部不仅具有朴素的危机意识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对危机风险的先兆也有更强的敏感度。在疫情期间,很多基层群众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智慧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基层群众和一线干部是领导干部重要的学习导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思维是良好的斗争教材。领导干部要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胸襟,做好信息公开,拓宽基层群众和一线干部有序参与的渠道,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和意见。要破除“家长制”“一言堂”等不良风气,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决策中的专家咨询、民主讨论、合法性审查等各项机制,特别是抓好“一把手”末位发言等议程设置中的细节问题,落实好对重大决策的监督问责和责任倒查机制,全面提升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民主水平。建立建言献策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对于在危机中踊跃献策的干部要给予肯定,对非主观因素的不当建议给予包容,避免出现“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局面。

猜你喜欢
斗争危机领导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