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浅析

2020-11-25 16:46姜永奇
读与写 2020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体育锻炼实效性

姜永奇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 甘肃 酒泉 735000)

新课改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保证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品质。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初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健强学生的体魄,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1.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仍然有部分学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课堂中心,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首先,部分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无法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其次,有许多教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自由活动,只重视学生是否安全,没有传授给学生体育技巧。虽然这种方式受到了大部分初中生的喜欢,但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利于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也无法使学生形成中终身体育的意识。最后,有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受到中考的影响,初中生学业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而且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不完善,加上学生体育素质较差,限制了学生的体育互动,最终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策略

2.1 加强师生沟通,突出主体地位。新课改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也指出了要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比较敏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中心,习惯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导致师生间的距离拉大,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趣味性。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掌握不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无法发挥自己的下肢力量。教师可以将动作分解,详细的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到起跳时的发力点,还可以在学生起跳成功后表扬学生。这样不仅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了解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困难,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

2.2 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兴趣。每位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不同,体育能力也参差不齐,教师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都是让学生先跑圈再教学,初中生的意志薄弱,叛逆心理也较重,枯燥的教学形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主动体育的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收集体育信息,分析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例如在《篮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几分钟时间为学生展示体育明星,让学生观看经典的篮球比赛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篮球规则和著名的战术策略等。其次,教师还可以将体育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体育比赛,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以此来磨练学生的意识,锻炼学生的体魄,激发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提高重视程度,完善体育设施。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要专业的体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但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认知上,认为体育教学会耽误学生学习,对体育教学敷衍了事,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初中体育教学奠定下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另外,学校要完善体育设施,有些学校的体育设施破烂、不完善,无法顺利完善教学任务,还会消减学生的体育热情。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引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自主探索,形成热烈的体育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关注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到学生的体育需求,创新体育教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同时还要转变教学理念,增设体育器材,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从而满足新课改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体育锻炼实效性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比亚迪集团扶贫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