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服务SWOT 分析

2020-11-25 08:16谭含玉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者人文数字

谭含玉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数字人文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分析数字人文服务的态势,综合评估数字人文服务的现状,创新数字人文服务模式,制定发展策略,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数字人文的起源与定义

1.1 数字人文的起源

“数字人文”一词来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人文计算。 1949 年,先驱者Roberto Busa 带领团队在IBM 的协作下,利用计算机技术成功将哲学家Achana 的作品编入索引,并命名为“托马斯作品索引”,该项目首次将文本与计算结合起来,开创了人文计算的先河。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人文研究、教学和传播领域的深入应用,为人文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工具,推动了人文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创新,数字人文的概念逐渐取代人文计算,成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代名词。 2001 年,约翰娜·德鲁克在ACH/ALLC 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标题即为《现状核实:数字人文项目与前景》,首次在学术领域使用了数字人文一词。 2004 年,《数字人文指南》一书正式使用数字人文这一概念,使数字人文的概念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替代了人文计算概念。 2005 年,我国学者廖祥忠发表的《“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一文使用了数字人文概念。 王晓光在“2009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论坛”上作了题为《“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的主旨报告,标志着我国图情学术界正式引入“数字人文”这一概念。

1.2 数字人文的定义

关于数字人文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数字人文是指计算工具及其方法在文学、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中的应用。 王晓光认为,数字人文是一个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的人文研究与教学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徐立恒等认为,数字人文可以被定义为一套提出、界定并回答各类学术问题的智能方法;刘兹恒等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将数字人文看作是知识生产现代化转型的新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是在人文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仍在不断演变的新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对数字人文定义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基本相同,数字人文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2 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SWOT 分析

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目标是推动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在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利用SWOT 分析法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进行分析,将有利于全面评估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而为高校图书馆制定数字人文服务策略提供支撑。

2.1 优势分析

2.1.1 数字资源优势。 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原生数字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需要以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把大量经费投入数字资源建设,馆藏资源结构也逐渐由以纸质资源为主向以数字资源为主转变。 高校图书馆不仅购买了许多大型中文数据库、一定数量的外文数据库,还利用特色馆藏资源自建开发了一些专题数据库,为人文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数字资源支持。

2.1.2 空间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和信息服务的场所,适合开展数字人文知识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 二是对于科研经费有限的人文学者来说,高校图书馆拥有较完善的软硬件设备、高效的网络环境、稳定的系统平台等基础设施,能为其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2.1.3 服务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师生及科研人员,馆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懂得如何与人文学者进行有效沟通。 二是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收集、组织及保存等资源管理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三是高校图书馆积极应用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多渠道服务模式、运用微博和邮箱等各种信息交流媒介,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2.2 劣势分析

2.2.1 认识不统一、经验不足。 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对数字人文服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且经验不足。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思想观念方面仍未将数字人文服务作为基础性工作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数字人文服务的类型及内容具有跨专业性特征,高校图书馆缺乏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实践经验。

2.2.2 资源、人才匮乏。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但针对数字人文服务的数字资源分布较零散,且这些资源未被有效整合。 二是高校图书馆虽然重视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和保存,但却未能有效开发和推广这些资源,致使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是馆员的认知较为固化,他们对数字人文等新兴领域的关注较少,对学习数字人文知识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高校图书馆缺乏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专业人才。

2.2.3 科研数据共享程度较低。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但科研数据的共享程度较低,缺少分享机制及统一标准。 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数据共享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高质量的机构知识库较少,科研数据的规范度较低。

2.3 机会分析

2.3.1 拓展服务领域。 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应当在不断发展中实现价值”。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收集、保存各类资源,利用技术手段对知识进行重组,满足人文科研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要从文献服务拓展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2.3.2 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 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数字人文服务活动,我国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积极开展数字人文服务。 以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为例,20 世纪60 年代,该馆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数字人文服务,并设立了数字学术中心,打造了由信息技术馆员与数字学术馆员组成的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数据可视化处理、数据制作、信息咨询等服务。

2.3.3 数字人文研究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与数字人文相关的活动,如:武汉大学图书馆设立了数字人文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了关于华夏家谱的GIS 平台,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了首届“数字人文论坛”等。 此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关数字人文的论文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6 年的发文量超过了以往年份的总和,说明数字人文研究受到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密切关注。

2.4 挑战分析

2.4.1 学者的认知程度有限。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字人文的认知有限。 一些人文学者对信息技术、数字人文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人文研究的精髓是文字表达与思维体验,数字人文的发展会使人文研究成为数据库的一种附庸。 二是对高校图书馆提供数字人文服务的认知有限。 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还处于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初期阶段,对数字人文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致使人文学者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人文服务缺乏了解。

2.4.2 缺乏资金支持。 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不仅需要增购各种数字人文工具,还需要专门的场地及引入专业人员,因此,充裕的资金是其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必要条件。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经费来源较单一,社会资源投入较少,但随着读者需求的增多及数据库价格的上涨,很多高校图书馆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3 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策略

3.1 以人文学者为主体,提供嵌入式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空间、服务等优势,以人文学者为主体,将知识服务嵌入人文学者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如:在研究开始阶段,提供项目的设想、运行等建议;在研究进行阶段,提供研究者所需的各类数字人文工具、数字资源等;在研究完成阶段,保存、宣传、推广数字人文成果。 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建设专门的数字资源库,为人文学者提供嵌入式服务,满足他们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3.2 整合资源,提供资源保障

针对资源分布的零散性,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整合有关数字人文的各类资源,建立人文数字资源系统。 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开展的各类数字人文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并按照类别推荐给人文学者。 基于数字人文研究对于科研数据具有较强依赖性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应以“共享资源,互利互惠”为服务理念,建立科研数据共享联盟,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资源保障。

3.3 统一认识,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应明确数字人文服务的概念及主要任务,逐步统一馆员及学者对数字人文服务的认识,并将数字人文服务作为一项基本服务持续开展。 高校图书馆还应组建数字人文服务专业人才队伍,设置数字人文服务岗位,在已有人力资源框架下增设数字人文馆员、数字人文技术专员,积极开展数字人文参考咨询、数据库开发、软件管理开发等工作。

3.4 借鉴经验,开展跨界合作

高校图书馆可借鉴发达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建立数字人文中心,为人文学者提供资源平台和交流平台。 高校图书馆还可借鉴国外的服务模式,将技术与科研结合起来,打造一支由信息技术馆员与数字学术馆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参与人文学者的研究项目,开展跨界合作,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

3.5 开展数字人文教育与宣传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方式,邀请相关专家讲授数字人文知识,传授分析、解读数据的技能,引导人文学者掌握获取和使用数字资源的方法,提升他们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普及数字人文知识,让更多人文学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广阔前景,熟悉数字人文服务的内容及模式。

3.6 建立健全数字人文服务制度,寻求资金支持

为了推动数字人文服务的有效开展,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健全数字人文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服务模式。 此外,高校图书馆应为数字人文服务预留一定数量的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设立基金的方式鼓励社会捐赠,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

4 结语

数字人文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服务优势,努力克服经验不足、资源及人才匮乏等劣势,直面挑战,积极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满足人文学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学者人文数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答数字
学者介绍
数字看G20
人文社科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