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
——从四渡赤水说开去

2020-11-30 15:12孙则宁
孙子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土城渡赤水孙子兵法

孙则宁

《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相隔两千五百年,两个不同时代的两位巨人的思想结晶。孙武集其前二千五百年兵法之大成,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与制胜之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找到在特殊国情下战争的特殊规律与制胜之道。一般寓于特殊,特殊反映一般。研究《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的是领悟战争的内在规律,从认识论上提升我们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巧妙地调动和迷惑敌人,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从而取得了党和军队在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扭转全局的胜利。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总结红军的基本作战原则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红军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最好办法;以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为内容的运动战,是红军主要的作战形式。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将运动战发挥至极致。以四渡赤水之战作为切入点,使我们对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孙武关于战争一般规律的揭示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当我们跨越时空,将两位中华民族伟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也能更深入地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一、四渡赤水的作战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突围转移。早在4月的广昌战役失败后,突围转移就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时中央曾先后派出两支部队,先行离开中央根据地。红七军团6000 余人进入闽浙赣与红十军团会合。红六军团9000 余人提前踏上西征之路,历经万险终于在贵州与红二军团会合。红六军团实际为中央红军的西征做了探路,充当了先锋。

1934年12月1日,红军突破敌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红军由突围转移时的8.6万人锐减至不足4 万人。

1935年1月6日,红军强渡乌江。7日,袭占遵义。15日,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后领导权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严重的军事危机并没有消除。迅速开辟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已成为决定红军命运与前途的紧迫任务。

这时,作为红军对手的蒋介石在干什么、想什么呢?

蒋介石所采取的是“一石三鸟”之策。以送客式的追击,驱赶红军与地方军阀相斗,以达两败俱伤,趁机兼并地方军阀的势力地盘。

蒋介石最大的担心还是怕红军北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入黔后,蒋介石纠集中央军和各地军阀36 个师旅,约150 个团、40 万人,形成对红军的大包围态势。

二、四渡赤水的用兵之妙

(一)一渡赤水,“致人而不致于人”

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地区,分三路向赤水河进发。遵义会议确定红军新的方向是北渡长江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西北根据地。中革军委《渡江作战计划》指出,夺占土城、赤水城两地是实现建立川西北根据地的关键。土城古称滋州。《读史方舆纪要》称“滋州扼永宁以拒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敌我双方都知道土城的重要作用,一场围绕土城的争夺拉开了序幕。

25日,红一军团击溃黔军占领土城,取得西渡赤水的有利位置。而川军则先于红军占领赤水城,形成阻碍红军北上的态势。

26日,川军郭勋祺部抢占位于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形成控制战场的有利态势。

27日,红一军团由土城向赤水城攻击。

28日,红三、五军团由青杠坡南北两面向郭勋祺部猛烈攻击,给敌以重大杀伤。但未料川军越战越勇,非但没有被打退,反而在优势火力下突破五军团阵地,步步进逼土城,一度攻至中革军委白马山指挥部前沿。这时红军才发现郭勋祺部不是原来认为的2 个团6000 人,而是4 个团1.2 万人。毛泽东急令红一军团火速回援,军委干部团急赴前线增援。红一军团到达后稳住了土城的局势,在三军团的配合下,夺占郭勋祺在永安寺的指挥部,攻陷青杠坡阵地。郭勋祺部伤亡较大,被迫在枫林坝转入防御。红军此战伤亡2000余人。

傍晚,毛泽东与政治局主要成员开会,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河西进,摆脱当前的困局。

当晚红军轻装从土城至猿猴场渡赤水河,拂晓前全军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宽水急且敌重兵防守,没有南下接应中央红军,反而向陕南发展。鉴于此,毛泽东决定暂缓北渡长江计划,改原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为在川、滇、黔边为发展地区,遂于2月6日令部队向“鸡鸣三省”的扎西地区集结。

