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航天科研机构进行科普传播的策略和途径

2020-11-29 05:08尹晓桐崔天宇
科技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科研机构航天

尹晓桐,方 圆,崔天宇

国家科普能力是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是我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机构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常见组织形式,是国家科学传播体系的核心支撑,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也是科普工作的资源平台。增强科研机构科学传播辐射功能,有利于建立健全国家科学传播体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对于航天科研机构来说,传播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增进公众对于航天的理解,是其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所在。

1 融媒语境下航天科普传播的内涵

在现代科学传播领域当中,学者们通常将科学传播的定义分为3个阶段:科普、公众参与科学、科学传播。从本质意义上说,科普传播体系是一种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的信息传播体系。对于融媒语境下的航天科普传播来说,其内涵可从科学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反馈3个环节来加以解析。

从科学知识的生产环节来看,过去由于航天事业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航天传播所承载的政治功能远远大于科学功能,传播主体主要是官方媒体,而融媒语境下,航天科普传播的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化,官方机构、学术共同体、产业界等均可以成为传播主体。这些多元的传播主体以多种形式表达意见观点,各种立场不断碰撞、共生,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对话模式[2]。

从科学知识的扩散环节来看,过去受限于传播载体的单一性,航天科普输出的知识产品形式都较为单一,而进入融媒时代后,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化,传播模式更加现代化,文字、语音、图像、视频、交互式技术,均可以形成多媒体形态的知识内容产品。以往高深莫测的航天知识,得以卸掉严肃面貌,以更为生动形象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有效地提高了航天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

从科学知识的反馈环节来看,过去的航天科普传播,是一种单一的由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缺乏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有学者曾指出,科学传播普及的内在规范应以“交流”为核心,即“使得关心科学传播普及的主体均可以介入相关场合、空间和或领域,得各方主体具备对等的话语权力,可一旦离开沟通与交流,有效的科学传播与普及也只能是美好的理念。”[3]在融媒时代,航天科普传播更加强调科普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受传主体的能动性和充分的信息反馈,并逐渐形成了互动性的网络科普传播矩阵。

2 航天科研机构进行科普传播的困境和问题

2.1 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科普工作模式

科学传播功能是科研机构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桥梁,是其传播价值、赢取信任的社会化方式,应成为科研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虽然目前一部分航天科研机构已在科普传播工作上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科普工作模式。从外部组织资源来看,尚未与地方政府、科协、中小学等建立起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内部科普人才及创意团队的组织来看,普遍缺少专业科普团队,缺乏复合型人才;从传播渠道和效果来看,仍然面临着信息流动效率低、科普系统性与体系化程度不高、落地难、临时效应明显等多种障碍。

2.2 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评价体系脱节

正如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专家郑永春在为卡尔·萨根的科普作品《宇宙》所做的推荐序言中所说的,“敢于做科普的科学家,都是真的勇士。”[4]在我国现有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下,占据核心地位的依然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寡、学术论文和专利的数量,科普贡献并不计入考核范围。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又普遍存在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评价体系的脱节问题,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使科普工作无法与科研人员的职业诉求紧密结合。因而在很多科研人员看来,做科普的“性价比”可能不如做科研高,这也成为很多科研人员不愿意做科普、不屑于做科普的主要原因。

2.3 科普的文化创意及内容生产难,推广运营难

科普活动与平台运营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创意、选题、内容组织、形成产品、推广传播、形成效益等六大方面。如何能够制作出获得用户认可的科普产品,需要精心且完备的策划,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内容创作,而如何建立连接内容消费的用户渠道,对已有科普产品或科普活动进行推广和运营,又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包装,可现实情况是,很多科研机构都缺乏专业化的科普制作团队和推广运营队伍,这些都是航天科研机构进行科普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

3 航天科研机构进行科普传播的主要策略

3.1 制度保障

应该明确一点的是,科普传播有利于科研机构的专业运作和持续发展,所以航天科研机构应该通过制定传播策略、履行管理责任,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需要在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将科普贡献也纳入进来,将科研工作和科普工作,置于平等共赢的位置。《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建议完善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业绩考核办法,将其视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5]。不过操作细则和硬性约束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应对科普传播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制度的保障,不仅强化了航天科普传播的主体性、自发性和导向性,使其与科研人员的职业诉求紧密结合,更为科普传播提供持续的内驱力,能够推动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航天科普传播的过程中来。

3.2 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的航天科研机构的科普传播工作往往作为临时性任务或阶段性任务完成,普遍缺少专业的科普传播团队支撑,因而无法有效地组织资源开展科普传播活动。对于航天科普工作来说,拥有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科普传播队伍,是融媒时代下科普传播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科研机构有必要成立专业的科普传播部门,对其施加管理责任,并赋予其适当的监督和评估权力,从而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内容转化、项目开发的长效机制,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传播工作搭建有利平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共同体在国家科学传播体系中的支点作用。

