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润腔技巧中“甩腔”的运用

2020-12-07 12:30张迈兮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乐句民歌歌唱

张迈兮

(西南大学,重庆 400700)

民族声乐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领域的瑰宝,它随着戏曲与国际声乐的碰撞擦出了火花并逐渐成熟,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要想唱好民歌须在遵循其谱面演唱的前提下,再适当增添润腔技巧,这样才能唱出歌曲中的韵味。润腔技巧又分成很多种,甩腔技巧是其中之一,它在多数歌曲中都有体现,贯穿民族声乐的始终。

一、歌唱中的甩腔

(一)甩腔的概念

“甩腔”是润腔中一种通过修饰歌曲原谱,从而使歌曲更加生动具有风格性、情感性的一种唱法技巧。它的特点是一字多音(腔),能够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把歌曲中潜在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甩腔分为抛腔和拖腔,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充分了解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有利于我们运用甩腔来体现歌曲的不同风格。

(二)甩腔的运用

1.拖腔的运用

拖腔,一般指歌唱中“一字配多音”的词曲结合现象,这种现象在许多歌曲中都普遍存在。根据歌曲的风格不同以及地域不同分大约分为四种:伸缩型拖腔、重复型拖腔、高潮型拖腔、结尾型拖腔。

(1)伸缩型拖腔

这种甩腔非常灵活自由,伸缩性比较强。有一个小节的短甩腔,也有达到十小节以上的长甩腔,根据甩腔出现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曲首拖腔、句中拖腔和曲末拖腔。①曲首拖腔,指在歌曲的开头乐句中出现,用某一衬字来进行,大多为“哎、啊”等。例如《美丽家园》这首歌中出现的“哎”和“啊”属于用衬字进行的曲首拖腔,在歌曲的开头出现,描绘出一幅人们心中喜爱的美丽村庄画面,表达了词作者对家乡的热爱;②句中拖腔,常在歌曲中的某乐句中出现,大多为实词。在歌曲《一杯美酒》中“美”字和 “接”字运用了拖腔,使歌曲的旋律更加缠绵,体现出对恋人的爱慕之情;③曲末拖腔,常在歌曲的乐句末尾出现,起到结尾烘托旋律气氛的作用,与歌曲的主题相互呼应。例如在歌曲《木兰从军》中“去”字使用了拖腔,体现出女儿对年迈父亲即将从军的担忧,为下一个乐句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重复型拖腔

这种拖腔有两种重复方式:一种是紧接重复,拖腔出现在某乐句中紧接着又在下一处乐句中重复;另一种是穿插重复,在歌曲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或中间部分的某处作完全相同重复。重复型的拖腔因多次在歌曲中反复出现,使观众印象深刻,对歌曲的主题理解也更加明确,类似于和声学中再现手法的运用。例如《太阳岛上》,连续两次出现“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把太阳岛的美构成一幅图画展现给世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高潮型拖腔

一般来说是指在歌曲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的主旋律,处于歌曲的“黄金分割点”,与前面的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潮型的拖腔大多数在歌曲的中部。例如《心上人像达玛花》,在歌曲的高潮处“啊”字运用了拖腔,此位置不仅处于歌曲的中部位置,而且还处于歌曲的黄金高潮区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4)结尾型拖腔

这种拖腔形式在歌曲的结束部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以及思考想象的空间,起到深化意境、增加艺术感染力并且扩张乐句的效果,这种结尾型的拖腔通常震撼人心。《十五的月亮》就在歌曲中运用了拖腔,衬字“啊”作波浪式前进,从低音区逐渐转入高音区,处于整首歌曲的结尾位置,表达了人民战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抛腔的运用

(1)上抛腔

上抛腔的音调走势是向上的,通常在谱子中没有规整的标识,需要歌唱者通过自身对歌曲的语言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情感的表达来进行二度创作。比如湖北民歌《山里的女人喊太阳》,这首歌不仅多处运用了上抛腔还运用了下抛腔。在“帕”字与“花”字运用了上抛腔,形象地把湖北女人的的泼辣、开朗、勤劳的性格描绘出来,使歌曲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2)下抛腔

下抛腔的音调走势是向下的,在民族声乐中下抛腔的运用较广泛。如歌曲《荷花梦》中的 “梦”字运用了下抛腔表达手法,此处的抛腔较小、轻盈、欢快,赋予江南水乡风味,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运用甩腔手法去创作可以增添歌曲的风格性,使歌曲情感饱满,多一种歌唱的“味道”。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学习运用好甩腔,为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锦上添花。

