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创新能力培养
——以“薪酬管理”混合式教学为例

2020-12-04 09:57毛海军郑世林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薪酬管理薪酬思政

毛海军,郑世林,2,3

(1.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2.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6;3.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既对高校专业课程质量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创新教育发展指出了新思路,旨在推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并重点提升其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行为不仅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和起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1]。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引领高校育人方向,已由起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发展成巩固与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抓手。课程思政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启发学生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转变,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需要他们运用持续迭代升级的创新思维,引起发展中量变的积累与质变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大量高质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对于国家达成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的当今时代,提升人力资本改造速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既有宏观的战略价值,也存在着现实中的紧迫要求。所以,高校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要根植于中国自身的本土特点,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的各种教学资源,平衡专业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重视人力资本开发,真正培养出学生的系统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发挥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将“薪酬管理”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2]。本文以“薪酬管理”混合式教学为例,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创新能力培养,希望能够发现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一、“薪酬管理”思政建设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一举一动都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影响着经济的整体水平。高校课程思政已经到了升级与深化的关键期,因此须从提升认识、审视问题与优化机制等维度,进一步认知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持续提升[3]。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作为组织的核心与骨干,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政水平,才能真正给组织带来积极影响,凝心聚力,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化解组织改革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顺利推进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以“薪酬管理”为例,许多高等院校编制的“薪酬管理”考试大纲,实践课分数只占20%,而期末考试占60%,学生只凭期末背背课本就能考取高分,对于日常的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4]。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对“薪酬管理”进行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建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品德的塑造。根据品德范畴的差异,品德可以分为公德与私德两方面,但在“薪酬管理”课程思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经常将二者混淆。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提到,“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5]。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并有所侧重,避免公德与私德的对立,将二者统一于整体的道德品质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创新实践。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等育人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功,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6]。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人力资本既具有质的不同,也存在量的区别,而这种表现为质的差异的人力资本即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在特定阶段可以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效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是促进人力资本由同质型向异质型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具有阶段性、适应性与时滞性等特点。在课程建设标准方面,近年来,随着各类组织变革的不断深入,管理中的科学主义诉求日益凸显,渗透在组织发展的方方面面,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组织运营要有发展标准,与之相对应的,还要有品德标准、行为标准与业绩标准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应以什么标准对“薪酬管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呢?实际上,不同的标准,使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会随着时间、空间与方式的转变而有所差异,这意味着在进行评价时,必须用历史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与理论知识、工作技能、生活经验等有着本质区别,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培训的日常化和普及化,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及相关经验的渠道和方法十分便捷,知识、技能等显性因素的不足可以相对及时地得到充实。然而,人的思政水平则是一个人长期积累和有意识修炼的结果。此外,要做好思政方面的评价工作。事实上,评价本身就是提高大学素质过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评价即培养。如果评价方式不当,很可能把大学生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方向引导。对“薪酬管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乃至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并完善“薪酬管理”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未来,对课程进行评价,除了继续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还应该将历史评价与未来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理想评价与现实评价结合。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各大高校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缺乏本土特色和时代内涵。实际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具有鲜明特色,那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薪酬管理”教学改革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Schultz教授指出,人力资本是由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力等构成的资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认同人力资本和组织创新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即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能够推动组织创新。任何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离不开对人的认知,各种管理模式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人的认知不同[7]。“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模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关注于“人”的课程,包括薪酬战略、基本薪酬、激励奖金、员工福利与薪酬诊断等内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该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对“薪酬管理”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的认知会影响学习的方法和质量,教师既要关注“如何教”,更要关注“如何促进学”[8]。进言之,教师需要树立人力资本开发的教学理念,依照国家、高校与课程本身的标准要求,调研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与此同时,根据“薪酬管理”的课程定位与未来发展趋势,厘清“薪酬管理”的培养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等要素。明晰“薪酬管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意义与功能,设置相应的考核方法,并建成薪酬管理案例库、平时作业库、章末习题库与关键性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打造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温习-课外实习”的链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学生在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性投入,情感投入是六大投入维度中水平最高的,学生对于所采用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方式充满兴趣,有着较高的热情。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混合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合作、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等,与之前的学习经验相比,愿意投入更多时间来学习。运用混合式学习后,学生对各类学习活动参与热情比以往踊跃很多,尤其在交互、反馈上较之以往同样课程学生表现有明显提升[9]。因此,混合式教学方式对于“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薪酬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应用性,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目前积累了丰富经验,运用较为广泛的有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实验教学法和企业调查法[2]。基于此,教师可以进一步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推动课程思政和“薪酬管理”混合式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薪酬管理”授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时,需要明确创新教育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思路,保证现有教学模式的前沿性与时代性,认真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其次,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薪酬管理”的课程内容中,有大量人力资本理论的知识,教师可以从系统论的视角设计各个模块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并加强学生对创新能力的主动性感悟和学习。同时,教师在认可学生人力资本重要性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学习交流与自我开发,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生成与产出,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建成“薪酬管理”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最后,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实践教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与优秀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这就需要各个高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具体而言,要注重“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加强“薪酬管理”课程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薪酬管理”教学框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理论知识框架及薪酬管理操作方法[10]。此外,构建认识实习与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刻学习“薪酬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新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个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开放积极的互动,从而达成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三、结 语

创新型人才出现与成长的关键是要完善和落实创新教育,这在根本上是一项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工程。在“薪酬管理”课程中对课程思政的运用、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培养方式的升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混合式教学绝不是只停留于对传统课堂的补充或叠加,也不是在线学习与线下教学两张皮的分离,而是对生命与教学环境相融性的重新思考与设计,使在线自主学习与线下教学环境融摄联动,使生命与整个教学世界构成交融统一的整体,使教学呈现主体的顿悟、建构与创造的生命之象[11]。在高校层面,“薪酬管理”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战略视野和长期准备,应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充分利用中国学生人数众多、文化传统深厚的特征,提速人力资本开发内容和改造方式的变革,给予创新发展更多的动力和源泉。课程思政和创新教育的融合既可以大力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也能够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生态环境,还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薪酬管理薪酬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政府补助与超额薪酬的实证分析
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问题与设计
国企薪酬改革需先拿身份开刀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