3.3 内容创作和运行机制

为保障航天科普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应建立起长期的科普工作发展战略规划,合理统筹内外部资源,将那些兼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科普项目,列为可重点拓展的科普品牌项目,进行培育和发展。面对不同受众对科普传播的差异化需求,应制定具体的序列主题信息,针对不同地区、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分层次、渠道、形式开展差异化的科普活动。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可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结合地缘特色,在社区、校园、实验室组织开展以社区或家庭为单位的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科学,同时提升科研机构的社会影响,赢取政府、社会公众的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4 航天科研院所进行科普传播的具体途径

4.1 出版航天科普读物

由于科普传播的特殊性,受众对于以科普期刊及图书为代表的“科学把关人”的信任度依然很高,科普读物仍是目前受众最信任的科普传播渠道。对于航天科研院所来说,可结合航天类学术期刊多年以来的办刊经验及编写图书出版物的经验,联合大型专业出版社,共同组织和调动相关专家及作者资源,既可为广大青少年奉献丰富多彩的航天科普读物,也可为其他社会群体策划出版一批角度新颖、思想丰富的航天科普读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1)出版一批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普读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航天科普读物,可使科普内容免于枯燥和专业性太强,同时扩大了出版空间。例如可结合航天档案和史实材料,编写“航天四老”的故事、导弹家族发展研制背后的故事等。

2)引进国外优秀科普读物。一些国外优秀的科普读物,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可针对这些角度新颖,构思巧妙的航天科普类读物,进行引进编译。

3)出版科普绘本。编写和出版针对少儿群体的航天科普类绘本,将抽象的专业概念与生动的故事情节、图画相结合,使科普读物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4)数字化出版。由于目前的专业科普读物数字化程度较低,因而可针对优秀的科普读物进行数字化出版,以扩大优秀科普读物的共享范围。

4.2 制作航天科普影像

以科普纪录片和动画片为主要类型的科普影像具有内容多样性、形式生动性等特点,因而可针对不同的展示目的、受众群体、传播渠道,将航天科普知识与纪录片产业、动画产业、电影产业相融合,制作多样化的科普影像,从而大大提高航天科普知识在社会的受众面。例如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曾在科普动画、科普纪录片等影视领域有过多次成功的尝试,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制作的科普动画《万户飞天》、2018年珠海航展制作的武器装备体系演示《放飞神剑、收获和平》、中国飞航事业成立55周年期间制作的《中国飞航》等,均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未来可融合AR/VR等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策划制作更多的科普影像。

4.3 开展航天科普展览展示

科普展览展示主要分为线下和线上两大部分。线下展览展示,可凭借图文资料、VR技术、建模仿真、模拟体验装备等,与光电技术、游乐设施等相结合,为广大参观者打造一个虚拟与现实交互的科学体验之旅。例如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参与筹建了我国首个导弹武器装备馆,此馆以“导弹”为主题,通过故事线、知识链等进行规划设计,共分为“论剑苍穹”“利剑受阅”“神剑揭秘”“神勇之剑”“神奇之剑”“神威之剑”“铸剑春秋”等九大板块[6]。展览不仅展示导弹装备技术和实物、模型等,还系统介绍了导弹科普知识,以及以“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导弹武器专家的研制故事,并运用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增加互动内容,不仅生动展现了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与变迁,更提高了展览的展示效果和教育效果。线上展览展示,可打造“云科普”的网络展馆或展览。例如以手机移动端为切入点,开发相应程序,结合最新的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具有航天文化特色的网络展览或展馆。

4.4 开展常态化的航天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是以科普为主题开展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体性活动,旨在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渠道。具体到航天科研院所来说,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以航天成就、航天科普、航天应用为主要内容定位,充分联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展示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反映未来科技创新发展新方向,并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例如可在中国航天日或重大节日期间,邀请著名的导弹武器系统专家、型号总师开展线上线下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或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学游”活动。

4.5 进行线上航天科普运营

在“互联网+”的形势下,科普形态将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因而,航天科研院所可以将线上线下科普形态有效结合,针对广大军事爱好者、航天爱好者,开展全方位、立体的航天科普传播。例如可在院所官网或微信公众号设立“科普专栏”“线上科普讲堂”等,在抖音等短视频媒体,制作航天科普段视频,将航天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以达到扩大影响力,提高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联合互联网公司、动漫公司进行跨界合作,共同开发科普游戏、科普App应用等[7]。

4.6 建立航天科普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概念化的旅游新形态。它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及高新技术为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与园林环境为载体迎合消费者好奇心,以主题情节贯穿整个游乐项目的现代旅游场所。因而可以统筹资源,与政府和社会企业联合,共同打造集娱乐和教育于一体的航天科普类主题公园,

5 结束语

航天科研机构作为航天领域的科学传播中心,是媒体、社会公众、青少年了解航天科技前沿动态的主要窗口。融媒语境为航天科普传播带来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未来航天科研机构可充分迎合媒体融合趋势,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传播活动,提升航天科普传播的效果,以充分发挥航天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科研机构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霍尼韦尔新型制冷剂获欧盟科研机构认可
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