二、甩腔在民歌中的运用

(一)运用甩腔提高演唱能力

甩腔是民族声乐的灵魂,没有甩腔的民歌是无趣无味的。在演唱歌曲中,歌唱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开声前多念下字头,如“li”“lu”,在念字过程中保持歌唱的状态,努力做到每个字念出来的音值音频基本一致,让声音稳进前行,做好开唱练声曲的预备工作。如果刚开始气息沉不下去,就尽量晃动身体来回走动,念的音高低一些,直到气息放下去。在念的时候,保持每一个字都是甩出去的,与头腔产生集中共鸣点。这结合了戏曲中的念白发声方式,其发声方式属于“说”而不是“唱”,这是一种特别的练声训练,用歌唱的发声方式来“说”字。进入高位置状态时,声音会充满流动性,产生头腔共鸣,长期训练可以提高歌唱的能力。只有不断地练习甩腔,熟悉甩腔,才可以很好地运用在歌曲演唱中,将演唱与作品融为一体。

(二)运用甩腔体现歌曲的地域性

中国的民歌不仅可以按照民族划分,还可以按地理位置进行划分,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山西民歌、陕北民歌、湖南民歌等,按照歌曲的种类又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等。

以湖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进行分析,如 “钥匙”使用了方言,念“钥匙”(yue、si)而不是(yao、shi),如果按普通话来演唱这二字就会像喝白水一样显得枯燥无味,但加上当地湖南土家族方言后,可以使歌曲更加地道,有当地的人情风味,突出地方的风格特点,可以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地域风格。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山连着山,沟连着沟,地形地貌导致交通不便,因此陕北的音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信天游》大量的运用了陕北地区方言来演唱,在“山”(shan)处念(san),“我”(wo)处念(e),“喳”(zha)处念(za),“捎”(shao)处念(sao),“心”(xin)处念(xing)。“山里”和“捎话”处不仅使用了当地的方言并且运用了甩腔,向上三度音程更能体现出陕北民歌的曲调奔放。

(三)运用甩腔体现歌曲的情感美

情感始终贯穿着歌曲创作的始终,没有情感的作品是不存在的,甩腔可以把情感给“甩”出来。情感分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情感,它可以是潜在的、爆发的、递进的。民歌的情感大多借助方言这个中介来表达,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都有各地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我将以王喆演唱的《贵妃醉酒》为例进行分析,这首歌曲多处运用甩腔中抛腔的技巧,从上抛腔“炉”“冷”到下抛腔“羽”“随”,表达了杨贵妃等不到唐玄宗的失落,为下一步故事情节作铺垫。此外,“羽”字与“随”字都有小甩音,和“亭”字与“垂”字的唱出来是不一样的,添加了抛腔后更有一番韵味,更深入歌曲的情感。在结束部分,“醉”字虽运用下抛腔,但是这时情感又递进了,玉环开始喝多了,撒开了,不顾贵妃的形象了,大甩一声,紧接着开始逐渐引入歌曲高潮。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醉”同时运用了上抛腔与下抛腔,预示着玉环闷闷不乐的情绪要开始爆发了。接着出现了运用念白式抛腔的“醉”,它吸取了京剧的唱腔精髓,这个“醉”唱出了杨贵妃的无奈、迟迟等不到唐玄宗的失落,内心的惆怅、委屈的情感一下爆发出来,借用着抛腔把内心沉淀的复杂情绪全部“甩”了出去。所以,无论是甩腔的抛腔还是拖腔,都有它们的共性,都可以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内容更加丰富。

三、甩腔技巧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彰显民歌的韵味

甩腔技巧是润腔技巧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民族声乐中的一大“神剂”。甩腔技巧的运用使我们的民族声乐与其它西欧国家声乐区分开来。如果在歌唱中没有润腔技巧,就不能称之为声乐艺术。艺术应该是一个目标,而技能只能是手段。唱一首歌时,味道越浓,感染力就越强。唱歌不能只追求声音技巧,要唱出歌曲的“味儿”。每个人唱出的韵味都是不同的,要想学好这个“味儿”就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歌曲的二度创造是演唱者带着自己理解继续向作曲家的创作思想靠拢的过程。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来为我们的歌唱增添色彩。

(二)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人口众多,各地区的地势有很大差异。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种不同的地区文化、方言、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所以民歌的风格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总体上看,南北民歌风格差异较大。北方人性格豪迈、好客,北方的民歌大多是热情豪放的。南方的民歌相对来说比较细腻温婉。这些地区民歌的差异都是和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瑰宝,民族声乐是复杂的、具有特色的,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想要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就得从多种风格的民歌中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提高专业演唱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才可以将民族声乐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乐句民歌歌唱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歌唱十月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