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2020-11-24 14:46洋,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专业课程思政

张 洋,魏 军

(1.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2. 首都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20年8月,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3]中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野蛮其体魄,更要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2020年9月,在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

我国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专业体育人才的重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与融合到体育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穿整合,达成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效果,是一项重要的育人课题。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尝试从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现状与难点、策略与路径等方面对“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深入分析。

1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阐释

1.1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释析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载体和途径[5],以课程建设达成教育目标是高校所普遍使用的教育模式。体育课程中包含了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要素,是基于“身-心”结构通过直观性方式(非言说性方式)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领会与把握,以运动认知为基本形式的体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以取代和无法比拟的育人价值地位[6]。课程思政理念的应运而生以及落地实践,无疑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优势,凝聚和释放体育课程的育人合力,建立和建全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整体提升体育院校育人体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视角和保障。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是指在体育院校设置的体育类专业中挖掘和发现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和教学领域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目标、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例如,在体育教育专业中,依据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重点加强体育教师国家情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细化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3个方面,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理论与技能习得的热情,认识到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学校体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如,在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中,基于人们对体育需求随生活水平提高而愈加多样、精细和个性化的背景,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高水平的健身指导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能力。

1.2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2020年4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能做到重压之下无惧色,越挫越勇,永不放弃,就会有更多的中国青年更加相信努力的价值和坚持的意义。”这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体育所蕴含的巨大教育价值。如今,女排精神、武术精神等已成为民族精神动力、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些体育精神的激励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顽强拼搏。这是体育所独有的价值属性,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责任与担当。

1.2.1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深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制定了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前提是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提升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以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专业为基础,一流的学科和专业则需要一流的课程为支撑,而一流的课程又是涵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感情与价值观引导为一体的课程[7],其中,感情与价值观引导即是课程思政的体现。

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强身健体、改善精神面貌、调整心理状态、磨砺意志品质的独特属性,使得体育院校专业课程中蕴涵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媒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载体。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无论是基本技术的打磨还是竞赛成绩的展示,都需要经历日积月累的重复性训练,永不言败的精神不仅是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的条件,更是直面挑战、顽强拼搏和追求卓越的前提,这也正是体育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意义所在。因此,加大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使之内化成为精神追求以及外化成为自觉行动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1.2.2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体育事业的腾飞。“体育强,中国强;国运兴,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即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近年来,我国体育改革全面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体育产业日益壮大等一系列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性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域间、行业间、人群间体育发展不平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面对这一新形势与新要求,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用3个阶段的总目标和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等6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全面刻画了体育强国的建设轮廓[8]。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落实不仅需要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还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体育工作者为之凝神聚力、共谋发展。

体育院校作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培养支撑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跨越所需专业体育人才的重要机构,肩负着造就新时代体育工作专业队伍、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在此形势下,体育院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对体育事业服务后备人员的政治素养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中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编织到“中国梦”之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将是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养过硬体育工作者的需要,更是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需要。

1.2.3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完善体育育人价值的人文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这样的认识: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体育类学生因学习经历和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被赋予了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的独特的精神气质,表现为纯朴自然、充满激情、阳光健康。但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体育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一部分群体的体育性特色明显而综合性素质不足,重感性认识而轻理性思考,富有正义感和道德感而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入性,较为偏重专业技能的习得而容易忽视人文素养的养成[9]。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体育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质”的东西相对过剩,“文”的东西相对欠缺,而人文素养恰恰又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基。所以,加强与强化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对学生具有思想教化的功能,能够提高其理性思维水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并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哲学、历史、法律、伦理等文化形式为载体,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化和熏陶,培养其对美的品鉴与创造,对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与评价,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对多样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对法律的敬畏及对责任的担当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与落实将有利于完善体育育人价值的人文需要,促使“文质彬彬”“武而不暴”等精神气质在体育类学生中塑造和外化,使之成为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具备健全精神和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1.2.4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需要 从系统论角度看,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有机统一的综合体[10],以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特别指出:课程思政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11]。而在上述问题的回答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我国教育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体育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在课程目标上,能够建立立德、强身、健心、益智的多元目标,彰显体育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的成效。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能够体现“大思政观”和“大课程观”,把立德树人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再次,在课程管理上,能够全面落实党、政协同管理体育课程,构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另外,在课程评价上,能够回归体育的本质和初心,将学生的运动认知、健康行为、体能和技能、体育品德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体现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实践性。

2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审视

2.1 体育院校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和认识水平不足

全面推进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其衍生的教育功能不断地渗透和注入到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之中。而这个渗透和注入过程则需要广大体育院校教师为其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标准为遵循,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政基础,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以专业的素养和良好的师貌为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持续性动力与活力。并且能够将育人与自我道德情操和职业修养相结合,律己修为、关爱学生、严肃教学、敬重课堂,做到以德立己、以德立教、以德立行[12]。但是,较多情况下体育院校专业教师由于从儿童期便已成为一名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其经历多半是漫长的运动训练过程,即使在任职后长期从事的也往往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为主为重的体育教育教学和训练工作,导致对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论水平表现不足,缺乏对体育领域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中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提炼和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欠缺课程思政要素植入到体育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力与创造力,这将影响对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注能的过程,制约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2.2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元素资源挖掘和实践路径创新不足

