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视角出发培养计算能力——以“小数乘整数”教学为例

2020-12-03 19:39
名师在线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方法画图计数

张 洁

(江苏省南京市五塘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因势利导[1]。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然后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厘清算理,建构计算方法的模型,最后通过一定量的计算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教师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来确定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不断加强师生互动,组织学生在自然学习状态中不断感悟算法的本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计算教学中,从学生视角出发,巧抓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以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张仁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为例,探讨这一教学策略。

一、从学生认知出发,激活课堂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把外部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同已有认知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将已有的认知经验转化为新的经验,尝试用原来的经验去解释、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获得的新经验进行改造、内化、提炼、抽象为新的认知,从而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片段一】情境导入,初探算法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0.8×3=

师:知道此题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知道答案是2.4元。)

师:知其然不重要,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本事。你能不能解释一下,答案为什么是2.4,你怎么断定2.4 是对的?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第一,解释时所用知识必须是大家学习过的知识;

第二,请简要表示出你的想法,尽量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第三,能否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结果?

友情提示:

第一,解释可以用文字、可以列算式,也可以画图。

第二,如果你觉得有难度,可以翻看信封里的提示。

【分析】张老师从学生学情出发,组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究算理,理解算理。最后的“友情提示”,降低了探究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得出不一样的生成,完美地诠释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学生汇报反馈:

(1)用小数的意义算,结合计数单位想。

生1:0.8 是8 个0.1,8 乘3 是24,表示有24 个0.1,所以结果是2.4。

师:用到了什么知识来解释?

生:小数的意义。

师:不错,也就是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解释。再问一下,24 怎么来的?

生:8 乘3 得来的。

(2)换算成“角”算。

生2:0.8 元是8 角,8 乘3 是24 角,表示2.4 元。

师:用的是不是以前的知识?总结一下,是什么知识呢?

生:元、角、分。

师:先算出什么?

生:先算出8 乘3=24(角)。

(3)通过画图,结合计数单位算。

生3:画图。(每小格表示一个0.1,画出了三个八格,也就是3 个0.8)

师:是先算什么?

生:8 乘3 等于24 小格,表示24 个0.1。

(4)用小数加法算。

生4:0.8+0.8+0.8=2.4(元)。

师: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

师:好的,不错。先算的十分位上几个8?

生:3 个8。

师:那就是有四个方式,计数单位、元角分、画图、小数加法,从四个角度去解释它。这四个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算……

生:先算3 个8。

【分析】多种计算方法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在小数乘整法计算方法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积累计算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学生的交流为活动的主体安排,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参与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得到内化和提升,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技能。

二、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优化计算方法

数学知识的最佳学习效果,是在学生经过初步学习,已获得一定的感知和认知后,再进一步学习。这样教学一方面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优化算法,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的奇妙之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片段二】对比优化,再探算法

计算0.45×5=

师: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来推算一下结果?注意,一定要是我们学过的知识。

生1:0.45 是两位小数,所以要用到分。0.45 元是45 分,乘5 就是225 分,表示2.25 元。

生2:小数加法,一个一个加。

生3:把0.45 化成45 个0.01,乘5 就是有225 个0.01,也就是2.25。

师:刚刚有4 个方法,这次只有3 个。少了什么方法?

生:画图。

师:为什么没出现画图的方法呢?

生:0.45 是两位小数,要准备100 个小方块,再画45 个,画起来很麻烦。

师:确实很麻烦,数学讲究简洁,不是不能画,但是画起来太麻烦了。如果接着研究,同学们猜想一下,还有哪个方法不太好?

生:元角分我不太看好,因为元角分只能研究到两位小数,如果我们继续研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元角分就解决不了了。

师:你说的真有道理!还有谁想说,你还不看好哪个方法?生:我不看好加法,如果加数越来越多,不太好算。

师: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一直这样去算?

生:可以,就是太麻烦了。

师:真不错。那就只剩下哪个方法了?

生:计数单位。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计数单位这个方法。

【分析】在学生通过交流掌握“一位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张老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交流想法并阐述理由,把学生的数学认识从表层引向深处,使学生深入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张老师从学生真实的感受出发,引导学生比较、优化算法,使学生在逐步抽象的活动中,经历理解算理、建构算法的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会学、会感悟,让学生领悟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结合实际,让数和形结合,把新知变成旧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解决问题,顺利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智慧,提升数学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依据所学内容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导,从学生视角出发,精心设计,积极引导,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计算方法画图计数
槽道侧推水动力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示踪气体法的车内新风量计算方法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古代的计数方法
画图理解“同样多”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画图理解“多多少”
第二重要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