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临床观察

2020-11-25 04:03洪柳李春阳叶健夫吴芬兰朱意平吴廷娟陈超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21期
关键词:嗅觉双相障碍

洪柳 李春阳 叶健夫 吴芬兰 朱意平 吴廷娟 陈超,( 通讯作者)

(1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 湛江 524023)

(2 佛山市顺德区伍仲珮纪念医院精神科 广东 佛山 528333)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形演变,间隙期长短不一,多次发作之后,复发频率增加,病情越发复杂;其识别率、诊断率及治疗率低下[1];其疾病负担日益增加,一项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文章显示2013 年全球双相障碍病例为3270 万例,较1990 年增加49.1%,是全球20 大致残原因之一,也是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负担的前5 大原因之一[2]。近年来,精神科学者在努力寻找易于操作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以辅助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疗效评估,其中嗅觉功能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多种精神疾病与嗅觉密切相关,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均可能伴有嗅觉缺陷[3-4],近些年,也有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可能同样存在嗅觉功能的缺陷[5]。本文旨在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是否存在嗅觉功能异常及嗅觉功能是否有可能成为双相障碍的生理学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8 月期间收治双相障碍患者117 例作为病例组,另外以当地健康居民47 名作为对照组。期间所有病例组患者均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病例组入组标准:(1)目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 S M-5)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2)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入组标准:(1)医院所在地区的健康居民,既往无精神病史;(2)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1)患有任何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躯体疾病者,如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等鼻腔或鼻窦疾病及手术者,近2 周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2)患有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神经精神疾病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脑卒中等;(3)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者,即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0 分,初中及以上者MMSE 评分<24 分;(4)过去1 年有酒精、毒品滥用或依赖史者;(5)不能配合完成嗅觉功能检查者。

1.2 方法

用嗅棒测试(Sniffin' Sticks test, SST)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嗅觉功能嗅觉灵敏度(OS)以及嗅觉识别(OI)。嗅觉评价工具是由德国的Kobal 和Hummel 开发的一种嗅觉量化评价工具,它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受试对象嗅觉功能水平,能够客观反应嗅觉损害特点。在欧洲应用广泛,也有学者证明其在中国临床当中应用的可行性[6]。其中嗅觉灵敏度是通过检测嗅觉阈值的方式来评估的,结果当中OS分值越高,表示嗅觉灵敏度越好,OI 分值越高,表示嗅觉识别能力越好[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L,QU)]的形式表示;两均数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病例组共117 例,年龄区间为15 ~59 岁,平均年龄(34.14±10.01)岁,其中男性60 例,女性57 例;对照组共47 例,年龄区间为16 ~55 岁,平均年龄(33.53±10.62)岁,其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22 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组当中有16 例(13.68%)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所有病例当前均使用药物治疗,其中有115例(98.29%)使用心境稳定剂(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有109 例(93.19%)使用抗精神病药(第一代及第二代),有13 例(11.11%)使用抗抑郁药,72 例(61.45%)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2.2 两组嗅觉功能比较

用Mann-Whitney U 检验对病例组及对照组的OS 和OI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嗅觉功能比较[分,M(QL,QU)]

3.讨论

目前双相障碍的临床规范化防治路径的实施远未到位,疾病负担较重,仍亟需对双相障碍的临床与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嗅觉系统相关的脑区与参与双相障碍病理机制的脑区高度重叠,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存在嗅觉功能的异常。因此本研究对比了双相障碍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嗅觉功能,结果显示病例组嗅觉灵敏度和嗅觉识别的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表明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存在嗅觉功能受损。早些年Lahera 等[8]做了一个小样本的研究,评估了39 例处于稳定期的双相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结果显示双相障碍患者在嗅觉识别表现出明显的缺陷,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都是横断面研究,缺乏生理病理学、影像解剖学等深层面的研究,往后还需要更多相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双相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缺陷。

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明确的生理学诊断指标,但一项影像学研究[9]表明双相障碍患者的嗅沟较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变浅,且与病程、发作次数和用药状态无关,这提示嗅觉损害有可能是双相障碍患者潜在的病理生理学的标志,会导致双相障碍易感性增加。Kazour 等[10]还表明嗅觉功能的改变也许可以反映双相障碍患者症状以及社会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此外2017 年德国学者的一项研究[11]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5 个月嗅觉训练,结果发现这些患者在嗅觉明显改善的同时抑郁症状也减轻了。研究表明双相抑郁的神经生理功能障碍在许多方面与抑郁症相似[12],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改善嗅觉功能或许可以成为双相障碍的辅助疗法。

综上所述,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存在嗅觉功能缺陷,嗅觉评估可能是一个有潜在临床价值的检测方法,可能有助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预后评估,甚至通过早期保护嗅觉来降低疾病的易感性,或者通过改善嗅觉功能来改善症状以及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嗅觉双相障碍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超强嗅觉
跨越障碍
S32760超级双相不锈钢棒材的生产实践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DP600冷轧双相钢的激光焊接性
LDX2404双相不锈钢FCAW焊接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