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人物》中聚会的多重涵义

2020-12-04 04:38房蓉蓉张荣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柯克历史人物霍华德

房蓉蓉 张荣升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引言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1932-2000)兼许多身份于一身,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批评家和学者,还是一名记者和电视剧编剧。他曾经在东英吉利大学任教,伊恩·麦克尤恩和石黑一雄等一些知名作家都是他的学生。他先后创作了七部小说和多部非虚构、幽默讽刺作品。“一方面他以丰富、深邃而又深入浅出的学术著述成为英国当代最著名的批评家之一,另一方面他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知识界的心态与境况,为英国文学拓展了‘学院小说’的领域。”[1]他的代表作品《历史人物》(The History Man)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据不完全统计,在知网、读秀等平台,一共有9篇研究《历史人物》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人物与历史关系入手,有宋艳芳、程淑娟、丁威等人;二是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如张媛;三是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入手,分别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霍华德·柯克和从女性角色方面分析芭芭拉·柯克,如张媛。由此可以看出,专门就聚会这一场景展开具体研究仍属空白。聚会作为这部小说的桥梁和纽带,在这部小说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聚会这一场景,不仅具有一定的新意与学术价值,而且对社会活动的安排也具有启示意义。

二、统一的情节结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六大部分组成: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由事件组成,而事件则由人的行动构成。情节的形式——普遍的特性、长度、与历史的关系、行动的发展。情节的材料——辨认和逆转,或悲剧行为。情节的把握,而这些在铺设情节时采用的技巧又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即宣泄怜悯和悲剧。”[2]在《历史人物》中,可以隐约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布雷德伯里创作的影响。这部小说属于悲剧,而悲剧的刻画离不开情节的发展。这部小说情节的开始、高潮和结尾与聚会这一场景紧密联系。布雷德伯里某种程度上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于小说中人物的遭遇产生怜悯和同情,同时警醒社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历史人物》一共有十三章,在小说的整体篇章结构中,聚会出现在第一章(准备聚会)、第五章(举行聚会)、第六章(聚会后)、第十三章(最后一次聚会)。由此可以看出,聚会在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有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高潮和结尾。聚会作为小型社会的缩影,在聚会中,柯克夫妇截然不同的结局标志着男权社会对女权社会的压迫。主人公霍华德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喜剧人物,而芭芭拉是紧跟霍华德步伐努力顺应历史但发现生活无意义而自杀的悲剧人物。芭芭拉这一具有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形象却是时代的悲剧性产物。这一并置对比创作手法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赋予这个顺应历史、赶超时代的现代寓言故事丰富的哲理性与思辨性,同时深度拓展了作品的阐释空间。

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交代了对于柯克夫妇来说,聚会是他们的一贯传统。因为聚会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纽带。霍华德是一位激进的社会学家和大学教师,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芭芭拉是一位儿童文学的专家和公众人物,她在社会中扮演局限的女性角色。聚会的安排二人分工明确,他们是一对现代的夫妻,崇尚一分为二。在此,可以看出聚会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说的第五、六章是这部小说的灵魂。小说的第二、三、四章是介绍霍华德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沃特莫斯大学的教师。这些辅助信息的介绍都是为五六章的情节发展进行铺垫。第五六章作为小说的中心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亨利企图在柯克夫妇的聚会上自杀,这一行为为小说的结尾部分芭芭拉的自杀埋下了伏笔。这部小说作者是献给毕梅斯的,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前,就交代了小说的虚构背景和虚构人物。这是布雷德伯里作为批评家的身份主动为自己的小说交代叙事由来。从中可以看出批评家的身份对他小说家创作的影响。

小说的第十三章也是小说的最后一章,是小说后半部分发展的高潮。后半部分主要围绕霍华德的职业生涯和私生活。第八章讲述了乔治·卡莫迪事件,第九章介绍了霍华德所在的院系会议。第十一章介绍了霍华德与情人弗洛拉、学生费利西蒂。第十二章讲述了霍华德发展年轻的凯琳妲教师为自己的情人。由此为十三章芭芭拉悲剧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芭芭拉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来自霍华德对婚姻和孩子的不负责任。缺少对妻子芭芭拉的理解和关爱。在霍华德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历史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他的陪衬。他的自私自利、大男子主义在无形中像看不见的手一样紧紧地扼住了他妻子的脖子,让芭芭拉对生活失去了激情与信心,从而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所以,霍华德应该为妻子的自杀负有间接责任。

“贺拉斯的文艺理论中一个突出的主导思想是得体原则(decorum)。所谓得体原则就是文学作品的部分与整体应该和谐统一。艺术作品要有整体美,即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各细节要和谐地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出一个整体美。”[3]聚会作为小说的一部分,时时刻刻与小说的整体结构保持一致,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小说中两次聚会遥相呼应,对称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布雷德伯里遵循了古典的“三一律原则”,即强调情节、时间和场景的统一。两次聚会的情节都与自杀相关。第一次聚会霍华德的朋友亨利企图自杀,第二次聚会是霍华德的妻子自杀。两人自杀的地点也相同,都是那扇窗户。第一次聚会亨利自杀未遂,但第二次聚会芭芭拉自杀。两次聚会的场景都是霍华德的住所。时间对立,分别是开学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聚会作为小说的核心,像一根线把小说的各个部分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和谐美的效果。

