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11-26 23:03侯彦霞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武强衡水年画

赵 黎 侯彦霞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随着科技发展,非遗传播手段变得科技化、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特征、功能、价值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有许多非遗传承人以及短视频制作人传播非遗知识。2019 年4 月16 日,抖音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加强流量扶持,挖掘非遗文化市场价值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非遗。非遗得到了重视,其传播方式也不断扩大,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深受国内外人群喜爱的李子柒,同时作为成都市的非遗推广大使,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播非遗。衡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的研究也在继续,以展示其独特魅力,但在如何结合数字科技,加强国际化传播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 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衡水非遗)传播现状分析

截至目前,衡水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 项,分别为: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以及戳脚(中国拳术之一),省级41 项、市级158 项,囊括了传统手工技艺、美术、舞蹈、音乐、体育等类别。国内一些学者尤其是衡水的学者,对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很多研究。

徐常兰《顺应论视角下的冀派内画汉英翻译》、王玲端等《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等文章是关于翻译方面的研究。张会爽《河北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饶阳戳脚为例》、马晓男等《从衡水安乐秧歌的现状看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郑鹏《“非遗+互联网+媒体”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以衡水鼻烟壶为例》等文章的研究角度及内容主要停留在历史沿革、传承与保护、风俗文化等方面,均未涉及数字传播角度以及国际化传播方面的内容。

所谓数字传播,是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集合了语言、文字、声像等信息的多种交换功能,通过网络将各种数据、文字、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息等进行组合互动的新的传播形式[1]。科技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研究不断加深,缩短了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感受非遗风采,也可以实地通过特殊的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的方式,就能获得近乎真人演示的感受。在衡水国家级非遗中,除线下博物馆,只有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有线上博物馆,而且仅有武强木版年画有虚拟展厅。武强年画博物馆的虚拟展厅也只是停留在参观博物馆,对于年画的制作以及其他细致的方面没有涉及。

在数字化方面衡水非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不同的非遗形式,对展示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形意拳、戳脚以及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此类数字化传播就更为缺乏,难度也更大,除了现场参观,人们只能通过一些网络视频才能够了解一二。

2 衡水非遗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衡水有着对接京津、服务雄安的优越地理位置,传播衡水地域文化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衡水文化,推进京津冀产业文化协同发展,同时有利于文化、经济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黎珍珠指出,近年来,针对非遗的翻译不断增多,研究成果丰富且多元化。这也符合国家“走出去”的文化战略[2]。因此,衡水非遗的国际传播势在必行,这不仅符合2020 年衡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外来文化渗透背景下,讲好衡水非遗故事,彰显非遗风采,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让外国人了解衡水非遗之美,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范周指出,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主要按照传统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视非遗资源为自身独享的文化资源,应该打破这种区域的限制,将非遗资源整合,使非遗能够真正融入文化大环境之中[3]。融入文化的大环境,在衡水非遗的传播中不仅要打破地域限制,而且要突破国界限制,通过衡水非遗这一视角,让国外民众了解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

3 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承受着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压力,而这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软实力”,从很多方面对民间文化进行渗透与辖制,并且往往与地理、人口、媒介、技术等因素联合起来,对非物质文化传播构成深远的影响[4]。在衡水非遗传播中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结合不同的情况,找到适合衡水非遗传播的方式、方法。

3.1 扩大传播主体

非遗的传播不能仅依靠政府以及非遗传承人,需要更多人的加入才能使非遗得到最大化的传播。社会以及学校研究相关技术的人员,积极主动研发助于非遗传播的数字技术,助力衡水非遗传播。衡水学院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教师应主动了解衡水非遗,担起传播衡水非遗的职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立足衡水,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衡水非遗知识。

3.2 增强技术能力

衡水非遗网站建设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科技化的内容,加强衡水非遗传播。卢海英提出,政府的支持与政策引导下,可依托衡水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立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5]。薛可等指出,非遗传承人数字传播意识与技能较弱,加之社会以及高校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中参与度低,导致社会整体在中国非遗数字传播中参与薄弱,非遗数字传播受到了一定阻碍。衡水的非遗数字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不同类型的非遗对技术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当前,国际传播必须以新的理念来推进实践,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来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6]。技术的研发对非遗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这离不开社会团体与高校对衡水非遗的重视以及潜心的研究。

数字技术的缺乏,不能使衡水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播。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等一些限制,不仅有助于衡水非遗的保护,同时有助于其国际传播。例如,使用三维动漫的动作捕捉技术,将形意拳展示出来;通过VR 全景视频制作,让人们看到武强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通过技术手段,国外民众不需要进行实地的参观,线上就能看到衡水非遗,只要点开相应的网站或是下载APP 就能对衡水非遗进行了解。

3.3 选择合适内容

在国际传播中,一定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重视受众群体,并研究其文化,传播能够使之接受的非遗非常重要。例如,马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宣传方面受阻,不仅是国内出于对动物的保护,而且也会遭到国外的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反对。

范周提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除了运用数字技术,还要注重传播的温度、质感。不仅要重视传播内容的事实性和逻辑性,而且要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与公众的距离[7]。在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中,可以选择适合国外大众的内容,比如武强年画中的《六子争头图》,娃娃图案产生一定亲切感,人们更容易接受,同时里面蕴含了许多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报告》中显示,“少林”、“气功”、“武术”在英语圈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总榜单中均为前十[8]。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基于外国人对“武功”等较为熟悉,可通过合适方式宣传形意拳,更能让外国人接受。

在国际传播时,合适的内容尤为重要,但因在传播中涉及语言的转换,需要将中文译成其他语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差异,照顾到目的语读者,也要尽可能地还原出衡水非遗的文化特色。高昂之提到,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需要人们充分研究国际媒体文化和受众的特点,采取有效的传播策略以达到传播内容的合理顺应,从而更好地将中国非遗的形象和声音传递给国际受众[9]。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因素,国外民众才能更好地接受衡水非遗。

3.4 选择渠道与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李子柒将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让外国人感到亲切且贴近生活。非遗的传播也并不是脱离生活,也可与生活紧密相连。这种通过记录生活、传播文化的方式获得了外国民众的喜爱。比如在宣传武强木版年画时,可以在中国的新年时张贴年画并录下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中国在聚会时或是过年、过节时喜欢喝酒,可以融入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

可以通过YouTube 或是Instagram 等外国人常用的平台进行宣传。通过制作视频、拍摄vlog 或是照片,使用不同的平台,并根据大数据来为不同人群的喜好提供不同的内容。

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不仅对衡水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一定贡献。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衡水的非遗研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借助迅速发展的科技手段加快衡水非遗数字化的步伐,同时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借助多种平台,选择合适内容,使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武强衡水年画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武强木板年画的传承、图新与艺术生机
牛年画牛
衡水专场(二)
年画
Inflationary Cosmology with Quantum Gravitational Effects and Swampland Conjectures∗
缸鱼年画之旅
Efficient Method for Accelerated Reliability Qualification Testing
第二届衡水湖诗歌节圆满落幕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