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上干散货过驳系统方案的应用与实施

2020-11-28 09:32马颖坤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
珠江水运 2020年9期
关键词:母船锚地干散货

马颖坤 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

1.干散货海上过驳方式

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多群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内河储运方案相对原始,近些年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过驳平台、浮吊式过驳逐步与原始的母船自带吊杆过驳形成三种方案互补的方式,在干散货的装卸货上形成了“三足鼎立”,区域性地解决了因气候条件因素、河海卸货区域的吃水深度因素以及港口泊位不足等问题,提高了服务一体化的装卸能力、减少了各国港区的执行压力,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减少了独立项目或者个体的经营性费用。

1.1 母船自带吊杆直接过驳方式

母船自带吊杆直接过驳方式属于利用船舶吊杆进行过驳。对于自带吊杆的散货运输船,可通过吊杆将干散货转驳至驳船,这种过驳形式目前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采用最广泛的锚地过驳方式。

其优势如下:

(1)无需配置浮式起重机(即浮吊船)和专业的过驳平台,节省相关辅助设施费用。

(2)过驳效率与电厂码头的卸煤能力基本匹配,不会造成过驳能力或码头卸煤能力的浪费。

(3)在作业和应对突发事件上,有较好的灵活性。

不足之处为:

(1)受海况影响大(尤其风暴、季风等),不能连续过驳作业;

(2)受船吊能力所限,母船在锚地过驳时间较长;

(3)运输船型须是自带船吊,船型调度选择受限;

(4)海运经济性,不及10万吨DWT及以上散货船。

1.2 浮式起重机过驳方式

浮式起重机过驳方式属于浮吊船进行过驳。浮式起重机一般由甲板驳船上配置固定吊机定制而成。主要用于没有配置船吊的大中型船舶。

其优势如下:

(1)设备结构简单,建造成本较低。

(2)易于通过建造或者租用获得,市场占有率大,费用较低。

(3)可采用2台浮式起重机可对母船两侧同时进行过驳作业,提升过驳效率。

(4)浮式起重机的过驳能力可根据码头卸船机的卸船能力进行定制,使海上过驳能力与码头卸船能力能较好匹配。

不足之处:相对母船自带吊杆直接过驳和过驳平台两种方式,浮式起重机过驳作业的抗风浪能力要小一些。

1.3 过驳平台方式

过驳平台是一种专业化的大型过驳设备,一般由大型散货船或驳船改造而成,并在船上配置装卸船设备以及带式输送机,具备海上卸船、装船以及存储等多项功能为一体,过驳平台设施受建造工期、建造成本等制约,需就具体过驳方案、过驳设施的使用条件等关联性,综合考虑效率、成本、工期以及制约条件等因素,定制化设计和建造过驳平台。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没有配置船吊的大中型船舶。

主要优点是:

(1)安装专业化过驳设备,过驳能力高。

(2)过驳平台由大型散货船改造而成,具有较高的抗风浪作业能力。

(3)过驳平台具有存储功能,无需大小船舶同时靠泊就可以装船或卸船作业。

局限性表现为:

(1)过驳平台为专业化设备,建造成本高。

(2)考虑到过驳平台所在区域受气候、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过驳平台也需要考虑躲避风暴的问题。

2.干散货海上过驳选择条件

在海上干散货过驳行业内,一般散货船的海上过驳点的位置选取主要取决于项目地点、吃水深度、气候特点、港口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2.1 过驳作业标准

根据相关规范中船舶允许装卸作业的有关规定,影响船舶水上过驳作业的主要因素有风、浪、雨及雾,按照中国有关标准以及国际上通用的实际,允许作业标准常规为:

(1)风力≤6 级;(2)日降雨量≤25mm;(3)能见度≥1000m;(4)波高:根据过驳作业及通常船公司的过驳操作实际,过驳作业波高标准按1.5~2.0m考虑。

2.2 海域吃水标准

根据海域的吃水深度情况,通常在东南亚河海交叉较为发达的国家,渔船、驳船在河流中随意穿梭,河流分支一直汇聚到外海海域中,多为使用超灵便型散货船(57000~63000载重吨),吃水通常在12.5m左右,该船型通常设计配备4×30t船吊,4×15m3可调抓斗,以用于海上装卸货作业。

