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2020-11-25 08:16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用互联网+数字

李 芗

(南通市图书馆,江苏 南通 226001)

1 “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推动了世界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改变,带动了社会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势必要以“互联网+”思维寻求读者服务的新思路,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智慧服务上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跨界融合和开放创新。 “图书馆+”是图书馆与“互联网+”场景中的用户需求相结合,形成“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能够更加高效地满足读者需求,具有独特的内涵。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更新升级,是一种突破自我界限,迈向更加多元、自由、便捷、民主、均等、包容的服务形态,从技术水平到思维理念、政策制度都响应了“+”的属性,是服务经济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做出的战略性调整,力图在逐渐被冲击、被边缘化的困境中找到出路。

2 “图书馆+”的发展动因

2.1 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模式得以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一切变革与创新的起点,是推动各行各业走向更先进、更高效的动力。 当一种行业无法通过传统的形式界定自身存在的意义时,其势必要顺应信息时代的趋势,打破原本的思维定式和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开放与融合。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行业中的重要机构,必须直面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挑战,即网络资源对纸质文献资源的冲击、泛在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读者获取知识习惯的改变和图书报刊阅读率的下降等。 “图书馆+”模式的出现是公共图书馆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与问题的回应,是对如何自处于“互联网+”时代的说明,是对自身前景的展望与规划。

2.2 “互联网+”的政策助力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 年11 月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理念。 2014 年11 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在2015 年3 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希望“互联网+”能够成为国家战略。在2015 年3 月5 日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订“互联网+”行动的计划。 2015 年7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美国、日本等国家均围绕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计算机等领域出台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创新战略,加强相关工作部署,加大对各行业基于“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的政府投入力度。 “互联网+”政策的持续出台与积极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变革,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等新的生产方式下对自身抉择与发展的思考,催生了“图书馆+”服务模式。

2.3 图书馆生命力的觉醒

阮冈纳赞在其撰写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揭示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性,即图书馆是一个有机体、综合体,它对世界的改变有自己的理解与应对,藏书、馆员、读者三个因素围绕图书馆的生长互相对话、互相发生作用,为图书馆的生命注入活力。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其《走向第三代图书馆》一文中阐释了图书馆由第一代走向第三代的发展历程,区别于以藏书为中心的第一代图书馆、以开放为特征的第二代图书馆,第三代图书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 图书馆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其生命力的觉醒,图书馆既是承载智慧与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本身,它传达了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积淀与生命的不息。图书馆对于社会的意义是永恒的,更是发展的。 正如吴建中馆长所言,建筑师留下的是一幅象征永恒的画,而图书馆人要做的是让这幅画饱含生命和意义。 “图书馆+”即是图书馆人集众智为这“永恒的画”注入的新生命,让图书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更好地发展壮大。

3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索与运用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是“图书馆+”的主要特征,连接的方式、效果、质量、机制决定着“图书馆+”模式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性。 “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模式,不同的图书馆对“图书馆+”做出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构建,使这种服务模式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表现形式。 但无论“图书馆+”被如何表现,它的内核依旧是“人”。 对人的敬畏、对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尊重和对情感与体验的观照,构成了“图书馆+”的内在灵魂。

3.1 “图书馆+多元空间”

阅读空间的多元化使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渐遍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使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公共图书馆与书店联合筹办的“你阅我买”活动已经成为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常态,并由此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与咖啡馆、购物中心、银行、社区等众多具备阅读要素或能够为人们阅读提供舒适、便利环境的实体空间互联互通,同时催生出书屋、书吧、书斋、书香驿站等多种形式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多元空间”的模式构建了城市公共文化阅读圈,提升了社会大众的阅读体验,能够在各种场合让人们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在公共文化阅读圈内,公共图书馆向公众传播了优秀的阅读理念。

3.2 “图书馆+信用”

随着社会征信体系的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开始探索基于信用体系的管理方式。 早在2014 年,上海市237 家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借阅信息就被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2017 年4 月,杭州图书馆率先推出“信用借还图书”服务模式,与支付宝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合作,读者的芝麻信用分数达到550 分即可享受信用借还服务。 此后,杭州图书馆发布了《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杭州宣言》,与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23 家公共图书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图书馆+信用”模式开始在我国各地推广。 “图书馆+信用”模式无疑是互联网思维下信用体系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当信用成为读者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纽带,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办证、借阅模式将逐渐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服务效能。 信用借还服务的轻松便捷打破了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吸引了更多读者关注并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向均等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图书馆+信用”模式能够有效约束读者的不良行为,使公共图书馆与读者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推动诚信社会的建设进程。

3.3 “图书馆+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时代悄然而至,图书资源和服务的数字化催生了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模式。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体验相互影响、推动,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逐渐提升。 数字阅读平台的建立不仅是对纸质阅读方式的补充,更是公共图书馆馆际合作、资源共享优越性的体现。 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联合江苏省内各公共图书馆,以集中采购数字资源共建数字资源库,通过不同形式的网络平台分享数字资源。 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商还会提供线下活动服务,数字阅读推广专员会到各个公共图书馆内组织读者开展数字阅读活动,将数字资源与阅读活动相结合,增强读者的数字阅读体验,进而实现推广数字阅读的目的。 公共图书馆通过网站、App、微信、微博、数字资源库等渠道使数字阅读更贴近读者生活,VR、AI 等新技术的运用也将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3.4 “图书馆+跨界服务”

公共图书馆相对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如何以图书馆为核心,改变固有的服务模式,拓展馆内服务,成为馆员研究的课题,而跨界服务便是解决方案之一。 温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联手《温州教育》编辑部和《温州日报》编辑部成立了“新雨少年电影学院”,与各类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与闵行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魔法童书会联合开展了“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大征集”品牌活动,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展示优秀的读者朗读作品,并利用上海书展、国际童书展等平台开展朗读展演活动。 南通市图书馆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南通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南通大学等部门或机构联合举办了英语沙龙、名家讲座等活动,促进了公共服务资源的流动,提升了服务品质。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公共图书馆与各行业的合作有效强化了自身的服务功能,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创造了新的服务价值。

4 结语

从“互联网+”到“图书馆+”,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更是公共图书馆为了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做出的不懈探索。 公共图书馆不断对“图书馆+”模式的挖掘与再创造,向人们展现了其对集体智慧、人文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注。

猜你喜欢
信用互联网+数字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中国,快步进入信用社会
答数字
信用消费有多爽?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