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人才培养“师徒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0-11-30 09:07汪群
时代金融 2020年27期
关键词:师徒制基层央行人才培养

汪群

摘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青年人才是央行事业的重要基石,为央行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本文全面总结了基层央行构建人才培养“师徒制”的实践探索,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基层央行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师徒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  人才培养  “师徒制”

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演进,人才培养“日常化”“全程化”逐渐成为主流。作为高校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师徒制”(西方称“导师制”)可以实现时时地点对点指导,这恰恰符合了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被企业广泛引进、消化、吸收,运用于企业人才培养中。

一段时间以来,央行各基层单位人员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人才老化、年龄断层问题突出。为促进基层央行事业发展,近年来,基层央行各单位面向社会招录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人才。然而,随着青年人才的不断加入,如何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发挥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前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两者的精准对接,是摆在各基层单位面前的一个难题。“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导师”和“徒弟”两个角色,将二者有效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导师”自身优势,帮助“学员”实现自身发展。将“师徒制”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基层央行,在基层央行内部探索建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师徒”这一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古代“孔门七十二贤”到近现代高等学历教育,“师徒”理念一直广为流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为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企业大学逐渐设立兴起,“师徒”理念被顺势引入企业大学,广泛应用于企业人才培养。从国内外针对人才培养“师徒制”的研究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师徒”关系、导师和“徒弟”角色的选拔等方面。

(一)“师徒”关系的界定与分类

在师徒关系的界定方面,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如Johnson(2003)从导师角色界定的角度出发,将导师概括为能力不足人员提供帮助的顾问;孙章丽(2010)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人角度总结出师徒关系具备的四个特征,包括一对一指导、师徒互动、导师对学员帮助、促进成长等;我国学者张冬梅(2008)则将“导师制”定义为,企业中理论知识深厚、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对经验不足、能力欠佳人员的一种帮助、支持和辅助。

在师徒关系的分类方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从指导关系的性质出发,“师徒”关系可以分为正式师徒关系和非正式师徒关系,对于两者有效性,不同学者的观点具有分歧,如James(1984)认为,正式的师徒制是多此一举,是不应该存在的;Murry(2001)则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认为相较于非正式指导关系,正式指导关系在效率、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Clutterbuck(1998)则关注师徒指导互动,将其划分为指导对象和指导方式两个不同维度,并对两个不同维度进一步细分,其中指导对象细分为与工作相关的指导(工作相关)和与个人相关的指导(个人相关),指导方式细分为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以此區分指导关系类型。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学者王胜桥(2008)把四种指导关系分别定义为教练辅导型、关系守护型、咨询协调型和工作协调型指导关系(见下图)。

(二)“师徒”角色的选定

对于导师的人选,国内外学者也开展了研究。如Nancy(2001)的研究指出,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具备诚实、勇气和关系三个特质;Wilson等(2002)站在“徒弟”的视角出发,认为受到学员欢迎的导师应该激情洋溢、坦诚相待、乐善好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聆听学员的倾诉,同时又能充当“教练”的角色,帮助学员解决问题。在徒弟人选方面,目前研究较为有限,从实际情况看,“师徒制”实施的过程中,一般会尽可能把所有人员都包含在内,因此针对学员开展研究意义不大。

(三)人才培养“师徒制”综述

综上所述,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师徒制”的研究,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人才培养“师徒制”是一项具有显著成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二是人才培养“师徒制”涉及“导师”、“徒弟”和指导关系三个重要因素;三是基层央行构建人才培养“师徒制”具有可行性。结合基层央行实际,本文认为人才培养“师徒制”是导师利用自身在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实现学员快速成长的过程。在导师人选方面,重点关注导师在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性格特质等基本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利用自身优势对学员工作、学习、生活等进行引导的意愿;对于学员的涵盖范围,结合基层央行实际,本文认为应尽量将所有的青年都纳入培养范围,重点是入行三年内的新行员;关于师徒关系性质的界定,本文将师徒关系界定为:在正式工作场所下,以一定的形式确立的,以提升工作技能,促进个人快速成长为目的的正式师徒关系。