推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并非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喊几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口号,或者是增设几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体育理论课程或体育运动项目那样简单,而是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基因转化”的方式真正地融入到体育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情境中去[13]。这就要求体育院校创新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优化和重构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生成,将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造成为适用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使得体育课程的育人真谛能够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得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反观现实,我国体育院校专业课程中并不缺失德育的组成,在其教育目标中含有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在具体的落实上也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却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的思政教育更新速度落后于时代发展,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价值需求的匹配度较低;其次,虽然制定了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在探索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上仍处于浅尝辄止阶段,且多为理论性研究,缺乏同向同行的实践验证以及对理论的完善;另外,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虽然引发了教育资源、教学手段、组织形式的深度变革,但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上,仍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为主,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的问题较为严重。

2.3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量化考核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不足

衡量与评价体育院校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立德树人视阈下,对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和检验,需要将其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语境中,强化立德树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导向作用,突出体育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等方面的价值。并注重以考核和评价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与实践中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思想意识,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敢于创新和挑战,勇做一名符合新时代需要且思想政治方向正确、身心发展健康、专业素养优良、德才兼备的先锋者。然而,目前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上仍存在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类似的问题,即仅是将学生出勤情况、达标测试情况及专业技能得分情况作为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缺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的过程性评价[14]。虽然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总目标中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标,但意识形态的量化评估难以操作,如何准确地设置情景客观捕捉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进而完成科学有效的数据评价存在较大难度。在缺少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考核标准的情况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将无法起到激发和引导体育类学生向着正确方向成长前行的作用。

3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的挖掘及难点的探究,探索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元素挖掘、科学组织实施、健全评价机制的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1 注重提升体育院校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体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展的引领者、践行者[15]。若要更好地推进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寻求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打造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专业精且自觉为人表率、善于学习进取、积极探索创新的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是其重要前提,从而保障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和见功见效。

依此可见,一方面体育院校教师自身要不断成长,注重个人知识、素养与能力水平的提升,并学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培养自我的思政素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从而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深入领会课程思政内涵,精准把握育人角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体育院校应首先以网络平台、继续教育等为契机,加强对专业教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思维方式的塑造,搭建出适合于专业教师学习交流的“双线”平台,促进其职业生涯的成长;其次,在优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教研氛围,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和全程育人水平,促进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与前瞻性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再次,以集中教育培训与后续跟踪培养相结合、个人能力发展与团队互助共赢相结合、政治素养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全程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专业课教师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坚定立场、完善素养,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加强对青年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对青年优秀教师党员的发展力度,促进专业课教师梯队和后备人员力量建设,助力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 深入挖掘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

不可否认,在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高度上,体育院校培养的是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劲后浪,在教育教学中所不断树立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信念,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在深度上,体育首在超越自我(内在超越、外在超越),并在超越的过程中迸发出不畏强敌、自信自强、永不言弃、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以其为育人手段,能够发挥无以替代的教育价值优势。在温度上,体育的互动性使得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甚至学生与家人和社会间的交流更近更频繁,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点滴成长,采用多元的手段助其发展,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做一位有爱有温度的体育传播者。

因此,体育院校应立足学校发展的方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体育专业课程的特点、方式、理念、价值等,深入挖掘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能够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体育精神、传统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发现思想政治内容及形式可应用于体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元素,并逐步建立起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要素库,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思政内容,更好地应用于课程思政实践,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专业课程中的政治引领与价值引导作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3 科学设计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

3.3.1 统筹课程思政目标 1)应立足我国体育院校的社会职能,结合专业的特点特色,完善现有的课程目标,补充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一致的教育要素,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体、育德、铸魂功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应将整体规划的课程目标细化到每节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分目标之中,并在既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时政热点和思政事件,灵活调整教育要素,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形成针对性强、时效性强、教育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目标。3)应根据重新规划和完善的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修订配套教学大纲,编审选用相关教材,编写创新教案课件等,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授课、研讨、实践的方方面面,用思政要义指引“树人”方向,将“立德”目标浸润课程始终。

3.3.2 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1)应对课堂教学的对话方式加以转换。随着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广泛应用,立体化的话语图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16],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此为线索,制定符合当代学生信息接收方式、话语表达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形式。2)应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加以丰富。以教师为主导,借助教学环境,运用多元手段,对传统教学环节革新与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体育专业课程的全过程中渗透与融入,在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又不影响原课堂计划,真正地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用。3)应对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加以利用。构建专业课程延展课堂,以丰富的课程教学形式,使学生以乐于接受、积极喜爱的态度撷取专业课程中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体育类学生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回馈社会。

3.4 建立健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能够对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行检测与评估,进而在实践中动态调整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在发展中深化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首先,体育院校应建立健全包括教育环节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在内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传统专业课程考核的基础上加入课程思政效果的量化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反馈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评价不断完善所构建的实践模式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其次,建立健全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联动机制,通过设立优秀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推选精品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等,树立典型和标杆,促进沟通和交流,加强分工与合作;还可在“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等方面,在关乎教师职称评定、选拔任用等切身利益方面给予相关的配套支持,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营造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速度。

4 结语

我国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专业体育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坚实力量。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所提出的全新教育形式,需要各学科领域为之付出探索努力,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但是,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全新事物,并未具有成熟的经验和模版供以借鉴和采纳,在实践实施中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和成熟的推行架构,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创新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建设思路,并在面临推进策略不清晰、建设资源不充分等一些主客观问题时先审而后度之,逐步探索和完善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