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鳗鳅的养殖技术

2020-11-25 07:23郭连伟
河北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亲鱼鱼苗泥鳅

□文/郭连伟

台湾鳗鳅原产自台湾岛,具有个体大,长势快,适应强等特点。它既传承了普通泥鳅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和普通的泥鳅比起来,台湾鳗鳅个体大、肉多刺少,肉质鲜美,味道独特,含有蛋白酶,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脱氧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乳酸脱氢酶,黄嘌呤等40多种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酶质及生命元素—硒,因此台湾鳗鳅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台湾鳗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

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养好台湾鳗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和普通的泥鳅养殖一样,养殖台湾鳗鳅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还要考虑周全,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养殖场总体布局。台湾鳗鳅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为长方形。池塘的方向应和当地季风方向一致,这样风吹水起便于充氧,有利于鳗鳅的生长。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形成并联结构。在池塘中间以及每一个池塘和渠道中间,要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因为在鳗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非常重要,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地形自行设计,不过因为面积大了不利于管理,所以它的长度最好在100-150 米,宽最好在10-20 米,深度一般为1-1.2 米最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鳗鳅体形小巧,体表光滑,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缝隙,它就能钻出去,所以在建池塘时,一定要把池塘的底部、池塘四周砸实,池塘的进出水口还应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这样既可以减少垃圾落塘,也能防止泥鳅逃走。一般出水口的设计由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边的大套管上部可以伸出水面,下部也就是池塘底部有一层缝隙和人工钻孔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层缝隙和孔径都很小,防治泥鳅出逃。

鳗鳅的人工繁育

春季,当水温达到18-20℃时,进入性成熟的台湾鳗鳅便开始产卵,一般北方地区在4 月末开始产卵,产卵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台湾鳗鳅的卵属于微粘性的沉性卵,这种卵表面微微有一些粘性,通常会粘附在水草根部、木桩上。自然环境下,鳗鳅会选择水草当鱼巢来孵化受精卵,但是由于卵粒的粘附性不大,附着力不强,所以很容易从附着物上沉到水底粘上泥土,再加上天气、水温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孵化率相当低,只有20-30%。而人工繁育就不同了,据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李中科介绍,由于人工繁育的突破,现在孵化率能达到90%以上,时间可提早到四月中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亲鱼的选择和培育。要想把鳗鳅繁育好,培育亲鱼很重要,一般选择2 龄以上,体长为20 厘米左右,体重60-100克,规格为一斤5-8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的泥鳅作为亲鱼,这种规格的亲鱼产卵量、卵质量最好。同时还要注意区分好雌雄鱼,并按1比10的比例进行选购。

那究竟怎么区别雌雄鳗鳅呢?一般雌鳅胸鳍比较短,鳍的前端较圆钝,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雄鳅胸鳍比较长,前缘尖端部分向上翅起。当然了,为了保证亲鱼的健康,确保其产下优质的卵子,我们还要加强亲鱼的培育。首先,要给它准备一个舒适的家,一般应建造一个面积为10 平方米、池深1 米左右的培育池,并按雌雄1∶8-10 的比例、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 尾的标准把亲鱼放入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其次,在培育期间,要调整好亲鱼的饲料,日投喂量应占到亲鳅体重的5~8%。由于鳗鳅喜欢夜间觅食,投喂应以傍晚为主。

亲鱼的催产、孵化。经过1-2 个月的培育,亲鱼的性腺基本发育成熟,这时就可以给它们打催产素催产了。工催产全部采用肌肉注射,催产药物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地欧酮混合液,采用连续注射器和四号针头进行注射,雌鳅注射0.2 毫升,雄鳅减半。注射的针头部位应在背鳍基部、向前方三十度角。扎的深度大概为一到两毫米。

注射后的鳗鳅亲鱼在水温24℃左右、经30 小时即可发情产卵。当发现雌鱼产卵后,应立刻将亲鱼捞出进行干法受精。受精时,应先用干净毛巾擦干泥鳅的体表水,然后将雌鳅卵挤入瓷碗、瓷盆或塑料盆中,再进行雄鳅挤精,一般一尾雄鳅精液配10-15尾雌鳅卵。挤完精液以后加生理盐水,并用羽毛搅拌3 分钟左右,使精液和卵粒混匀,以便充分受精。受精完成以后,再放入专门的孵化池或孵化缸中进行孵化,在水温24-28℃的情况下,70 小时左右受精卵即可孵出鱼苗。

