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学结构的逻辑性和史学观念的隔阂现象
——在杨荫浏先生120周年诞辰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0-12-02 10:51刘再生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音乐史史学音乐

刘再生

内容提要:音乐史学著作逻辑性特色是所有史学著作所追求的境界,史料愈完整,史学构架逻辑性愈高,可信度愈强,读者受益愈多,“以史为鉴”,亦在于此。同时,由于时代制约,并非所有史学著作都不被时代淘汰。本文以杨荫浏《史稿》为例辩证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尤其是中国现代音乐史学分期,较长时间以来存在着不同结构起止内容无序现象,影响了音乐史学进一步发展。史学观念隔阂现象则是一种狭隘学术视野的反映,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中国现代音乐史学两者之间互不关心,互不来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阻碍着音乐史学的发展,需要史学界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史学事业的进步与繁荣。

任何音乐史著作都以追求史学结构逻辑性为特定境界。所谓“逻辑性”是指在一定时代条件下,无论文献材料、考古资料、分支学科、科学论证等方面都达到较为完整的程度,著作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中国音乐史自九千年前“贾湖骨笛”算起,经历炎黄时期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的先秦时期,直至宋元明清的封建社会后期,以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着连续性的朝代更替和大量历史资料记载,如何以翔实的史料研究构建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是摆在史学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艰巨责任。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自顾梅羹、叶伯和、郑觐文、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分别出版于1920、1922、1929、1934年),童斐《中乐寻源》(1926),萧友梅《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1931),许之衡《中国音乐小史》(1931),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1934),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1935),萧友梅《旧乐沿革》(1938年编写),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44),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玉崧《中国古代音乐史》(1956-1957年讲稿,2006年由吴大明整理出版),李纯一《我国原始时期音乐试探》(1957)、《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8),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1964),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197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完成于1977年7月,1981年2月出版),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1982),等等。老一辈音乐史学家著述至今恰好百年岁月,在历代乐史中,可谓成就辉煌。中国现代音乐史学以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59年作为教材试用,1964年“以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名义内部发行,198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代表,则只有半个多世纪时间。两个分支学科结构初步成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中国音乐史学任重而道远。

音乐史学分期问题回顾之一

任何音乐史著作,均有其时代特色、历史价值与局限。杨荫浏先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前所未有的开拓者。以《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为例,有“向前看”和“向后看”两个不同视角。乔建中《九层之台 始于累土——对杨荫浏先生1950-1956多次田野考察的再思考》发言是“向后看”的精彩回顾,他认为杨先生对于初步建立中国音乐研究学术体系作了永载史册的贡献。黄翔鹏说:“他是中国乐律学的博大精深、见识卓著的大学问家。在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追寻和开拓方面,可以说自晚清以来无人能和他并驾齐驱。”①同时,黄翔鹏说:“中国古代音乐史如何分期?旧有的做法是按朝代,分成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为一个章节,依政治权力的更换来讨论问题。这样一来,就不是从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的角度来看问题。我尝试在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政治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从音乐自身规律来看问题,即从音乐的传承关系到音乐形态学的分析出发,按音乐的形态内容来做音乐史的分期。”②提出新的历史分期主张。就史学内容而言,音乐考古学地位极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杨荫浏就开始系统地收集图像资料,作为编写音乐史的重要辅助手段。1954-1964年,音研所在杨荫浏主持工作期间出版了《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九辑。1956年他曾和所里同志建立起‘中国音乐史料陈列室’,以后又逐年丰富、补充,更名为‘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列室’,上起殷商,下至清末,依时代序列用实物、乐谱、书籍、图片、表格、录音来说明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与成就。这些材料有重点地被运用到《史稿》中来,据‘图片索引’统计,全书共收录图片135幅。”③《史稿》文献考古资料之娴熟和实践经验丰富难有人比。然而,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时杨先生已是晚年,他对“一钟双音”尚持怀疑态度。《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第一卷出版于1996年,至今共出版16本19卷。因此,按朝代与音乐形态学结合(分上古、中古、近古三大阶段)分期和1978年后出土大量考古材料,以及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等重要问题,已是《史稿》难以弥补的缺憾。杨荫浏著《中国音乐史纲》(1944)则是按照上古期:远古至战国(B.C.3300-B.C.246)、中古期:秦代至唐末(B.C.246-A.D.907)、近世期:五代至清末(907-1911)分期。作者在“引言”中说:“本书的使命,是忠实介绍中国的音乐史实及与音乐相关的哲学思想,正希望读者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响有自由的余地。因此,绝不愿意预计读者的反响如何,而为之预定范围。”④这显示了音乐史学家深邃的哲学见地。《史稿》出版时,杨先生在《后记》中写了一些违心之语:“我的《中国音乐史纲》,脱稿于1944年,出版于1952年。当时我还没有机会接触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囿于唯心史观,又带有崇洋思想,同时,物质条件也非常之差。研究工作,自然错误百出。错误之一,是夸大外来成分,之二,是看不见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三是推崇儒家的音乐观,等等,等等。”⑤但他的历史地位正如阴法鲁先生所说:“在他的大部分岁月中,都从事音乐教学及研究工作,好学深思,锲而不舍,掌握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文献资料及考古、实验、社会调查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多发前人所未发,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⑥无论如何,杨荫浏在音乐史学研究中,即便受到了时代局限制约,但他的治学成果和实践精神,始终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史稿》是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不可替代的历史参考文献。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史学界学习、提倡的对于古今中外音乐史学研究具有通贯意识的杨荫浏精神!这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

