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表达在汉英同传中的省略现象
——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为例

2020-11-29 22:38
科技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源语译员汉英

1 同传的定义和特征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地将内容口头翻译给听众,通常被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所采用。

Daniel Gile[1]看来,同传是译员同时进行多项脑力活动,包括听取信息,解码信息,译为目的语以及口头输出。为了保障同传顺利进行,译员必须合理分配在每项脑力活动中投入的认知资源。当这些脑力活动所消耗的精力持续超出译员所能承受范围后,同传任务很难继续进行。

2 汉英同传中的省略现象

在汉英同传中,输入语全为母语,听力理解较为轻松,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也会碰到讲者用词生僻晦涩,使用的句子结构复杂冗长,引用或改编古诗词等造成听力理解障碍的因素。比如在外宣场合中,为了让宣传中国文化以及增强国家影响力,国家领导人往往会反复提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包括外交词汇、四字短语以及古诗词,这些中国特色表达在具体的语境下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2]。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当这些中国特色表达超出了译员的认知能力或翻译能力后,经验丰富的译员会筛选性地漏掉次要信息而保留最核心的内容[3]。而释意理论下的策略性省略则是出于中西方文化思维不同的考虑,当中国特色表达的英文直译造成理解困难时,译员需要在理解语义后用地道的目的语简洁有力地传达给听众[4]。

在翻译中国特色表达时,译员往往交替或互补使用策略性省略和制约性省略,但即使如此,同传译员迫于时间压力很难做到多个维度的同时转换,往往只能取其一或其二。

3 省略在汉英同传中的应用

中国特色表达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也见于一些具有汉语特色的句型上,译员往往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此类表达。为了紧跟下文,译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目的语输出时间,从而造成源语出现省略现象。此外,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差异,某些中国特色表达的直译不仅难以传递出源语的文化魅力,还会造成西方人在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译员必须采取相应的省略策略首要满足语言的交际功能。

3.1 制约性省略的应用

外宣中的中国特色外交词汇是我国政策方针,外交理念和社会现象的有机融合。它是时代的产物也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一些外宣用词抽象模糊的特点。在处理这些外交政策词汇的汉英同传时,英文中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词,加之前文信息量较大占用了译员的认知精力,此时译员只能进行归纳性总结,尽量满足其对外交际意图。

例1:

源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同 传: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BRI and the development plans or cooperation initiatives .....and between the BRI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has been enhanced.

前文讲者例举了多个事实,译员需要处理较大的信息量,而这句话中也出现了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名称,无疑对译员又是个挑战。此外,“同……对接”也是具有汉语特色的表达句型,给译员的预判带来了难度,同时此句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EVS(源语和译文之间的间距),增加了译员的记忆负担。因此,译员只能根据讲者的意图保留最核心的信息“战略对接”和“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由于“对接”是典型的中国外交辞令,较为抽象,译员需要挖掘出其内涵意译为英文中的“complementarity”(互补),再对源语归纳性总结从而缩短接下来的EVS。

此外,讲者在外宣场合通常会套用或改编一些古诗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美,尽可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比起现代文的通俗易懂,古汉语往往用词精炼但内涵丰富,译员在听到此类字句时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进行听辨。

例2:

源语: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同传:it makes companies competitive and countries strong.

前文讲者围绕“创新力”展开,本句中译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解析“赖”字并联系上文理清前后者逻辑:创新让企业和国家强大。相比意思明了的现代文相比,译员无疑会在源语理解上消耗更多的精力。因此,为了紧跟下文,译员需要压缩目的语输出时间,只能进行省略,使目的语在传意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简洁。

3.2 策略性省略的应用

中文习惯用多个成语或四字短语来体现句子节奏和韵律上的美感,同时用于强调说话者的意图。若转换成英文则会显得“画蛇添足”,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根据释意理论,考虑到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会让目标听者感到迷惑或不适,译员必须先理解源语意思后再脱离源语的外壳,选择性地省略没有必要出现在译文中的部分[3]。

例1:

源语: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同传:I am confident that as we work closely together......

源语中发言人使用了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来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而直译为英文则会显得意思重复,不符合目标听众的语言习惯。因此译员做出判断,在同传时只需用地道简洁的英文传递原文的意思即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保证听众能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讲者意图。同理,后文中出现的“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也删减合并成了英文中的“fully tap into the strengths of all the participants”。

例2:

源语:两年前,我们在这里举行首届高峰论坛,规划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

同传:......where we drew a blueprint of cooperation to enhance policy,infrastructure,trade,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原文中出现5 个词组并列,信息量较大。如果译员不紧跟讲者,必然会造成EVS 扩大,给译者带来较大的认知负担,接着很可能会导致错译或漏译。汉语讲究短语格式的对齐和音韵美,虽然表达意思相近,但分别使用了“沟通”“联通”“畅通”“融通”“相通”和前面的名词进行搭配,如果分别对应译为英文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并且对目标听众也是不必要的重复,因此译员同传时删去了这些词语,最后归纳性地总结为“connectivity”(互联),既照应了前文中讲者提到的互联互通的政策,又使译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4 结论

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于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虽然材料和完全不带稿同传模式有一定的差距,但对其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外宣场合中的中国特色表达英译一直比较棘手,对于惜时如金的同传译员更是如此。因此,译员很难尽善尽美地实现多维度转化,在必要的情况下省略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导致省略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译员因认知能力受限而被动进行归纳总结;二是译员出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考虑主动删去多余的部分。因此,如何灵活结合应用策略性省略和制约性省略,增强自身的汉语文化素养和双语能力从而提高中国特色表达的可译度是译员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源语译员汉英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