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实证分析

2020-12-04 02:12谢红霞乔一博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支配农村居民

谢红霞 乔一博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便有“表里山河”之美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成效显著。2013年,山西省旅游局开始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旅游业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山西省适时提出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径、建设“三大板块”的重要内容、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乡村旅游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本文从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乡村旅游就业效应等三个方面对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的乡村旅游版图中,山西属于发展较晚、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具体来看,当前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与国内多数省份相比,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较晚。2006年以后,随着全国新一轮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始起步。但截至目前,从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游客接待规模、营业收入,还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重点村、十大最美乡村等标志性指标,其供需两端的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均相对较小。

2.发展结构不尽合理。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地域分布不均衡、产业类型组合不科学、产业链条不完善等方面。

3.发展品质亟待提升。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品质亟待提升,具体表现在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开发模式与地域特色关联度不高、产品组合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偏低、品牌塑造与整合营销力度不足等方面。

(二)山西省乡村旅游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业基础薄弱,对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支撑不强。山西省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且其中不乏深藏于山水之间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与地域传统支柱产业和其他省份的旅游产业相比都相对滞后,因此,无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势的产业支撑并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大系统。

2.市场化程度低,对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引领不够。就山西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而言,多数地区在市场化的探索上还远远不足,对政策与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偏高。这为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无法对本就经济落后、产业薄弱的乡村地区形成科学的市场化引导。

3.政策关联度弱,对乡村旅游综合效益的带动不足。自2015年起,山西省针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标准开始大量出台,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把控日渐凸显。但由于时间短、基础薄弱,就目前来看,从政策的顶层引领到各级政府的执行贯通,再到各类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都无法全面满足山西省乡村旅游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需要,乡村旅游应有的综合效益也未能全面显现。

二、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一)接待人数规模

近年来,在山西省各级各类主体的通力协作下,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规模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1 360.90万人增至2017年的5 895.70万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2014—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情况

(二)经营主体规模

随着需求端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山西省乡村旅游供给市场也呈现稳步扩张的趋势,以全省农家乐与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数量规模来看,自2014年以来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进入2017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全省农家乐与休闲农业观光园数量分别达到8 323与1 532个,如图2所示。

(三)从业人员规模

伴随产业主体数量的持续增长,山西省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4.86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达到13.32万人,带动13.25万户农民受益,农户已成为乡村旅游产业重要的融合主体,如图3所示。

图2 2014—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图3 2014—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四)营业收入

在规模扩张之余,山西省乡村旅游营业收入也增长迅速,截至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营业收入额达到75.34万元,较2014年增长157%,乡村旅游在拉动农民就业的同时,也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如图4所示。

图4 2014—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营业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三、山西省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度分析

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农村居民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且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通过对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分析可以判断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度。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所选择的变量是2014—2018年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就业人数,资料来源于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和《山西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14—2018年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二)模型建立与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由于使用原始数据建立的模型存在异方差,因此,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建立双对数模型。

1.建立模型。如果Y为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X为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根据表1数据,观察lnx与lny的散点图,确立所建模型的函数形式,如图5所示。

图5 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乡村旅游收入双对数散点图

由图5可知,lny与lnx存在线性相关。因此,通过取对数建立一元回归模型:lny=a+blnx+μ。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方程式:

lny=6.790 543+0.153 129lnx

s=(0.039 34) (0.009 916)

t=(171.331) (15.442 65)

R2=0.987 576,F=238.475 6,DW=3.012 404,S.E=0.010 073。

2.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偏斜率系数0.153 129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乡村旅游收入的弹性,即乡村旅游收入每增加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平均增加0.15%。

(2)统计准则检验。S.E=0.010 073,说明回归直线精度较高,模型代表性好。R2=0.987 576,表明乡村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解释能力是98.757 6%,模型的拟合优度高。t=15.442 65,当显著水平α=0.05 时,自由度V=n-2=5-2=3,查自由度为3的T分布表,得到临界值tα/2=2.353 4,t 统计量为15.442 65>2.353 4,T通过检验,说明乡村旅游收入(对数) 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数) 的影响是显著的。F=238.475 6,当给定显著水平α=0.05 时,自由度V1=k=2,V2=n-k-1=2,得到临界值Fα=19,F=238.475 6> Fα,所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因此,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都通过。

