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立地方高校招生、就业与创业联动机制的分析

2020-11-23 19:55陈艺敏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8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文/陈艺敏

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就业形势以及就业竞争给毕业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质量、后期的就业率等成为各个高校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关系到高校后期发展、生存的重要内容[1]。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之下,怎样去解放地方的特点以及发展特长,以地方为基础,深化招生、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三者融会贯通的理论成果,对后期的就业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招生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遵循地方性的发展原则

地方性是地方的院校拥有自身独有的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方向,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优势,也是地方高校后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地方为特色,展现地方自己独有的优势,是地方高校后期办学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的改革及发展当中,主题的路线应当是针对自身的地域特点来进行发展,通过以地方的经济、地方的发展来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地方经济、依托于地方特色,从而达到服务于地方的重要目的[2]。由此,在针对高校的招生方面应当不断依托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企事业单位所存在的关系,积极而又主动地对社会中一些优质的信息、人才进行吸纳,制定出专业、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招生计划以及人才培养内容,这些内容后期的发展要与当地所具有的优势、业务需求相适应,将招生计划和地方性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地方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二)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重要发展原则

市场具有极强的调节作用,是人才、劳动力、数量的重要调节剂。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高校都应当与市场紧密联接,运用市场所表现出来的竞争手段,进一步完善、充实、改革、发展。在现当代的市场经济当中逐步完善、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3]。在招生上、收费标准与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转变,更好地适应于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并且进一步优化市场当中的资源配置。由此,高校在后期制定针对招生计划的方案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市场调研来进行规划,并积极、主动地搜索市场群众的意见以及政府部门对招生计划的整体安排和建议,主动征求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需求,不断转变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等,充分了解社会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在实践过程当中的评价,对后期的劳动市场行情、就业前景进行预测,并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市场调研与预测,有效调整招生的人数和招生的专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良性的循环,为培养专业化人才打下基础。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原则

由于我国高校发展迅速,但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招来收取学费,从而筹集到相应的资金,在扩招过程中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后期所显示的社会效益。提高办学效益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4]。将学校与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相混同,将学校演变成为一种所谓“书店”这样一种方式则是不健康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理解内容。为此,需要在后期不断坚持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特点,防止运用盈利的方式而损害后期的教育目标以及根本任务。高等学校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不能够通过盈利作为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也不能够朝向产业化或者是主要目标——赚钱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已经有明确的解说。作为同时具备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人才的培养等功能的高等院校而言,需要在发展过程当中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不断抓住发展的机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准备。

(四)坚持地域性和全局性相融合的重要原则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性的高校主要是面向本地来进行招生,招生的地域性也会受到本省相关因素的限制。这是由于地方性的高校在后期所设定的办学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服务,除此之外,地方的高校在整个办学经费上也大多由地方财政拨款支持,由此,招生所面临的地域性会受到地方政府带来的制约,这也是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当中的重要产物。在后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之下,大学生开始自费上学以及后期自主择业,地方的高校也开始朝向跨省招生的现象,而这些变化也不会影响地方性财政所进行的投资效益。由此,地方性的高校应当在针对地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断满足于地方经济后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展现在以地方为基础的表现内容之上,适当进行跨省招生,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高校的文化,有利于高校选择优秀的人才,也有利于学生来选择相应的学校,不断调整地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资源不平衡的特点,促进生源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学校招生的稳定性等。

二、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就业机制,促进就业

通过市场为导向、政府为调控、学校为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效选择等措施,积极动员并且组织社会当中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的改革,针对高校的毕业生需要主动、热情的进行帮助和引导。在今后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将重点内容放在沟通以及就业服务至上,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加宽松、自由、优越的就业环境,发挥毕业生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聪明才智,给毕业生提供建功立业的发展平台。除此之外,各个地方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积极地进行引导,建立并且有效的完成高校毕业生后期的就业以及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效率以及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市场以及就业法规方面的建设,设立完善的促进和服务机制,提升市场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完善市场的各方面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认清当下发展形势,主动、积极地面对现状

针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特别是地方的一些高校的毕业生,需要认清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局势,在发展过程当中树立起“不等”“不靠”的一些思想,重点培养自身后期的就业意识,充分运用寒暑假去参加社会当中的实践活动,争取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各行业当中,对不同行业进行了解,并且进一步了解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些就业政策,了解现当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升对社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自我推销的意识,同时还需要搭配传统观念当中的“一次择业,终身就业”这样一种束缚,提升创新创业的信心以及能力,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当中,展示自身所具有的才华。

三、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发展理念

伴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模式和制度上也逐渐得到完善,但是随着就业市场上各行各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也日益成熟起来。一些好的学校除了会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之外,也开始针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评定。与此同时,就业以及创业的素质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构成内容,就业和创业教育是整个高校展开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在发展过程当中更加偏重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挖掘自我潜能以及发挥自我能力的各方面开展教育,进而开设就业以及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不断启发学生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认识自我,并在发展过程当中树立起正确的就业以及创业的观念,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针对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的实践活动上来看,大多会采用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进行展开:首先,在发展过程当中举办一定的创新创业大赛;其次,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团队;然后,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基金会;接着,开设相关创新创业的课程;最后,构建相应的实践基地等等。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可以说是创业教育当中固有的一种课程模式,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后期的创业意识以及整体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由此,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对大学生的培养渠道,进一步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不断提升创业意识,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创业和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自己。在这过程当中,可以充分运用学校当中的一些现有的产学研相关模式和措施,组织学生与社会的一些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以及教师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或者直接进入到企业当中展开实习工作,促进其能够在创业实践活动当中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帮助。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与市场发展情况相结合,构建高校的招生、就业以及创业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且从发展的源头紧跟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调整专业的整体结构以及设置,实现科学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后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