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性阅读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020-11-25 16:46杜婉玲
读与写 2020年15期
关键词:禾苗批判性孟子

杜婉玲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中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两个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经典研习和专题研讨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永恒的超历史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在某一时段的正确反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对传统文化,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全盘接受。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在批判性阅读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对文言文词句释义进行批判性阅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的就是词句翻译这一关。文言文的翻译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些文言文看上去简单但实则并非如此。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论语》中的名句,课本的解释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但每次讲到这,我都会和学生讲曾仕强教授在《易经的奥秘》中讲到的另一种理解。曾仕强教授认为孔子这话讲的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话要注意场合,要考虑时间、地点和对象。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不顾对方的学识阅历、兴趣爱好等跟人谈论他不了解或不喜欢的话题,这不是很糊涂吗?所以这个“知”应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对人的了解,二是有应对的策略。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的话,立足于社会就不难了。我觉得曾仕强教授的解释更合理。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也是大家熟悉的,课本解释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功课,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对此,赵世民教授提出了新的解。赵世民教授通过探究中国汉字起源发现“习”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小鹰在飞翔,明确“习”的意思不是复习功课而是指实践、做事,整句意思就是:通过学习,懂得某个道理,然后经常这样做,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这样他讲的就不是复习功课的事,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

曾仕强教授和赵世民教授的解读意义是重大的,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孔子的智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这样的解读难度是很大的,我们不奢望学生能够到达这个高度,但是把这些讲给学生听,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课本上的就是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理解质疑,深入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批判性阅读

有很多观点,我们说它对,是在此情此景下才对。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没有放诸任何时代而皆准的道理。文言文中的一些观点到了现代也许需要做一些修正才更符合我们的现实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对其中的观点作批判性阅读。

《先秦诸子选读》选文中儒道对立,各有主张且各有依据,和学生讲清楚这个问题有难度。我认为这也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任何观点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例如,讲庄子的《尊生》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庄子由大树无用而活了几千年从而推出人无用得以养生的道理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不合适的,毕竟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凭自己的本事立足于社会。那样就可以让学生接着思考:既然大家都觉得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就要积极进取,那么你怎么理解在《论语》选读中孔子之徒经常被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嘲笑?若学生想不出来,可提示学生注意孔子及其弟子的活动背景及其效果,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孔子师徒被嘲笑是因为在乱世之中他们周游列国却徒劳无功且常如丧家之犬甚至有生命之忧。至此,学生经过层层深入的思考,终会明白:在乱世中要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能无为,但也有人在乱世中为理想献身;而在和平年代人才各尽其用,充分展现自己才能可以生活得更好。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中国文人身上的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大夫情怀了。

又如在《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的太平盛世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孔子的赞扬,但我觉得这画面还缺了点东西。我让学生画一幅美好的家庭生活图景,提示他们比较自己的图画与曾皙所描述的图画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他们画的家庭生活图画上多有母亲而曾皙所描述的没有!然后让学生思考差异的根源,学生大多能说出这与当时女性地位低下有关。趁此机会,我让学生回顾《大道之行也》中对大同社会的描写,让他们探讨值得批判的点。学生非常活跃,很快就找到很多批判点。比如认为“男有分,女有归”并非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职业也很重要;又如他们认为文中对大同社的理解会偏重于社会安定、人们温饱而不涉及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甚至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比分析。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人的意识受限于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指导性思想也应作出调整。

3.对文言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批判性阅读

很多文言文在写作方法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荀子《劝学》严谨的议论结构、孟子散文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庄子散文奇特的想象,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以为他们的写作方法是完美无瑕的,搬来照用。事实上,对文言文的写作手法进行批判性阅读更有利于我们的写作。

孟子以雄辩著称,但其也有不合理之处。我们举《孟子见梁惠王》为例分析。梁襄王问孟子“什么人能统一天下”,孟子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然后以禾苗为喻,说七八月干旱时禾苗枯槁,天一下雨,禾苗就长得好,同理,现在的统治者都爱杀人,如果有一个统治者不爱杀人,那么老百姓就会依附他。孟子这一番话,乍一听,好像对,但仔细分析,欠妥。因为孟子运用的是类比推理法,而类比推理法具有或然性,如果要结论成立,那么用来类比的事物应该具有明显的共同属性。而文中的禾苗和老百姓明显没有很多的共同属性,自然和人不能完全类比,统治百姓也绝非给禾苗浇水那么简单,孟子把自然规律直接迁移到社会问题上来是不合理的。

又如《六国论》中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论断不但忽略了一果多因的基本规律,而且得出的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六国破灭的原因一一列出,再分析各原因的重要性,找到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现实意义和家国情怀。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知识的学习与获得,而是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获得自豪感,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文言文学习,如果只是为了认识前人的结论,学习的意义被削弱了,而批判性思维的介入,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大大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所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禾苗批判性孟子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磨刀不误砍柴工
禾苗上的露珠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有趣的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