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传播的叙事学解析

2020-11-30 09:16李旗
传媒 2020年4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李旗

摘要:場景传播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正在发挥日益突出的正面作用,促进了当前信息生态格局的进一步演变,为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很明显,场景传播有着独特的叙事学特征,具有鲜明的移动化、场景化、碎片化等信息传播个性,与新时期的传播逻辑和受众需求存在着高度契合。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从叙事形态、叙事主题、叙事手段和叙事意义四个方面入手,对场景传播进行本质剖析,以进一步加深对其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场景传播 移动互联网 叙事学理论 信息生态

2014年,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作者乔舒亚·梅罗维茨明确指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信息传播将进入场景时代。尽管当前学界对场景传播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但通过对国内学者相关论述的研究与归纳,我们可以对其作如下理解:场景传播是一个基于人的实时状态而展开特定信息匹配或服务匹配,并在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场景五力”的加持下,通过社会化媒体实现广泛精准的信息传输。某种意义上讲,场景传播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超链接”,在对生活进行高度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全新的城市文本。而以叙事学理论来讲,不管是广告、影视,还是文艺、文学,亦或人们的实践行为,都是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性叙事。也就是说,场景传播是人们对日常生活过程的主体性记录和扩散,属于典型的实践性叙事,而作为特殊的叙事类型和传播现象,在相关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叙事学理论层面的本质剖析。

一、“微”叙事的碎片形态

场景传播时代,“微”叙事成为一种主流叙事形态,而这则完全由全新的传播秩序和叙事规则所决定,尤其是即时通讯技术所带来的碎片化传播,更是让场景与“微”叙事形成了紧密的内在关联。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述故事的过程,并具有时间延续性、事件因果性的完整闭合结构。当然,在整个叙事闭合结构中,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进行逻辑串联和意义建构,而逻辑的正确性就成为关键。但客观来讲,这种线性的叙事结构,或者说具有完整逻辑的叙事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人们习惯性思维的一部分。

但是在社交媒体语境下,上述的线性闭合结构,被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双向交互、社交反馈等功能彻底消解,受众的叙事参与直接打破了固有以美学观、世界观支撑的古典叙事形态,最终形成了移动化、碎片化特征鲜明的“微”叙事。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瑞恩所讲的,受众参与的“微”叙事形态有着鲜明的文本层次,如同洋葱一般,“外层,关涉故事再现的交互性,且故事在运行软件之前就已存在;中层,关涉用户个人参与到故事中的交互性,但情节仍然是事先决定的;内层,故事通过用户和系统交互而动态的创造。”受众在多个层面参与叙事,尤其是与网络系统的交互,成为最具创造性的叙事过程。

但不可否认的是,场景时代的“微”叙事尽管因受众的动态参与而变得生机勃勃,但也造成了碎片化的“喧哗”,因为许多场景中的“微”叙事变成了欲望叙事。也就是说,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加持下,场景的超链接、交互性功能得到了全面凸显,受众自由意志也空前放大,并由此对传统叙事形态,甚至是社会架构产生了巨大冲击,在碎片化、去中心化方面表现出了巨大张力,而这也是场景传播时代“微”叙事碎片形态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追求自我认同的叙事主题

据《2018年全球数字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31.96亿,占全球网络用户的79%,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并引发了传播生态的结构性变革。而传播形态的巨大改变,尤其是个体与外部关系、个体与自我关系的改变,最终带来个体自我身份认同的本质转变。具体来讲,场景传播时代,所有数据点都能够指向个体身份认同的描述,所有信息点都可以进行完整逻辑关系的追溯,再加上“微”叙事成为场景的主流形态,最终决定了追求自我认同成为场景传播的叙事主题,或者说是主要传播目的。

在场景传播中,匿名效应为个体身份的认同提供了诸多可能和途径,但由于虚拟时空的高度压缩性,以及交流的非性别化,使得个体被完全抽离了真实的身份再生产环境,这就造成了自我认同的困难,同时也决定了追求自我认同必然会成为“微”叙事的基本主题。社交媒体作为全新的传播形态,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生活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场景空间中的生活实践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向力和凝聚力,换句话说,场景传播中的自我认同叙事主题,并非独立于真实环境和人际关系之外的,而是要在环境、他人的真实要素交织中进行自我重建。