二、基层央行人才培养“师徒制”初步探索

2015年,武汉分行制定下发了《新行员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办法》,在全辖范围内拉开了青年人才培养的序幕。2016年,随州中支依托分行三年职业规划,基于打造德才兼备、业绩优良、能力突出的青年人才队伍的总目标,创新推出“严师高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助力青年行员快速成长成才。

(一)系统谋划,描绘人才培养“新蓝图”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强基础。为保证“严师高徒”人才培养计划取得预期效果,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中支)党委及行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严师高徒”活动实施方案》,随后,中支针对“严师高徒”活动的开展情况,进一步制定了《新录用行员学习锻炼管理暂行办法》《机关工作人员轮岗交流暂行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机关岗位(个人)积分管理办法》,作为“严师高徒”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培养的基础。

二是科学选配导师,谋发展。在导师的选配方面,中支充分考虑导师的经验和层级,成立了由分管行领导和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共同组成的导师“师资团队”,根据青年行员所处的科室和具体岗位,为每位行员科学分配导师,通过行拜师礼和发放《新行员入职手册》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师徒关系,增强仪式感,依托于导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资源,辅助青年行员快速发展成长。

三是确立发展目标,定方向。为进一步提升青年行员的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中支基于打好基础、不断提升、寻求突破的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完成一个调研课题、掌握一门新技能、实施一个创新工作、主导一项重要业务活动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借助于个人量化积分考核制度及青年行员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行员间的横向比较及自身的纵向改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二)量身定制,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

一是注重思想引领,转变“三种角色”。第一,“学生”向“职场人”转变,青年行员定期与导师沟通交流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挫折困难,在导师的辅助下逐步消除青年行员初入职场的恐惧和焦虑,顺利完成向“职场人”身份的转变;第二,业务“生手”向业务骨干转变,导师根据青年行员的自我发展规划和能力现状,制定适合青年行员发展的阶段性计划,不断促进青年行员提升自身能力;第三,“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转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除完成日常基础性工作之余,导师适度引导青年行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挖掘现有工作中的创新点,实现自我发展的多元化。

二是协调整体发展,提升“两项能力”。基于从全局着眼,细微入手的培养理念,中支为每位青年行员安排两位导师,分别由分管行领导(或高师)和部门负责人担任,一方面部门负责人从细微处着手,关注青年行员岗位技能,鼓励青年行员刻苦钻研,早日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分管行领导(或高师)从宏观处着眼,重点关注行员思想动态和整体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加快成长、成才速度。

三是强化综合素质,支撑“两项发展”。大力提升青年行员综合素质,以青年行员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于辅导师丰富的基层央行从业经验,充分调动青年行员自身的创新意识,引导青年行员开展课题调研活动;鼓励青年行员“走出去”参与总分行组织的各类课题调查研究,学习各种先进的调查研究技能,不断提升中支课题调研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量化考核,力促人才发展“上新阶”

一是细化考核指标,重科学评价。基于中支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在现有中支行员考核办法有关要求的基础之上,补充完善并制定了针对青年行员的考核标准,重点考核青年行员的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业务水平提升情况、调研信息增长情况等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导师根据标准对青年行员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二是量化积分考核,评个人业绩。为切实反映行员的业绩情况,避免出现“估计”“差不多”等不精准的考核情况,中支制定并推出了个人量化积分考核制度办法,以个人申报、科室审核、业绩评定小组审定后将业绩在全行进行公示,每季度选取考核前十名行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是及时反馈交流,促绩效提升。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绩效改善提升,个人量化积分考核结束后,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至辅导师及个人,针对个人业绩表现情况,及时沟通、追根溯源、制定计划、不断改进,在导师的帮助之下,对标业绩突出的青年行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升个人绩效。

三、基层央行构建人才培养“师徒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安排不够合理

“师徒制”第一重要因素便是导师,其直接决定着“师徒制”的最终成败。为便于工作开展,基层央行实践中将分管行领导或科室部门负责人选作导师,这样安排确实有助于发挥领导的示范引领、传道授业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安排往往弊大于利,原因在于分管行领导或科室部门负责人一般都比较忙,导师与学员的日常接触和指导交流非常有限,对于“师徒制”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