(三)模型结论

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关系的模型为:lny=6.790 543+0.153 129lnx。结果表明,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每增加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加0.15%。这说明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度正相关,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效应分析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农民就业人数的增加,进而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但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少于5年,如果用回归分析的话样本数量不足,因此,下面从就业人数指标、就业人数弹性指标、就业乘数指标等三个方面的估算来说明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就业效应。

(一)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人数指标评估

就业人数指标采用就业总人数增长率进行评估,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对2015—2016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人数、农民就业人数和全省就业总人数等统计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如表2、表3所示。

表2 2015—2016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人数与农民就业人数情况表

根据表2显示,2016年与2015年相比,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增加了2.71万人,增长率为22.87%;农民就业人数增加了2.32万人,增长率为22.75%。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农民就业人数增长明显。

表3 2015—2016年山西省就业人数情况表单位:万人

由表2、表3的数据计算可知,2015年和2016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对旅游业的直接就业贡献率分别为60.52%和67.07%,对第三产业的直接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33%和2.51%,对全社会的直接就业贡献率分别为1.22%和1.36%。这说明,旅游业就业人员每100人中有65人左右因乡村旅游直接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每100人中有2~3人因乡村旅游直接就业,全社会就业人员每100人中有1~2人因乡村旅游直接就业。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对就业的贡献不容忽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实现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就业效应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人数弹性指标评估

就业人数弹性指标常用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来表示,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本文根据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人数和乡村旅游收入等统计资料(见表4)计算出2016年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3,说明乡村旅游就业人数每增长1%,可带动农业收入增长0.33%。

表4 2015—2016年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人数与乡村旅游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人

(三)山西省乡村旅游就业乘数指标评估

就业乘数是衡量乡村旅游就业效应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乡村旅游每直接就业一人所能给社会其他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计算公式为:

根据表5中2016—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从业人数和农民就业人数利用就业乘数计算公式得出,2016年、2017年山西乡村旅游就业乘数分别为1.86和1.90,说明山西乡村旅游每万元增加值可以带动农民及其他从业人员就业人数约为1.90万人,乡村旅游的就业乘数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表5 2016—2017年山西省乡村旅游从业人数与农民就业人数情况表 单位:万人

五、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山西省乡村旅游市场规模逐步扩张,且发展空间依旧巨大。山西省乡村旅游从接待人数、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营业收入等四个维度来看均呈良性增长趋势,其中尤以接待人数与从业主体数量增速明显,而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与乡村旅游综合收益的逐年增长则体现了规模扩张趋于科学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省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的形势下,这一数据与全国乡村旅游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2.乡村旅游对省内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不断增长,且前景广阔。通过对山西省乡村旅游总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山西省乡村旅游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度正相关,是影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3.乡村旅游对省内关联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且结构逐步优化。从山西省就业人数指标、就业人数弹性指标、就业乘数指标等三个方面对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带来了所在地大量的直接就业,而且对当地的关联产业就业产生了良好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已成为省内落后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对策建议

1.发挥乡村旅游功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旅游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因此应从以下四方面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增强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功能,助力农业全面升级;第二,发挥乡村旅游的文化引领功能,助力农村全面进步;第三,发挥乡村旅游的富民惠民功能,助力农民全面发展;第四,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功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还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促进山西省乡村旅游品质的全面提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第二,积极探索,挖掘资源文化内涵;第三,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第四,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实现农村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倡导的精准扶贫模式,乡村旅游扶贫又是旅游扶贫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为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真正助力农村脱贫致富,山西省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发掘旅游扶贫政策红利,积极推进旅游精准扶贫进程;第二,完善旅游扶贫规划,转变传统旅游扶贫模式;第三,强化旅游扶贫帮扶措施,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支配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跟踪导练(四)4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