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护理小组在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20-11-25 04:03刘畅高俊英尹玉珊张伟劲杜志伟
医药前沿 2020年21期
关键词:治疗师家属依从性

刘畅 高俊英 尹玉珊 张伟劲 杜志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 广州 510260)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病因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吞咽言语障碍,严重者可致意识障碍甚至死亡[1]。脑卒中发病率和复发率很高,近年来更有年轻化趋势,其致残率和病死率也较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2]。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本研究拟通过早期建立快速康复护理小组的方式,观察其对患者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接收的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符合入选本次研究的条件为: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均经过MR/CT 检查证实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首次发病;(2)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晰;(3)患者均为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或伴严重心、脑、肾等功能不全者;(2)无法配合完成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者。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试验组中男33 例,女27 例,平均年龄为(62.6±3.8)岁;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为(62.7±3.5)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日常护理查房宣教,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用药指导,对患者进行日常饮食护理。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管道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预防压疮、肢体远端水肿、皮疹、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试验组采用为每位患者建立快速康复护理小组的方式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组成包括:主管护士、主管医生、主管康复治疗师以及护长。为了强化沟通,组员间组建微信群,及时询问和反映患者的病情、护理情况及康复训练情况,使组员对患者的情况有全方位的了解,利于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临床康复护理工作。(2)小组成员日常职责:①主管护士:完成常规护理,评估及报告患者日常护理治疗情况,包括向主管医生反映患者日常用药和是否配合检查情况;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病人护理宣教;组织配合康复治疗师到病房进行康复宣教及治疗;②主管医生:根据主管护士反映的患者护理治疗情况及时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开出康复治疗医嘱,实现快速康复介入;组织进行临床康复护理查房,制定临床康复护理方案;③主管康复治疗师:配合主管护士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及康复训练宣教,及时评估及报告患者康复治疗情况;④护长:统筹安排患者各项临床康复护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1.3 观察指标

(1)依从性:两组均由主管护士评估患者在诊治过程的配合程度,内容包括按时服药、完成各项检查、参与宣教活动、配合康复治疗、主动自我锻炼5 项,能全部完成为完全依从、完成其中3 项及以上为部分依从,完成不及3 项为不依从;(2)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分并比较,其中评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3)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及家属在康复护理结束后对治疗和护理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 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有35 例患者能完全配合临床康复护理;而对照组患者仅有24 例能完全配合临床康复护理,试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对照组患者治疗不依从人数明显高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表明通过建立快速康复护理小组的方式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s,分)

与治疗前比较,aP <O.05;与对照组比较,bP <O.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AS 评分 SDS 评分试验组 60 护理前 48.92±3.47 45.48±2.88 护理后 37.07±2.80ab 33.52±2.48ab对照组 60 护理前 49.13±3.13 45.08±2.78护理后 42.35±2.57a 37.47±2.75a

2.3 护理后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及家属总满意率为95%,而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总满意率为76.67%,试验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脑卒中后因神经功能的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患者也因为经济压力及并发症等原因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的最佳康复时间为发病后6 个月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尽早进行临床康复护理干预,能最大限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5]。成立快速康复护理小组,能确保患者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得到最早、最全面的康复治疗干预,可有效整合神经内科医生、护士以及康复治疗师的医疗资源,以患者为中心,确保医患沟通无障碍,康复护理治疗措施有序开展。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6]。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可显著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基础[7],本研究中快速康复护理小组组员间通过建立微信群加强医生、护士、治疗师之间的沟通以及组织临床康复护理查房等手段,可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治疗计划,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也方便倾听患者的情况与需求,从而使医护人员能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感受医护人员对其的关爱,减轻患者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与提升,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强化康复训练与临床护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偏瘫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本研究中康复治疗师与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的合作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的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强化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护理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9]。研究显示,通过多种宣教方式让患者对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有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促进康复[10-11]。家属的参与也能提高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康复的依从性[12]。本研究中小组成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康复护理宣教活动,加强患者以及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提高其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意识,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早期建立快速康复护理小组,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意义(P<O.05),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治疗师家属依从性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