土城之战是毛泽东一生四次败仗之一。毛泽东在总结土城失利时讲了三点原因:一是轻敌,未料到川军战斗力如此之强。二是敌情判断失误。三是未完全集中兵力,不该分兵取赤水城。本想打个歼灭战,不想打成拉锯战、消耗战,得不偿失。

一渡赤水是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行动。可贵的是,红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又回来了。用孙武的话说,“不若则能避之”“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摆脱不利条件下的作战,是避免被动,做到“不致于人”的最好方式。

2月9日,政治局召开扎西会议。毛泽东提出趁敌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川南之际,回师东进,再渡赤水,向黔北进击,为此提出精简整编轻装再战的部署。

(二)二渡赤水,“趋其所不意”

2月15日,红军野司下达《二渡赤水的行动计划》;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的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红军出敌不意地由扎西回师东进,从川、滇军结合部空隙快速穿插,跳出敌愈收愈紧的包围圈。于2月18日至20日三天内从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重回黔北。

2月24日,红一军团夺占桐梓。26,日红一、三军团合力攻占娄山关。27日,红军在黄公寺击溃黔军三个团的阻击,趁夜顺势攻入遵义。28日,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的59 师展开对遵义南制高点红花岗的猛烈攻击,并一度夺占主峰老鸦山。关键时刻,红一军团侧后出击,直指吴奇伟的指挥部忠庄铺。吴奇伟遭此一击方寸大乱,丢下部队狼狈逃窜,攻击部队也无心恋战,跟随败军溃奔乌江。红军一直追到乌江边,吴奇伟下令砍断浮桥,才避免全军覆没。未及逃过江的1500 人全部当了红军的俘虏。

二渡赤水,红军五天内取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城,歼灭吴奇伟59 师一部、93 师大部,击溃黔军8 个团,歼敌5000余人,缴枪3000 余支、弹30 万发,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二渡赤水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挥师东进再入黔北,作战行动的突然性是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正所谓“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红军兵锋直指黔北是“出其所不趋”,打击吴奇伟的要害忠庄铺是“趋其所不意”。“不趋”“不意”则为不备,不备则虚。红军“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三)三渡赤水,“形人而我无形”

遵义吴奇伟战败,被蒋介石认为是奇耻大辱。3月2日,蒋介石飞抵重庆调整部署,令龙云、刘湘、薛岳各部修筑堡垒,步步进逼,企图以堡垒与重点进攻的战法,合围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

3月5日,毛泽东将各军团集中于鸭溪,准备诱周浑元部于既定战场,聚而歼之。一诱周敌于遵仁路未果;二诱周敌于白腊坎又未成。3月10日,林彪、聂荣臻联名向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发出一份“万急”电报,建议主力打打鼓新场的黔军。毛泽东认为打打鼓新场需要两天才能赶到,滇军、中央军和川军都可能赶上来,会形成碰硬的局面,不主张打。但与会人员大多数都支持打。现场一表决,毛泽东刚刚担任6 天的前敌总指挥就给表决掉了。当晚周恩来接到截获敌人的一份电报,黔军、滇军、中央军数支部队正赶往打鼓新场。周恩来这个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终于在第二天的会上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会后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成立中央新三人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在遵义会议近两个月后,毛泽东才真正完全取得红军军事指挥权。尽管领导核心早已形成。

3月13日,毛泽东令彭雪峰率红十、十三团,佯攻打鼓新场,希望能再次调出周部。这次周浑元倾巢而出,但进至三元洞后发现红军主力并没有进攻打鼓新场,随即退守鲁班场。红军三诱周浑元未果。为吸引敌主力至黔北、川南,红一、三、五军团和干部团3月15日对周浑元背水而阵的3 个师展开攻击,拉开决战的态势进行强攻。激战3 小时后,双方均伤亡较大。毛泽东随即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向仁怀、茅台镇转移。16日,在茅台镇附近大张旗鼓地三渡赤水河。