刚孵出的鳗鳅苗体一般长为2.5-3.6 毫米,不能自由活动,3天后,小鱼苗逐渐由黄色变成黑色,并开始游动,进入平游阶段,这时就可以把鱼苗捞出来销售或进入鱼种培育期了。

台湾鳗鳅前期养殖技术

在放鱼苗前,我们应对池塘进行处理,以便消除杂菌、培肥水质。

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冬季要深耕,春季要暴晒。一般在台湾鳗鳅水花入池前30 天就要暴晒,这样对于消灭池底的病菌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要提前一周用生石灰水对池塘消毒,以便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青泥苔、水网藻等,并杀死寄生虫、病原菌等。这些都完成以后,还要施入腐熟的鸡粪、牛粪等有机肥料、培肥水质。一般亩施有机肥50-100公斤即可。

当外界温度达到22℃左右,养殖池塘水质变为黄绿色以后,就可以投放鱼苗了,一般一亩水面放养水花70-80 万尾。投放鱼苗时,我们首先应把放鱼苗的袋子投入池水中,20分钟后,当袋内外的水温度差不多一致时,再解开袋子,把鱼苗放出来。这个时候的鱼苗,除了能够自然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外,还需要给它们补喂一些豆浆,5-8 天后,当鱼苗长到1厘米左右时,把豆浆换成专门的台湾鳗鳅粉料,投喂的量以一小时内吃完为度,每隔3-5个小时投喂一次。

一般台湾鳗鳅长到3 厘米左右,也就是每公斤达到2000-3000 尾左右时,我们可以适当分塘一次,分塘时一个池塘只能放入同一规格的泥鳅,一般3厘米规格的,每平方米可放养泥鳅200-300尾;3-4 厘米规格的,每平方米可放养100-160 尾。如果鱼塘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台湾鳗鳅成鳅的日常管理

饲料的配置和投喂。分塘完成以后,鳗鳅也就到了快速生长的阶段,这个时候,一定要给它选择好饲料。一般人工养殖台湾鳗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这样的饲料常由麦麸、豆粕、棉粕、鱼粉、血粉、酵母粉等组成,营养全面;二是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污染小。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边缘泼洒,要求泼洒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

另外,台湾鳗鳅的饲喂还要根据天气、水温的变化而适当的变化,在饲养前期和后期,气温比较低,可以一天投喂3-4 次,每次的投喂量为存塘量的4-5%;6-7月上旬,温度在24-28℃时,泥鳅吃食旺盛,投喂量掌握在存塘量的6-8%;而进入7、8 月份高温季节后,台湾鳗鳅的摄食能力较差,饲喂的时候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一天投喂5-6次,并按照存塘量的3-5%进行投喂。投喂量根据饵料台在摄食0.5小时后剩余量而增减。

水温、水质管理。一般情况下,台湾鳗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2-28℃,当水温超过30度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这时饲养员要经常测试水温,尤其是夏季,每天下午2点左右要测试一下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增高水位降温。

另外,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池水以黄绿色、透明度在20-25 厘米最佳。为了保持这样的水质,我们可用增氧和水质改良机械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有害气体的散发,加快营养物质的繁殖和生长。也可以用底改和调水微生物制剂,例如澈底、亚硝净、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撒施到水体里面来调节水质。在投饵的时候,我们还要掌握“四定、四看”的原则,坚持每天及时打扫食场,清除残饵。

台湾鳗鳅常见病害的预防

台湾鳗鳅是非常泼辣的生物,基本没有病害。但是高密度养殖时,会因为鳗鳅的密度大、投喂饲料多,产生的粪便多等原因,造成池塘里pH 值、溶氧量和氨氮含量的改变,这些数据会影响鳗鳅的生长发育,并引发一些病害。常见的有早期的气泡病和养成期的腐皮病。

预防气泡病主要是靠调节水质,并保证池塘溶氧维持在5-8 毫克/升就可以了,而腐皮病,因为主要是外伤引起的,所以在分塘、运输、放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伤害鳗鳅的皮肤。

如今,台湾鳗鳅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好,目前养殖的鳗鳅已开始出口韩国和日本,受到海外客商的欢迎。国内市场近几年也一直维持在每斤10-12元钱,其养殖效益每亩可达到1 万元左右。发展鳗鳅养殖可以说是当前农村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养殖项目,随着台湾鳗鳅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成熟,它必将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亲鱼鱼苗泥鳅
泥鳅笼
黄颡鱼亲鱼培育的技术要点
地热水环境条件下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乌鳢 亲鱼养殖技术要点
捉泥鳅
捉泥鳅
野生与养殖褐牙鲆亲鱼营养学分析与繁殖力的研究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