在聚会中聚集了各种情愫和矛盾,布雷德伯里对聚会的设置实际上推进小说的整体情节脉络。正是“聚会”为人物之间情感态度的转变提供了依托以及呈现出来的机会。尤其是毕梅斯夫妇的婚姻和科克夫妇的婚姻都在聚会中呈现。这两段婚姻都是表面伉俪情深实则貌合神离。尤其是亨利企图选择自杀来维持婚姻,而芭芭拉以自杀的方式逃离与霍华德的婚姻。由此可见,聚会这一场景是《历史人物》情节发展的关键一环,两次聚会不仅前后呼应,在小说的结构布局和情节推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丰富的象征意蕴

“美国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亚瑟·西蒙斯说,‘象征是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南帆在他的《小说的象征模式》一文中说,‘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艾略特主张,应在现实中找到‘客观对应物’。即象征通过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征的意义在于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具体与抽象是一对矛盾,而象征成功地调和了这一矛盾,用丰富多彩的具象传递抽象的理念。”[4]在《历史人物》中,布雷德伯里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在升华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尤其在聚会这一场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对聚会场景的浓重墨彩,人物的生动刻画,布雷德伯里赋予了聚会丰富的象征内涵,栩栩如生地勾勒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

首先,聚会象征着主人公的社会舞台。霍华德·柯克是一个庄重的聚会提供者,一位严肃的社会剧院的创造者。“芭芭拉称聚会是丰富多彩的柯克式的场景。柯克夫妇一向举行好的聚会,并拥有举行聚会的天赋。聚会的原则是创造性混合。”[5]他们将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混合在一起,有同性恋、大学教师、学生和明星等。在聚会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聚会这个大舞台里,社会习俗开始瓦解,传统的角色分配已经破裂,血缘关系变得淡漠,在这里,有引导个人生活的公共生活。柯克夫妇的聚会在某种程度上是时代的映射,是时代所处的位置。柯克夫妇在聚会中展现了他们开放式的婚姻观,聚会同时也是摆脱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的一种方式。

其次,聚会象征着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小说以1972年秋季开学的聚会开始,以秋季学期末的聚会结束。两次聚会分别标志着开始与结束,同时也象征着人物命运的开始与结束。开学聚会对于霍华德来说,结识凯琳妲教师和与学生费利西蒂发生不正当关系就是新私生活泛滥的开始。最具戏剧化场景就是亨利企图自杀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亨利以自虐的方式在挽救自己的婚姻。这次聚会实际上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是亨利婚姻失败的转折点,也预示着柯克夫妇婚姻的失败。学期末的聚会与先前的聚会截然不同,显得更为落寞和失败。这次聚会,没有亨利,没有费洛拉,也没有芭芭拉了。霍华德最终落得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果然学期末的聚会里,芭芭拉选择相同的地点、相同的窗户自杀验证了前一次聚会亨利自杀的行为,也标志着柯克夫妇婚姻的结束。同时亨利等人的缺席也标志着霍华德的一无所有。

最后,聚会象征着历史人物存在的证据。“在《历史哲学》的《绪论》中,黑格尔首次提到了‘历史人物’的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人物若想有一番作为,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品质。”[6]历史人物这个头衔是文学系教师凯琳妲小姐送给霍华德的,也是书中唯一与标题相呼应的地方。麦拉说霍华德是一个历史的强奸者,将未来刺入每一个他所能触及到的人。实际上历史人这个标签,对于霍华德来说,就是莫大的讽刺。他表面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实际上他独裁专制。聚会是霍华德社交的中心,他举办聚会的原因就在于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提高社会地位,拉拢社会人士。霍华德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依赖聚会。尤其是在与芭芭拉婚姻出状况时,他就利用举行聚会来转移注意力和逃避问题。聚会对他来说也是庆祝胜利的仪式,尤其是学生卡莫迪事件和曼格尔事件。同时他也利用聚会来掩护自己与情人的幽会。因此,霍华德这样的历史人物只是借助以激进为时髦的风气,将历史的转折、发展当作可利用的工具,来推广、拔高自己。“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在激进与保守、革新与传统的对立中,最终胜出的总是霍华德。”[7]因此成为作者鄙夷的对象。