三渡赤水的宗旨是示形动敌。本想诱出周浑元部加以歼灭,诱敌不成,转而强攻鲁班场,红军伤亡1500 余人,毛泽东十分内疚,称鲁班场是他在四渡赤水中打的第二个败仗。

红军再次进入川南,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在鲁班场受挫,已无能力再渡江北上,可能要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了。

鲁班场战斗战术上的失利,换来全局上的主动。调动敌主力于川南,造成蒋介石判断上的失误,为四渡赤水创造了决胜的条件。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形人而我无形。”三渡赤水围绕的主题是调动敌人,渡河是示形,动敌是目的。

(四)四渡赤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正当蒋介石做着求稳、徐变、必歼红军的美梦时,毛泽东则指挥红军突然折向东北,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秘密迅速地第四次东渡赤水。此时距三渡赤水仅4 天。渡过赤水河,红军则转向南进,把敌重兵集团甩在赤水河西岸地区。28日,红九军团在长干山、枫香坝伪装主力行动。红军主力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则悄无声息地从鸭溪至白腊坎不足7 公里敌军封锁线缝隙中通过。30日,经后山梯子岩、江口、大塘3个渡口渡过乌江进入息烽地区。

4月2日,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佑地域,兵锋直指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急令滇军孙渡部东援,并令其他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4月3日,红军主力又出其不意改为东进。4日,敌发现红军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5日,少数部队东渡清水江。蒋介石又判断红军要向东与贺龙、萧克会合,急令湘军3 个师、桂军1 个师堵截,令吴奇伟部和孙渡部分三路向东转进。

4月8日,红军主力以日行120 里的速度迅速南下,连克县城数座,打开入滇通路。24日,红军主力进入云南。云南军阀龙云大惊失色,一面向蒋求救,一面将云南北部金沙江的部队南调向昆明增援。4月29日,红军一部兵力进抵距昆明15 公里处,虚张声势造成进逼昆明之势。昆明守军不敢应战。红军主力掉头北上,日夜兼程向已经空虚的金沙江防线疾进,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直扑金沙江。5月3日至9日,七天七夜,红军全军仅凭6只小船,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担任佯动和掩护的红九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歼敌2000 余人后,在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在渡过乌江之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在红二师行军路上,冒雨摊开地图,在图上画了一道从贵州向东南、向西、向西南入云南,经昆明至元谋到金沙江畔的一条大迂回的红线,公开了他的战略构想:只要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四渡赤水中红军以突然、隐蔽、快速的行动,绕了一个很远很长的迂回路线,以多种多样的欺骗行动,让敌人摸不清红军的真实意图,实现了毛泽东的调动滇军、让开金沙江防线的战略构想。红军最终以最少的伤亡、最快的速度摆脱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取得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2500年前的孙武这段精彩的论述,似乎就是专门为毛泽东四渡赤水之战所做的注释。

一渡赤水、二渡赤水是毛泽东构思“调出滇军”战略计划的基础。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则是毛泽东实现其战略计划的具体运作。

三、四渡赤水揭示的战争规律

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领悟战争规律的能力超群脱俗,其统驭艺术和指挥技巧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与孙武揭示的战争规律和谋略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革命战争是按照《孙子兵法》的原则去行动的,而只能说我们的行动符合战争的某些普遍规律。中国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特定国度里的特殊战争,自然有它许多特定的规律。但特殊寓于一般之中,从特殊中认识一般是研究战争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中曾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李德的何凯丰曾讥讽毛泽东不懂军事,只读过《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是靠这两本书指挥打仗。事后毛泽东谈到这件事时讲,当时还真没读过《孙子兵法》。从毛泽东在文章中引用孙子的话可以知道,毛泽东后来不仅读了《孙子兵法》,而且还认真研究了《孙子兵法》。这篇讲到孙武的文章,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的革命经验,理所当然地也包含了一年多前的四渡赤水作战的经验。

