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2020-12-05 06:54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数字

新工科;数字媒体艺术;产教融合;工作室项目制教学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颠覆性的“新业态”已初露端倪[1]。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互相支撑,为更好的新业态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适应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2017年初,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建设新工科。所谓新工科本质上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使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行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其内涵既包含与新业态相对应的新兴的学科和专业,也包含面向应用、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性、社会实用性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3]。

数字媒体艺术以艺术表达为目的,以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创作手段和传播途径,是一门以技术为支撑,依赖技术驱动,紧跟技术创新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数字媒体艺术集文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兼具艺术和工学双重特征。随着新工科的逐步实施,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必然会受到新工科理念的深刻影响。

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冲击下,如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大高校研究探索的热门问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针对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建设,为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近20年来,我国众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重技轻艺、培养目标不明确,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中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老牌艺术院校,也不乏计算机、信息等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的理工科院校。招收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有文理兼收、有艺术类考生也有纯理科生[4],忽略了该专业“艺术为主、技术为辅”的本质,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平衡艺术修养和技术学习的关系。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与时俱进,过分强调学科划分、课程体系陈旧,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近年来,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也给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但却少有学校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师资结构有待改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其知识更新频繁,且面向实际应用,教师知识更新不足,再教育不够以及教师队伍以专任教师为主,缺乏实践经验、不够多元化,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人为设置实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无法衔接,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引导和启发。

2.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在综合全面的基础上突出艺术创新。而新工科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5]。可以看出,新工科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

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我们设计并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即以成果导向理论为支撑,遵循反向设计原则,由社会、产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能力提升来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更注重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6]。在具体实践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三点策略: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学科导向,按学科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也更侧重学科需要。而新工科强调成果导向的培养理念,在实践中,应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和持续改进等几个关键点,实现培养理念由学科导向往需求导向的转变[7]。

(2)重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基于成果导向理论,国家社会发展方向、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学生能力要求的依据,也是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的关键所在。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数字媒体艺术素质结构中,艺术修养应回归“主位”,知识培养应注重构筑起人才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培养要同时注重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创新重建培养方式。推进“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的转变,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即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协同;积极推进教学与产业的融合;积极推进不同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8]。

3.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育人在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发展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而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目的在于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9]。通过上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以及策略的分析,可知产教融合正是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国内较早设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艺术院校之一,在办学中一直强调艺术引领、工程思维,以及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宗旨,以培养数字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历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产教融合,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与行业、产业、企业的联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多方协同育人。同时,2018年学校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2019年,学校成功申报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在建设新工科这一背景之下,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和突破口,充分把握新工科、产教融合的内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

(1)围绕产教融合进行学科融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综合能力提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反向规划和设计,对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依靠的相关课程根据产教融合实践目标进行统一规划,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不同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如艺术基础课程群、视觉和交互设计课程群、影像课程群、创作实践课程群等,与此同时,在课程群设置中注重“工程思维”的融入,开设“思维导图和创意思维”“交互设计理论与流程”“新媒体艺术项目实践”等带有“工程设计”性质的课程,在教学中强调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间的横向统整和融合,有效克服分科课程撕裂学生的经验整体性所带来的问题。不同类型课程群的建设,在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同时,让课程实现统一目标的有机融合,最终整合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结构化教学体系。

同时,各专业工作室每学期还将根据合作企业的行业定位和项目特点等,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在专业课程群基础上开发内容定制课程,实现工作室课程与项目无缝对接。

(2)建设专业工作室,以项目带动教学

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组建专业工作室,以专业带动项目,以项目承载教学。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基地”和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通过与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具体项目和社会课题带入工作室。通过项目制作与研发,打通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会设计方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于社会化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根据项目情况组建教学团队,引入企业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是设计师,将直接面对项目设计与开发,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作。通过设计作品产品化实现考核机制社会化,将作品通过商业应用、展览展示直接面向社会和用户,使设计落地,作品流通,通过产品销售、用户体验、展览曝光度、互联网评价等手段作为评价作品及教学效果的辅助标准。

(3)以产出为导向重构专业方向,打造工程教育示范样板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前主要的基础专业方向有互动装置和空间展示设计在公共艺术和展示设计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

加强教学成果的转化和落地,重视宣传与推广,打造工程教育示范样板,促进专业带项目、项目促专业模式良性发展。依托山东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2019年“数字媒体艺术项目实践”课程与世界博物馆日展览项目结合,举办了“传统的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展览,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该项目融入“课程设计”和“工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充分研讨,科学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课程流程。通过文化调研、展览规划与设计、交互设计与数字艺术创作、影像与体感应用实践、互联网宣传与推广、线上与线下展览相结合等多重手段,带领学生完成从创意设计到展览体验,一直到展览推广、反馈等一系列流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也提升了教师“带团队、带项目”的能力。

(4)充实线上资源快速迭代课程内容,完善硬件配套支撑专业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支撑技术快速迭代以及成果导向教学的多元化需求,使得课程内容的更新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需要。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建设和引入大量前沿网络课程充实线上资源,以有效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情况下课程内容更新不足、更新延迟的缺陷。线上资源建设有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自由调配和便捷获取,尤其适合项目制教学特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是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常教学的必备要求。为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验效率,近年来,在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实习基地功能,将企业生产环境、设施接入教学体系,开展项目教学实践应用,实现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融合、接轨。

4.结语

新形势下,与新工科理念相匹配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应立足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在充分理解“新工科”理念的基础上,厘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和策略,重视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基于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型人才。

注释:

[1]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第5-9页。

[2]赵哲:《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董占军、田金良:《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教育策略》,《设计艺术研究》2020年第1期,第123-126页。

[4]詹筱茹、韩帆:《理工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初探》,《理论观察》2011年第5期,第151-152页。

[5]田婧:《新工科理念指导下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国包装》2019年第12期,第79-81页。

[6]张艳、杨允仙、唐安、焦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能力图谱重构及实践路径解析》,《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24-29页。

[7]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年第2期,第17-24页。

[8]王淑坤、李学光、王金龙:《新工科背景下传统机械类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9]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数字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