聚会这一场景是小说中最富有象征涵义的符号。一般来说,霍华德作为大学讲师,他的妻子也是知识分子,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社会的知识分子。他的聚会应该就像19世纪的沙龙一样,文人墨客志趣相投,聚会一堂,抱膝长谈,无拘无束。人们的思想在每一次的交谈中得到碰撞并且撞出火花,从而人们的灵魂可以得到升华。但霍华德的聚会正好与之相反,在聚会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参加聚会的目的不纯,就是为了在聚会的遮盖下,黑暗的遮蔽下和音乐的掩盖下进行看不见的勾当。这种聚会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对于霍华德来说,他以为举办聚会可以摆脱空虚孤单的空壳,但实际上恰恰促成了他的悲剧。尤其是芭芭拉的自杀将他的悲剧形象烘托得更为明显。

四、深刻的现实写照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任何时代,小说都是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一个最形象的反映。而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8]在《历史人物》中,小说主人公霍华德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举办聚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贴近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可令人反讽的是通过聚会,他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有人想逃离这个与他相关的世界。他的妻子、好友、情人、学生与他渐行渐远。尤其是亨利和芭芭拉选择相同的地点自杀,幸运的是,亨利没有成功,不幸的是芭芭拉永远离开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历史人物》出版于1975年,作者所虚构的年代也特别贴近创作的年代,1972年。作者以“闪回”的创作方式刻画了柯克夫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成长轨迹,从而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布雷德伯里本人也说,《历史人物》是一个黑色喜剧或讽刺小说,它讽刺的对象不只是激进主义、社会学或新大学,而是一种现代的行为主义、决定论和工具主义。

从整个西方世界史来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个喧嚣动乱同时思想又大解放的年代。一方面,战争与暴动频发:美苏冷战、越南战争、古巴革命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社会运动如火如荼,比如女权主义,和平运动,抵制性虐待运动。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与传统彻底地断裂了。社会的高度工业化使当代西方人自我丧失。人们普遍感到个性已丧失,被异化了、非人化了。布雷德伯里尝试将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政治变革以及文化艺术上的变化进行融合,反映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阴谋与悖论。

在《历史人物》中,聚会拓展了作品的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时代的精神面貌。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一种很流行的现代活动。举行聚会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要想举行聚会得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人脉。柯克夫妇的聚会没有身份限制。在他们的聚会里可以看到大学教师、社会人士、学生等。花红酒绿的聚会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磁铁一样,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聚会中过度放纵自己,沉迷于酒精、毒药与性。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聚会里不断地打破,各种社会身份消失。人们仿佛在聚会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把聚会当做与外界交流的出口。在聚会中,人们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在第五章的聚会里,人们对于亨利企图自杀这一行为无动于衷,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和冷淡。

在两次聚会中聚焦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家庭的缺失和职业的混乱。霍华德没有尽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举办聚会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同时也未顾及妻子的感受。芭芭拉认为聚会对于她来说,就是做清理工作。孩子们厌烦了聚会的吵闹和意外事件的发生。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对他来说已不复存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芭芭拉的悲剧。同时。霍华德作为大学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也存在问题,丧失了大学教师该有的职业操守。学生费利西蒂掉进了他的陷阱,成为了他的剥削对象。他独裁专制,没有给费利西蒂提供可行的人生建议,也未帮助她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在《历史人物》的聚会场景中,家庭问题尤其是婚姻问题显得尤为尖锐。霍华德与芭芭拉的婚姻在芭芭拉自杀的那一场最后的聚会中宣告结束。这段婚姻是极其不成功的,以悲剧收场的婚姻总归是失败的。深究婚姻失败的缘由无非是爱情褪去生活没有激情,夫妻双方缺少理解与关怀,对婚姻的责任感与守护感荡然无存。婚姻是需要用爱和时间去经营,夫妻双方要换位思考经常交流。这样的婚姻才能维持得更为持久。尤其是作为大学教师这样的社会身份,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的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聚会是这部小说的灵魂。聚会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产物,再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热闹是属于时代的,孤独是属于个人的。个体依靠聚会摆脱孤独,依赖他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虽然作者浓重墨彩地描写了两次聚会,但也存在空白现象。柯克夫妇的孩子马丁和希里亚在小说中只言片语就带过了,就像霍华德对于他们的关爱一样。聚会的热闹另一方面衬托出了人的孤独感和幻灭感,霍华德也正是因为对社会的迷惘,才会采取激进主义。他也是由于孤独,才需要聚会来取暖。他的两次聚会也显示了他的两次幻灭。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作者依赖聚会完成时空的不同转换。第一次聚会,亨利企图自杀间接说明了两人友谊的幻灭。第二次聚会芭芭拉的自杀直接说明了霍华德婚姻的幻灭。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小说场景的布置与安排,两次聚会时间一正一反,开学和期末。地点一致,人物出现随意。作者通过聚会这一场景同时传达多层涵义,小说人物更加饱满,情节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

猜你喜欢
柯克历史人物霍华德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柯克代尔洞穴之谜
保持微笑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柯克舰长”的烦恼
《星际迷航》确定将拍第四部
人物说史
布莱丝·霍华德:表演是我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