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扶贫理论与实践:回顾与展望

2020-11-25 08:16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图书馆信息

江 淼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205)

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我国扶贫进程的逐步推进,特别是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关于扶贫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这些研究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思想认识,厘清了扶贫的理论问题,促进了扶贫实践模式的创新,推动了文化扶贫的进程。 回顾高校图书馆扶贫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既可总结和提炼高校图书馆的扶贫理论,又可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指明方向。

1 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依据

1.1 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为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提供了理论支撑

知识和信息是一种普惠性资源,具有共享性,让高校图书馆的闲置资源服务社会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应用于贫困地区则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图书馆应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在做好校内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服务社会[1]。

1.2 国家政策和文件为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提供了依据

1993 年12 月,文化部成立文化扶贫委员会,标志着文化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及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2015 年12 月9 日,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脱贫攻坚大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 2015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及第三十七条都提到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关于开展2016 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和馆藏资源优势,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通过阅读活动对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上述政策和文件都为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1.3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参与扶贫提供了能力支撑

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才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及信息技术优势,为参与扶贫提供了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利用这些优势针对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贫困地区群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还可以促进贫困地区新技术的引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通过“扶智治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2-3]。

2 高校图书馆扶贫的对象与内容

依据各地实践,高校图书馆的扶贫对象可以被概括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和贫困大学生。 贫困地区是一个地域性概念,既可以是一个县,也可以是一个村。 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对口支援贫困县图书馆、建设基层图书室和文化站的方式,发挥文化设施的辐射作用,带动该片区整体文化脱贫。 高校图书馆以精准扶贫为目标,针对贫困农户主要是通过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脱贫;针对贫困大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文关怀和物质帮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4-5]。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扶贫形式主要包括“科技扶贫”“知识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文化扶贫”等[6-9]。 这五种形式可以被概括为两种指向性,即资源指向性和功能指向性。 其中,“知识扶贫”和“信息扶贫”是根据资源指向性做出的定义,这两种扶贫形式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的信息和知识差距以及信息和知识需求程度制定帮扶措施。徐斐、崔宝玉认为贫困地区存在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弱、信息需求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解决贫困地区的知识贫困问题[10]。 “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具有明显的功能指向性,分别指向高校及高校图书馆承担的科学研究、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 张慧蕊将文化扶贫定义为在精神文化层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扶贫帮助,从而达到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的目的[11]。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就是利用信息和知识等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帮扶,最终使贫困对象达到脱贫的目的。 无论是从知识体系看还是从资源优势看,信息都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扶贫”这一说法更能体现高校图书馆扶贫的本质。

3 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功能定位

在信息和文化扶贫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文化部门,高校图书馆仅起辅助作用。 有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扶贫角色定位应是文化服务项目的采购者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者,这意味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既可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采购的承担者,又可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但是,这种角色定位不能完全概括高校图书馆在扶贫中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除承接政府的文化扶贫项目和实施文化扶贫活动外,还与贫困县图书馆合作共建,或对后者进行对口支援[12]。 因此,当前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三种,即文化项目的购买者、信息服务的供给者和政府部门的合作者。

4 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模式与路径

4.1 模式

模式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高校图书馆的扶贫模式可分为文化服务设施扶贫和文化服务项目扶贫两种,前者通过提供文化和信息设备、平台和场所等方式参与扶贫,具有普惠性特点;后者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参与扶贫,具有针对性特点。 当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扶贫模式可被概括为三种,即提升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软实力的智力支持模式、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拓展服务模式、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合作共赢模式[13]。 其中,智力支持模式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等软实力进行帮扶,提升其服务能力;拓展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主动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合作共赢模式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建立多方互惠互利、谋划长远的协作关系。

4.2 路径

高校图书馆通常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技术援助、资源输入、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式达到脱贫目的,扶贫路径包括单一路径和混合路径。 单一路径指提供单一的资源、技术或服务参与扶贫,混合路径指运用多种方式参与扶贫。 如: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在线咨询服务、资源购置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及管理培训服务等四种方式对贫困地进行帮扶[14]。

5 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困境与建议

邱翠云认为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存在三个偏差,即思想偏差、对象和内容偏差、方式和路径偏差,并提出了应建立激励机制、统一协调扶贫工作、加强精准扶贫和拓宽帮扶渠道等建议[15]。 冯永财认为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扶贫意识淡薄、资源边际效用不高、文化扶贫方式单一、缺乏准确定位等,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帮扶主张,即高校图书馆应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持、管理提升、人员培训、服务创新等方面为贫困县图书馆提供支持[16]。

依据行为科学理论,动机、能力和效果应该作为衡量组织问题的三个基本维度。 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动机问题。 动机(动力)是驱动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充分条件,决定了扶贫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动机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分,物质动力来源于经济激励或惩戒,精神动力来源于荣誉或道德约束。 当前,政府既未强制规定高校图书馆必须参与扶贫,也未提供任何专项资金,缺乏物质激励,同时由于扶贫效果显现度较低,因而精神动力也不足。 二是能力问题。 能力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扶贫效果的必要条件,能力取决于资源的充足性和使用效率。 高校图书馆的扶贫能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配置效率方面。 三是成效问题。 高校图书馆扶贫成效高低的关键是动力问题,其次是能力问题,而动力和能力都需通过效果评估来促进,但目前尚未有相关文献研究高校图书馆取得的扶贫效果。

6 高校图书馆扶贫研究展望

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教育部深入推进扶智育人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 高校图书馆在智力和文化扶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贫困地区启动了信息帮扶、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对口支援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未来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是深入研究扶贫工作中高校图书馆与高校的关系,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关系和职能关系。 组织内部结构关系是指高校行政和图书馆之间的关系,高校行政是图书馆的上级,直接影响图书馆参与扶贫的动力和能力;职能关系是指高校扶贫与图书馆扶贫之间的关系,应重点研究二者职能的重叠和交叉问题。二是公共部门扶贫与高校图书馆扶贫的联动。 文化部门和公共图书馆等公共组织是文化扶贫的主要责任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组织在职责上应如何分工,如何实现彼此间的有效互动和衔接都值得深入探讨。 三是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改进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奖惩的基本标准。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对扶贫绩效评估中的相关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和步骤等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图书馆信息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