音乐史学分期问题回顾之二

如果说,中国古代音乐史以朝代和形态相结合是较为合理的分期方法,且多为目前史学著作采用的话,那么,1840年以后音乐史学著作该如何分期?1961年8月10-30日,音乐史论和理论作曲教材编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的教师和有关专家四十余人参加。会上审议了《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复调》《配器法》等教材初稿。⑦自此史学界均以近、现、当代为现代音乐史学分期依据,但是,历史时段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变更的。香港学者刘靖之的《中国新音乐史论》于1998年由台湾《音乐时代》杂志出版,笔者曾说:“中国新音乐目前的主体概念应指20世纪在西方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家主动借鉴西方音乐的各种音乐作品形式、体裁、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而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同时也包括由传统音乐嬗变而出的新的音乐形式以及探求两者之间进行某种结合的新形式。其内容都反映了中国人在20世纪不同阶段的精神生活、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优秀的新音乐作品往往都具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特点。然而,中国新音乐自诞生之日起直至今天,始终是在褒贬不一的争论中一步步十分艰难地走过来的。”⑧作为研究“新音乐”的现代音乐史学成果,刘靖之著《中国新音乐史论》(增订版)年代跨度自1885年“军乐的欧化”至2006年海峡两岸暨香港以及海外的创作与学术研究;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2012年版)年代跨度为1840-2000年;梁茂春著《中国当代音乐》起止年为1949-1989年;明言编著《中国新音乐》年代跨度为自1901年学堂乐歌时期至1989年后的“后新时期的中国新音乐”;刘再生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1840-1949),居其宏著《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和《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以上这些现代史学著作,起止年代各不相同,内容也各有侧重。如何合理地重新构建现代音乐史学分期?笔者近期在评论宫宏宇新著《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中得到启发,在文末结尾中写道:“能否以‘晚清音乐史’‘民国音乐史’‘共和国音乐史’作为音乐史学名称与内涵,突出音乐史学阶段性本质。无论如何,宫宏宇《海上乐事》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构建了‘晚清音乐史’内容与框架,如将史料运用扩展至全国范围加以论述,更将令人刮目相看。毕竟,这是中国音乐由传统音乐向新音乐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千头万绪,来龙去脉,有着重要的史学意义与价值。”⑨这种史学构想,目的在于使中国音乐史自古至今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构架,均以朝代和音乐形态风格叙述历史。“古代音乐史”以“上古”“中古”“近古”三大阶段分别叙述“乐舞形态”“歌舞伎乐形态”和“民间俗乐形态”之演变;“晚清音乐史”(1840-1911,即“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是我国古代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时期;“民国音乐史”(1912-1949)确立了中国现代音乐史学的基本特征;“共和国音乐史”(或“共和国音乐文化大事记”,1949-2019)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直至今日中国音乐的演变与发展。这样的史学构想,明确了不同时期的史学年代,对中国音乐史学分期的无序现象能起到连续性和规范性作用,对于中华民族连续性音乐历史的论述与总结,或许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影响。毕竟,按朝代分期是中国史学叙事的主流方式。但是,即便“共和国音乐文化大事记”,对于在校学生学习“音乐简史”而言,也失之篇幅过长。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颇有进退两难之感。

