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程管理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

2020-11-25 04:03吕登智胡宗萍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家庭医生慢性病

吕登智 胡宗萍(通讯作者)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重庆 400053)

随着我国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多,尤以中老年人作为高发人群,对于该类人群,应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计划,从而促进其疾病症状的改善,早期恢复身体健康[1],因此,本次研究对基于全程管理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黄桷坪辖区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建档慢性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意识清楚、具有阅读能力、无沟通障碍;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神经病变并发症;②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观察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范围41 岁~79 岁,平均年龄(61.21±1.23)岁。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范围41 岁~81 岁,平均年龄(62.11±1.21)岁。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

(1)家庭医生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主要对患者疾病情况及各项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与自身监测指标、生活行为习惯、身体情况结合,评估其各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2-3]。

(2)家庭医生根据病情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定期开展面对面随访并进行健康干预指导,告知患者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不定期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及自我管理培训,不断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如戒烟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3)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根据本地区慢性病流行趋势及特点,针对性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首先对慢性病患者健康状态进行了解,找出常见慢性疾病的分布情况、发病特点、影响因素等,针对性对患者开展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再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喜好等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同时制定科学的疾病防御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基础上实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

将慢性病互联网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对慢性病患者健康数据全面采集,对每位患者病情进行精确评估,再通过建立慢病健康管理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功能,如支持与智能血压计、血糖仪、心电仪等健康监测设备互联互通,提供专业健康数据分析报告及健康解决方案等,家庭医生和子女也能通过手机终端APP 和中心健康管理系统,及时掌握慢病患者健康状态,包括血压、血糖值、用药情况、饮食及运动等,以便能及时给予健康干预指导,同时家庭医生也可通过健康管理平台有针对性向慢病患者推送慢病健康科普知识或健康短信提醒,开展预约挂号、预约诊疗和随访等服务。慢病患者也可通过手机APP 端及时了解慢病相关知识等,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效能。

1.3 观察指标

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包括管理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6.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98.00%(其中十分依从患者31 例、部分依从患者18 例、不依从患者1 例)高于对照组依从性74.00%(其中十分依从患者20 例、部分依从患者17 例、不依从患者13 例),两组患者的依从性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后的依从性比较[n(%)]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进而导致我国慢性病人群不断增加,临床常见慢性病类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上述疾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目前对慢性病管理一般以常规管理模式为主。

如今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4],而在新形势下,研究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通过在慢性病患者中实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效果,与常规管理相比,具有多种优势,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实施一体化慢性病管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5-6]。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管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运用。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家庭医生慢性病
家庭医生
声 明
声 明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声 明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