在海上过驳平台使用较为广泛的国家和地区,较多使用载重吨160000~180000t左右的海峡型散货船。该船型因单航次载货能力大,规模效应较小吨位散货船明显,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大宗干散货的远洋运输,但由于船舶尺寸庞大,吃水较深,不配备货物吊装机械,当需要锚地减载时,必须配备海上过驳平台或类似浮动卸货机械。

2.3 港口要求

较中国的港口比较,东南亚一些海域国家的港口位置与规模相差甚远,整体设施和现代化水平很低,只能采用原始审批的方式进行手续的办理,且区域性很强,通关手续也很冗长,因此,往往采用本地化人工办理,这种办理的方式,需要大部分的单证、手续都是纸板。

综上三点,可以看出,选取的过驳位置,应结合考虑气候条件、海域偏坡、避港时间、吃水深度、海上存储条件、地点、经济性、手续便利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

3.国际干散货市场过驳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东南亚的这些海域国家,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这些年诸如一些煤电项目、矿产项目逐步落地,而伴随着项目落地,干散货的海上过驳这项服务逐渐兴起,以下对于该过驳技术方面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3.1 母船自带吊锚地过驳的效率掣肘

母船自带吊过驳,多使用57000~63000载重吨超灵便型散货船以下吨位,船自带吊的母船航运至锚地,与当地驳船进行海上锚地过驳的一种方式,该方式稳定性差,受热旋风暴影响较大,而这样的方式已经是印尼矿山产品出口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因印尼的港口基础设施较中国严重落后,这种过驳方式成本低,灵活性非常强,但是效率非常低,却成为业内公认最好的方式。其原因不仅在于其锚地海域气候多变,超灵便型散货船的减载避港操作容易,更重要的是符合此时的当地国情,但效率作为服务竞争力问题,在未来一定会成为最大的问题。

3.2 过驳平台使用中的“大马拉小车”现象

通常,在区域化的单一项目期,过驳平台的使用范围受限,由于过驳平台年过驳能力远大于某个电厂的燃煤需求,且建造或者租用过驳平台的费用非常高,对于过驳平台而言,年度利用小时数,因气候原因以及气候影响的卸率原因,通常无法达到全负荷全年使用,就会造成过驳平台对于预期利润收回不利,必然也会造成闲置,就出现了“大马拉小车”的现场,对于长期的运营回收不利。

3.3 过驳平台使用中的“抢占”现象

随着某国家的市场化发展,过驳平台的使用将从使用不足逐渐过渡到,船公司为了盈利,过驳平台难以为一家运量小的客户固定服务,还将为社会其它客户提供服务,这就可能出现项目的过驳计划需要排队等待,无法按时执行的风险,造成了某区域市场的“抢占”现象,增加过驳费用和等待过程中对于气候变化的突发影响较长。

3.4 过驳运营方式的挑战

国际对于海上过驳运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业主自行采购、建造过驳设施并自行运维;(2)由专业航运公司提供从转驳至驳船运输至项目码头的全过程服务(包括平台、驳船的购置、装卸、维保等),项目不需专门购置转驳及运输船队。其二者方式的选择却各有利弊:方式一便于业主掌握过驳设施的具体运行状况,但需配置专业队伍负责运营,对于过驳天气、技术、风险、安全、核算、经济性要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方式二无需对过驳设施的运维负责,只需监督过驳设施的运行状态、服务能力等,有利于减轻管理压力。但因属于长期运营,经济核算需要进行监督管控,一旦合作过程中产生隔阂,存在“被牵制”的风险,处于绝对被动的位置。

4.结束语

目前,国际上各散料海上过驳方案,采用上述三种方案的都有,并且都属于成熟方案,选择要基于当地市场情况,经济成本核算,组合上尽可能的搭配经济性最高、技术上最可靠、质量上风险最低、管理上最智能的方案,才能实现干散货过驳系统方案本地化适应性强、高质量的方案,为项目的良性运行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母船锚地干散货
油品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长江江苏段港口锚地现状及发展建议
“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关键技术
干散货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天津港船舶定线制与优化锚地规划的思考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连续5周录得上涨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六、七、八号锚地启用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六、七、八号锚地启用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一种回收过程中UUV对运动母船的跟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