以具体案例来讲,2018年,网易云音乐线下出版了译本名为《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的书籍,内容则是平台上筛选出的244条经典受众乐评,并取得了三天销售量突破2万册的良好成绩。表面上看,这是一次社区活动线下营销的成功案例,但以叙事学理论来讲,这实际上是场景传播中,对“微”叙事进行真实呈现后,对受众的一种自我认同,而这才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正如其宣传语所讲的:“当人们在虚拟世界里不假思索地交流与表达时,有多少话被淹没在这片不见尽头的信息水域。我们希望用「书」这种最为庄重的承载形式,给散落在浩瀚网络空间的文字,寻找一个物质世界的家,那些在敲击键盘瞬间迸发的最真实的情感,那些想要说给TA听却又无法出口的情话,值得一生珍藏。”

可以说,在场景传播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帮助受众完成场景内外的自我认同,已经成为移动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也是诸多传播主体需要深入思考和把握的一点。

三、依托数据伦理的叙事方法

场景时代,人成为绝对的核心要素,随着受众需求的细化,以及其地位的显著提升,受众本位的传播模式也成为绝对主流。对此,强化场景意识,采用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叙事伦理和叙事方法,为受众提供精准的场景元素和场景体验,就成为场景传播新的竞争点所在。

简单来讲,场景传播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一方面,需要结合时间、事件等叙事要素,全面了解受众的场景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定位技术、虚拟技术等,为受众提供精准的、优质的场景服务。但是在数据伦理的叙事应用中,必然要面对叙事技术和叙事伦理,或者说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场景技术和场景伦理的冲突问题,一方面,叙事技术具有较强更新功能,场景要素的使用会逐步对受众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叙事伦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会对叙事技术产生反作用,且通常会对场景主体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而这种反作用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反向的。为此,在具体的场景传播过程中,在充分享受大数据带来福利的基础上,还要坚持无害性、自主性的叙事伦理,在尊重受众主体的前提下构建规范场景,为受众提供优质的场景服务。

场景传播的“微”叙事中,在依托数据伦理的叙事方法应用上,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在进行场景建构之初,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为受众提供能够满足他们个性场景需求的叙事架构和关联入口;第二,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为场景叙事注入更多社交活力,充分发挥场景中“景”的传播作用;第三,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具体的场景进行精准推送,以增强场景传播实效性。不难发现,依托数据伦理所形成的叙事方法,是场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传播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数据伦理,以确保场景传播的规范性。

四、双重结构的叙事张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叙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网络作为以节点、链、网三要素交织而成的结构整体,其叙事也形成了从信息到评点最后反馈给阅读的具有闭合结构的信息文本。尽管网络空间中存在许多碎片化文本,但在新的叙事文本中,这些非线性结构会得到重构,进而成为新的叙事要素。而在场景传播中,媒介叙事的双向交互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并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张力,对网络叙事的意义空间进行了重构。

在《论诗的张力》一书中,作者艾伦·推特明确指出,“张力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和内涵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本质上来讲,外延和内涵之间存在逻辑冲突,但正是这种符号、意向、思想、情节等层面的冲突,才赋予了艺术创作无限的活力与魅力。而就场景空间来讲,互联网所赋予了其双重结构,即开放性和封闭性共存的结构,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一种映射。场景传播中的“微”叙事,具备开放性与封闭性、单向性与双向性、既定性与能动性冲突所产生的叙事张力,而这正是“微”叙事种种特点的根本依存,也是场景传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站在更高层面来讲,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与封闭不断冲突对撞的空间,现实与虚拟之间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的。当我们站在实践性范式的角度,以历史和文化思维去审视个体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剖析那些叙述个体生活实践的场景时,就会发现其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基本性冲突,如虚拟与现实、在场与缺位、自我与他人、认同与喧哗、时间与空间、隐私与保护等,而正是这些逻辑性的根本冲突,才构成了“微”叙事的叙事张力,并为场景传播提供了根本驱动。

五、结语

“微”叙事是场景传播的主要叙事形态,追求自我认同则是基本的叙事主题,依托数据伦理的叙事方法是场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双重结构的叙事张力则是其得意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这四大叙事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才完成了场景传播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未来场景传播实践中,相关主体要在全面掌握其叙事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从形态、技术、内容等維度入手,加强场景空间与服务的优化,以进一步拓展场景传播的叙事空间和价值空间。

作者单位 重庆工程学院数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磊.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规则[J].当代传播,2019(04).

[2]梁旭艳.场景:一个传播学概念的界定——兼论与情境的比较[J].新闻界,2018(09).

[3]王泽华.场景时代媒体传播环境及传播理念变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5).

[4]周妍.“互联网+”时代T2O媒介文化场景认知传播[J].电影评介,2018(04).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
微信在金融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移动新闻客户端信息推送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模式及其影响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