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2020-11-30 10:51王晓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素养政治课堂

王晓平

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政治认同居于首位。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呢?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自身的政治认同是前提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有些政治教师会把不好情绪带到课堂,有些政治教师无视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进步,还有些政治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目的,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实践性。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素养,把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作为首要目标,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想着以自己的政治认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第一,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政治教师应该把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学生的做题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努力学习理论知识。

理论素养是政治教师的基本素养。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习我国的各项制度,理解我国基本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第三,善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政治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国情,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高度认同当下的社会制度,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让学生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增强政治认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习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不仅让学生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短短几十年取得的成就。

二、政治课堂的渗透是关键

渗透指的是两种气体或两种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或向其他方面扩展。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培养自然也离不开政治课堂。政治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渗透政治认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第一,导入环节。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等。导入一般分为复习旧知导入、问题导入和情景导入等。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多以情景导人为主。对此,教师应认真筛选相关情景。一次学校的同课异构,三位老师在讲授“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时无一例外都采用苹果手机的成功这个案例导入新课。这虽然不失为一种合乎课程的选择,但由于缺乏中国元素和中国信心,学生对此也只是作为一个书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而没有引起心灵的共振。因此,我在授课时决定从中国成功的企业人手,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心中成功的企业。多数学生提到了华为、格力、海尔、腾讯等中国知名企业。然后,我以华为公司为例让学生分析华为经营成功的因素,启发学生思维。他们很感兴趣。

第二,讲课环节。

如果导入是序幕,那么講授新课的环节就是戏的高潮。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形成一个思维高潮。例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我没有按教材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回顾从近代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史。学生兴趣高涨,从鸦片战争讲到《南京条约》,从甲午战争讲到《马关条约》,再从八国联军讲到《辛丑条约》。然后,我继续提问: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呢?学生又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到实业救国的洋务运动、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再到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这些都没有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和屈辱。最后,我再问:那中国路在何方?学生们齐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是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三,整理总结环节。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节完整精彩的课堂自然少不了最后的归纳总结。课堂总结是在一节课结束前,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结。课堂总结对整节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每节课的总结环节,我一般会带领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总结。一方面整理出本课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联系实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升华。在教学《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我先让学生对这一课进行了知识方面的梳理,然后又让学生谈谈感受。有些学生从自己去政府服务大厅办事中体会到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增加了对政府的理解信任,并认识到有事向政府求助是公民素养的表现。我进一步告诉学生我们不仅要记住政府为我们做了什么,还要思考我们能为政府、为国家做些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保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要在实践中验证,并指导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使学生更好地增强对政治认同的理解,还要恰当地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方面成绩,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在教学有关消费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周末做一份问卷调查,比较一下40年前、20年前和现在,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表格形式呈现,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这种感受远比课本中描述得要亲切和真实,从而增强了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每个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素养政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