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

2020-11-30 10:51杨金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品评时事校本

杨金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当前,有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依然存在“重知识、轻素养”的现象。要解決这一问题,一是要把握思想政治课堂这一主阵营,二是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成为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笔者结合我校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品评时事 解读政治》的教学实践与课后反思,谈一谈我校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心中有目标,明确养成方向

目标就是预设,是想要到达的远方。开设校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校本课程的课堂,学生可以达到的学科素养和水平。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校本课程目标设置的起点与终点。《品评时事解读政治》以时事热点为抓手,以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为目标,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校的校本课程《品评时事解读政治》,用系统的眼光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结构、规划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教材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认识走向实践,真正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少年。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学生关心国家、社会的热情,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解读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提高运用思辨的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在政治与历史的交织中,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瞬息万变。厚植国家观念,培养爱国情怀,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在联系与发展中看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眼中有学生,关注主体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素养生成的过程。该校本课程以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充分利用时事热点等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品评时事解读政治》除了传统的讲授课外,我还设计了很多研究性活动,如:模拟新闻联播、解析“两会”讲座、我当新闻播报员、我当时事评论员等。让学生通过对“中美贸易”“英国脱欧”等问题进行材料收集、综合分析、具体阐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从内心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而更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通过召开“‘两会解析”的讲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情怀;让学生对“全球战疫”“叙利亚撤侨”等事件进而专题报道,使其感受到祖国的崛起与担当,体会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自豪感;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制作“家国天下”主题板报、开展“月度大事件”宣传单发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三、口中有时代,聚焦社会热点

《品评时事解读政治》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具有时代感,即时效性特别强。通过对国内、国际事件的短期聚焦、长期关注,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做时事新闻记录的有心人。这就是教师储备“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对时事的深刻把握,独到见解,就是“给学生一杯水”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品评时事解读政治》紧跟时代脉搏。在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中国的四大主场外交活动: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都是《品评时事解读政治》的重要素材来源。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课堂上,让学生畅谈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通过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生动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将中国GDP在世界的前后占比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40年经济的突飞猛进,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感,并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非合作论坛的主题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视频,聚焦当下“一带一路”取得的斐绩。当谈到外国留学生口中的“新四大发明”时,同学都欢欣鼓舞,表现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些鲜活的事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在春风化雨中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四、足下有生活,增强实践感悟

学校教育应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但学生生活与现实生活往往存在诸多矛盾。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实践,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进行统筹规划,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合适的教育。

围绕时下最新的社会问题,把时事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既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是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需要。《品评时事解读政治》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植入具体生活题材之中,通过对社会典型事件进行分析,使课程与社会现实保持紧密联系,既能提升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在事件分析中滋生爱国情怀。例如,在介绍“中国支持全球抗疫”时,笔者以“二十国集团召开全球抗疫视频会议”的热点新闻作为切入口,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交流自己对“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看法,在沟通中生成爱国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再如,在分析“叙利亚撤侨”“也门撤侨”等事件后,组织学生观看时下热门电影《战狼》《红海行动》等,让学生在影视剧的影响下进一步激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伟大的祖国点赞、喝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实践一认识一实践”。《品评时事解读政治》正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从而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回归、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循循善诱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教学,不断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将“教学”升华为“教育”,从而彰显本校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与教育追求。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b/2018/02/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品评时事校本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时事政策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