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小学课程方案设置对我们的启发

2020-12-06 10:26何玉琪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研究型科目韩国

何玉琪

近年来,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当今各国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围绕核心素养制定课程标准和建设学校课程体系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国家课程修订的方针,推进国家以及地方课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建设,我们需要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我国和韩国一衣带水,在文化意识、历史传统、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韩国围绕核心素养颁布的现行国家课程方案以及实施办法,在方法和思路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韩国中小学课程方案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理念

韩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在理念上更倾向全球化和人性化。其国家课程围绕着“自我管理素养、信息处理与应用素养、创新性思维素养、审美感性素养、沟通素养、共同体意识素养”为框架的核心素养体系,将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整个课程改革之中,并以此来推进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础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阶段更加强调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国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高中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结合个人性格特点和特长选择并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

韩国的课程形态划分为学科科目群和创意体验活动两大类。其中科目群与我国的基础课程相似,随着学段增长科目逐渐增多。例如,小学设置了国语、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科技)、艺术、英语、体育共7个科目;初中设置了国语、社会与历史、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艺术、英语、体育和选择性学科8个科目。

把创意体验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大类是韩国课程体系的独特之处。该类课程作为学习科目之外的活动,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和完善,旨在积极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并培养创新精神和挑战性思维,包括独立活动、专业活动、俱乐部活动、志愿者活动和其他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以安全生活为核心的创意体验活动;初中注重职业选择的创造性体验活动,在选择职业道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并初步思考他们未来从事职业的方向和兴趣;在高中阶段,创新性的体验活动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选择,为未来选择大学专业,思考职业道路做必要的准备。

韩国的这类课程与我们所提倡的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相似之处是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可以说课程的目标大致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相比之下韓国的这些课程在组织中往往更加专业且相对简单。

(三)课程选择

在小学阶段韩国没有安排选修课程,从初中学段开始设立选修课程,高中的选修课程更是大大增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自由学期”制,这是他们针对初中阶段实施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在某一学期中灵活组织共同教育课程和创新体验活动。为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自由学期内,取消所有书面考试,学生一般会在上午进行基础类课程学习,下午参加各类可选择的主题活动,包括生涯规划活动、社团活动、艺体活动等,活动中以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为主要学习形式。可以看出,对于学习的这种安排,其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有充足的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二、韩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给我们的参考

(一)明晰拓展型和研究类课程的含义,科学划分课程结构

目前我们国家的课程形态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划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种。在学校常态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我们会经常将拓展型和研究型课混淆,作为一类课程来实施,而基础类课程又太过于独立,不但三者之间的联系不大,甚至出现了三变二的趋势。因此,在课程形态结构划分中,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韩国的这种课程分类结构,也将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群和研究类课程,或者对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做更细致的梳理,并对其本质进行科学划分。

之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混淆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其根本原因还是对两类课程的设计把握不够准确。两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本质差异。拓展型课程是在基础类课程基础上整合和扩展学科知识,通过此类课程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研究类课程侧重于通过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适当增加课时浮动比例

韩国的课程方案在保证总课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20%左右幅度调整。也就是说在每周的教学中,可以有半天的时间灵活调整;在整个学期中可以将一些科目或学习主题的课时进行自主调整,采取集中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获得深入了解和学习体验,这样一来可避免分散式学习产生的学习知识不系统和知识遗忘的问题。

(三)加大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课时数量

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决定着学校的形态,课程文化将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我们的课程在培养人方面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人工AI智能的研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5G通讯的全面普及……这些都预示着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要更加注重面向未来,要更加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和第三产业放在首位,城市的未来发展将集中于培育高科技产业,其中也就包括了大量的信息、科技和服务产业,不言而喻的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自然也就需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韩国国家课程特别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意识,不但在课程目标上有所规定,而且在课时计划上有所增加,在课程结构上更是设置了创意性体验活动课程,这些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参考和借鉴。美国、韩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例如开设基础的可视化编程课程、程序化人工智能机器人组装等。也就是说,现在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尽早接触到前沿的信息技术产业和课程,以应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和促进未来世界的进步,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现行科目进行整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就小学阶段而言,韩国国家课程科目群仅有8个学科,而我们达10门以上,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每个学科课程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但是,细致地审视这些目标和内容,其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重叠部分。那么,是否可以借鉴韩国的设置科目群的做法,借由核心素养重新考虑学科的分类与整合,以核心素养作为重新调整育人目标的基础,对现行学科教学科目进行整合,这样可以从一定意义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这势必会为我们的课程设置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学科重组中存在着大量操作上的难题,整合后的综合性课程的师资问题,原有学科的教师如何安排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思考的方面。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研究型科目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在韩国走马观花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