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话”的格律诗

2020-11-27 09:06闫好丽
艺术启蒙 2020年11期
关键词:喜雨参差对偶

文/闫好丽 图/李 鹏

随手翻翻《唐诗三百首》,你会发现里面的诗句总是排列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这些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被称为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你若问我中国古代诗歌向来如此吗?我会带你再次品读《诗经》,在诗歌的源头寻些蛛丝马迹。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捕捉自然韵律

初读《关雎》,便念出了唱词的韵味。这首诗以四言为主,但并不是每个字都有实际意义,像“思”“哉”这样的语气词基本没有实际意义,其作用只是制造整齐的“声音效果”,形成整齐的句式,方便当时的人们歌咏吟唱而已。

除此之外,或许你会注意到《关雎》里有不少重章叠句。“参差荇菜”“窈窕淑女”多次出镜,带给人一种循环往复、余音袅袅的奇妙感受。有时改一两个词或换几个字,诗的情景、表达的情感就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仅仅十二字,将君子与淑女关系的转变叙述得巧妙自如。

叠韵即韵母相同,如“窈窕”;双声即声母相同,如“参差”;象声词则直接模仿客观存在的声音,叠音词是重复用同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关关”便是模仿雎鸠鸟的叫声……有了这些“法宝”,诗歌的音乐美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贞一斋

《诗经》对后世诗歌影响甚广,双声、叠韵、象声词、叠音词的运用妙趣横生,可谓“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

无规矩不方圆

近体诗的形式有很多,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而各种近体诗对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运用各有不同。杜甫被称为近体诗的“集大成者”,他所作的《春夜喜雨》倒是很适合拿来剖析一番。

平仄是古典诗歌中字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除平声以外,都是仄声,平仄交替形成诗歌的节奏。正如《声律》篇写道:“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意思是旋律既有同声相应,也有异音相从。

近体诗的另一个特点是“逢偶句押韵”,即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产生韵脚,构成声音的回环。如果说古诗押韵是偶然,那近体诗则是将押韵变成了“硬核”的规矩。不过,有些古诗用普通话读起来感觉音韵不协调,这是由于汉语语音的演化造成的,比如《春夜喜雨》偶句尾字“生”“声”“明”“城”的读音并不相同。

更严格的是,五律、七律中间两联还要求对偶。对偶的方式有很多,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句式还得一致。且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随”与“润”、“潜”与“细”为动词对,“风”与“物”、“夜”与“声”为名词对;而“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野”与“江”是名词对中的地理对,“黑”与“明”为颜色对。

如果你初步摸到了平仄、对偶和押韵的门道,近体诗的规矩就掌握了大半。等你下次读诗的时候,别忘了让刚刚掌握的知识派上用场哟!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把我的诗翻成平仄,让你不再感到错愕,看懂平仄背后的规则,让你成为唐诗的王者。

春夜喜雨

(平仄版)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猜你喜欢
喜雨参差对偶
赞蒲公英
黄昏纳凉
吟梨花
品味对称之美
春夜喜雨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喜雨怕雨分两下
参差是一种乐器
弃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