(二)导师职责较为模糊

“师徒制”需要对师徒双方的职责进行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单位都会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发现,对导师职责的规定依然不够清晰,可行性不高,比如在对具体工作的指导方面,过多的采用模糊性的表述,对于一些职责的描述没有可衡量的标准,实际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三)运行机制有待建立

“师徒制”人才培养需要导师随时跟踪学员的情况,导师根据学员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辅导,这就需要一个较为顺畅的沟通交流反馈机制。就目前来看,沟通互动机制是缺失的。

(四)评价激励仍需细化

“师徒制”人才培养取得实效,需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就基层央行实际,评价考核方式主要是业绩考评,但存在评价对象过于笼统,没有针对同类型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另外,“师徒制”人才培养中,对导师的激励机制也是缺失的。

四、基层央行构建人才培养“师徒制”的意见建议

(一)建立满意的师徒关系

“师徒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一要选好导师。导师一般应具备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技能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等基本条件,与此同时,考虑到学员都是新入行的年轻人,导师应尽量选择年轻人员担任。在实际工作中,学员所在科室的副科长,或者从事本岗位工作时间较长人员,业务基本都比较娴熟,业绩也非常突出,而且年龄一般都不大。因此,由这些人员担任辅导师是最理想的人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容易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徒关系。二要确立师徒关系。在确立正式的师徒关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强制安排,可选择2-3名优秀的业务骨干作为候补导师,尽量为学员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三要建立试错机制。为尽量确保师徒关系和谐融洽,避免由于相互不了解导致的师徒关系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在师徒关系确立初期,设定一个时间段供师徒初步接触,在此过程中如发現不合适,可申请更换辅导师,以此达到形成最佳师徒关系的效果。

(二)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师徒制”要想取得较好效果,确立双方认同的发展目标是前提。一要做到充分沟通。工作目标的制定需要由导师与学员共同参与,经过充分沟通后确定,制定目标要严格依据上级行下发的年度工作考核要点,结合本科室重点亮点工作、职称评审业绩标准等,由学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年度工作目标,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实施。二要做到目标明确。发展目标要清晰明确,每项工作要规定完成时间、成效等,辅导师与学员每月对本月工作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并对下月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三要做到横向比较。定期组织分管科室辅导师、学员开展座谈交流,学员分享自己在工作、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导师报告辅导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建立横向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学员之间比业绩、促成长,导师之间交流心得、查漏补缺,实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导师主动作为,激发学员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目前现有的业绩的考核机制过于笼统,针对入行三年以内的年轻行员的考核,主要集中于新行员试用期的考核,这对于激励青年成长较为不利。因此,要建立针对各层级青年行员的考核机制,分类设定考核标准,定期对青年行员进行考核评价,提出不足、找准差距、促进提升。二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对优秀学员的激励还是比较风度,但是对于优秀导师的激励机制仍未建立。对此,要及时建立起导师激励制度,对辅导成效显著,学员业绩突出的导师,及时进行肯定表扬,可以依托现有互动交流展示平台,增加优秀辅导师的表彰环节,以精神奖励为主,可结合适度物质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导师工作动力。

参考文献:

[1]Nancy,Susan.Mentoring Teachers-What Are The Issues.Theory To Practice,2001.

[2]Pamela,Angela,Deborah.Perceptions of New Social Work Faculty About Mentoring Experiences.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38,No.2.

[3]Jeff Gold,Dave Devins & Alistair Johnson.What is the value of mentoring in a small business? Using narrative evaluation to find out.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Vol.31,No.1,2003.

[4]Elizabeth Alleman,John Cochran,James doverspike,Isadore Newman.Enriching Mentoring Relationships.The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J].1984.

[5]张冬梅.導师制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12.

[6]孙章丽.当前我国企业师徒制管理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7]王胜桥.企业员工辅助计划——基于胜任力的实践[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7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师徒制基层央行人才培养
福建职业学院 复古“师徒制”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