音乐史学观念的隔阂现象

记得,十多年前去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一位学者向朋友介绍时说:“他是搞古代音乐史的,我是研究近代音乐史的。”笔者至今未弄明白这是一种客观介绍或是含有褒贬之意,但将古今音乐史学划分得如此泾渭分明,则是中国音乐史学界之一大弊病,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孟子云“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庄暴见孟子》),司马迁《史记》由《五帝本纪第一》写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太史公自序为《今上本纪》,另说为褚遂良补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⑩都说明史学著作中通贯意识的重要性。在中国音乐史学界,将古代音乐史学和现代音乐史学视为互不关联、互不来往、互不关心的两个分支学科,上不探其源,下不究其流。表面上是由于时代、观念、方法和立足点以及分工不同,实际上则是受到了历史视野的严重制约,应该说音乐史学观念是造成隔阂现象之根源。

由于长期在孙继南(1928-2016)先生身边接受学术熏陶,先生以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为主,但不乏音乐史学通贯意识,1991年即主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集体讨论、分工写作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至今仍为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使用。笔者写作《评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兼论新音乐的历史观》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是个人由古代音乐史学跨入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之开端。2006年承洛秦教授执意委托,笔者出版《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一书(至今已23次印刷,印数在11万册以上),此后写作了一系列现代音乐史学多未涉足的问题的文章,获益匪浅,深感司马迁所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学纲领的重要价值。总之,“隔阂现象”是到了应该引起史学界高度重视与解决的时机了。笔者并非说史学研究需要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是强调通贯意识的重要性,“以史为鉴”是音乐史学的整体性问题,需要史学界共同努力为中国音乐史学事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结 语

史学研究基本上属于学者的个体脑力劳动和创造性的学术思维,音乐史学无论通史、断代史、地域史等,写作构想与方式均由作者各自规划与思考,他人无权干预,但是,史学研究又是史学界的共性目标,音乐史学,人才济济,经验丰富,教训多多。古代音乐史学以朝代与形态相结合目前成为多数著述整体性的框架特色;现代音乐史学如何与古代音乐史学相一致,既有明确的年代划分,又有翔实的史料依据,反映中华民族音乐历史的真实面貌,是需要史学界共同探讨的目标,也是在史学观念、时代背景、作曲家和作品评论等方面具有较大难度的领域。中国传统史学向来重视通贯意识,郑樵《通志略》力主强调史书编撰博通(广博与会通)之论。总之,学科观念的“隔阂现象”对于史学研究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音乐史学的整体性观念不容忽视。但如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文化大事记”作专题叙事,又将失之于篇幅过长。史学写作实践始终是检验之依据,如何突出历史叙事转型特色,使之画龙点睛?郭树群曾说:“作者这里提出了‘现代史学转型’的理论,这在笔者看来是近现代音乐史学理论的首创。它深刻、准确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这是对笔者鼓励,也重新唤起转型写作构思。新近在《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修订版)写作中,“民国音乐史”之后,增加“延安革命根据地的音乐”(1941-1949)章节作为并列补充,既突出了音乐文化意识形态的时代转折,又强调了叙事模式的转型研究。并以居其宏著《共和国音乐史》作为课外读物加以补充。或许能够较为全面地解决青年学子系统学习中国音乐史之难题。笔者以此一得之见,向学术界和同行汇报,希冀求得批评指正。

注释:

①黄翔鹏:《往事皆遗爱 人今方见思——哀挽杨荫浏先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②黄翔鹏讲述:《中国音乐史: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前言”,载《汉唐乐府》,1997,第15页。

③孔培培:《杨荫浏著〈中国音乐史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比较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3期。

④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引言”,乐韵出版社,1996,第2页。

⑤杨荫浏:《古代音乐史稿》(下册)“后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第1069页。

⑥阴法鲁:《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札记》,载《杨荫浏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第11页。

⑦孙继南编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新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第189页。

⑧刘再生:《评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兼论新音乐的历史观》,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

⑨刘再生:《晚清乐事 独具慧眼——论宫宏宇新著〈海上乐事〉之史学意义与价值》,载《人民音乐》,2019年第10期。

⑩《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载《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35页。

猜你喜欢
音乐史史学音乐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读杨和平《浙江音乐史》有感
音乐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西方史学通史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