土城之战的失利就是未能知彼。一是未料川军护卫桑梓之地的决心如此之大;二是不知川军“模范师”郭勋祺部装备如此精良,战斗力如此之强,郭的指挥调度如此得当;三是将郭部2 个旅4 个团1.2万多人,误判为两个团6000 人。

遵义大捷是建立在准确判断敌之弱点和我之优势基础之上的作战行动。“攻其无备”选择弱敌黔军开刀,“避实击虚”打强军之要害,发挥了我军敢打必胜、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和善于近战夜战、迂回穿插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鲁班场战斗虽有伤亡较大的不足,但从全局和整体上看,调动了敌军,为四渡赤水创造了决胜的条件,同样是建立在“知彼知己”基础之上的作战行动。

四渡赤水隐真示假攻、其所必救,正是“认识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的生动实践。“知彼知己”贯穿于指导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是夺取作战胜利的思想认识基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二)“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是“料敌制胜”的通用法则

四渡赤水作战,红军在3 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6 次渡过3 条河流。渡河次数之多、密度之大是一般战斗所罕见的。而每一次渡河都改变了红军作战的态势,或摆脱了当前的困境,或造成了敌军的不意和错觉,或赢得了宝贵的作战时间,将本不利于运动作战的河流转变为作战中可以依托的有利条件。孙子曰:“刚柔皆得,地之理也。”一支军队只有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才能使军力倍增,反之亦然。

红军以3 万兵力与敌军40 万兵力作战,周旋于敌重兵集团之间,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正是充分认识了横断山脉南北纵贯、东西骈列的地理特点。同样是北上川西,在川南就难以实现,而绕道滇北就轻松摆脱了堵截。金沙江还是金沙江,而兵力空虚的金沙江才能使红军“进而不可御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毛泽东就是“知此而用战者必胜”的高明军事统帅。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有《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三篇专论地形,而其他各篇中也多有关于利用地形、地利的精彩论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军事地理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永远都不可低估。

(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毛泽东曾说过,四渡赤水作战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是神机妙算吗?不是。是神来之笔吗?也不是。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决策,是“因敌而制胜”的结果。红军自建立始,生存与发展全依赖根据地。失去根据地的痛苦与选择落脚点的忧虑,伴随着红军的突围转移,伴随着四渡赤水作战。黎平会议否定了李德向湘西落脚的意见,选择的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但到了遵义就取消了。为什么?遵义兵员难补充。遵义会议提出川西北,一渡赤水北上渡江受阻放弃了。扎西会议后提出滇、黔、川边,因川、滇军夹击也放弃了。二渡赤水后提出赤化贵州以黔北为中心,鲁班场失利后又放弃了。四渡赤水后,选择的还是川西北,但此时由滇境入川则有实现的可能。一遍遍的改变,正是为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四渡赤水中,红军的战略决策和临机决断,其变化之快,反应之灵敏,令我们叹为观止。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红军在四渡赤水中的行动,如同水之形无常。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就在于“顺祥敌意”“夺其所爱”“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你有千变计,我有万变策。这种“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正是毛泽东。能不“谓之神”乎!

没有上过一天军校的毛泽东,没有看过《孙子兵法》的毛泽东,为什么能带领红军战胜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将中国革命由险境带入胜利的坦途?为什么能游刃有余地将指挥艺术发挥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原因在于: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没有军事实践的孙武,没有带过兵的孙武,为什么能写出名垂千古的军事名著?为什么能协助吴国君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原因在于:善于总结前人的战争实践经验,善于集中前人的智慧,善于运用战争规律于战争实践。

两位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借助时代的大舞台,都为我们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将永载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

猜你喜欢
土城渡赤水孙子兵法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四渡赤水:红军为何变得这样灵活机动
红军渡口义务讲解员
四渡赤水
西土城[外一首]
原创设计崛起之时 首届土城空间订货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