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档案管理推进文博建设实践与策略研究

2020-12-07 05:56蒋红健
兰台世界 2020年11期

摘 要 高校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具有不同类别和表现形式的特色档案。高校如何利用特色档案传播校史文化和大学精神?综合性院校如何利用特色档案创建和发展工业博物馆?打造高品质文化育人平台还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详细阐述了学校在特色档案管理上融合校史馆、博物馆两大文化窗口的实践探索,用以抛砖引玉,推动高校文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特色档案 校史文化 工业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 G273.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12-12

★本文为2019年10月16-1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馆长会议特色案例。

★基金项目:广东省档案局2019年科研项目“大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DK-220-2019)。

★作者简介:蒋红健,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编研。

Abstrac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ir long-term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with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forms. How d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to sprea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and university spirit? How can comprehensive colleges create and develop industrial museums using their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What are the better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cultural education platform? Tak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chool's integr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management with school history museum and industrial museu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museu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school history culture; industrial museum

高校特色檔案指因所处地域、发展沿革、文化品位、代表人物、学科专业特色、特定历史事件等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具有自身特征和保存利用价值的档案总称,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宝贵结晶。华南理工大学拥有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沉淀了丰富的特色档案,记录着学校在诸多历史节点的印记。这些特色档案蕴藏着华工特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根基是历代华工人在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学校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学校在未来不断开拓进取的进程中能够汲取的文化源流。

一、华南理工大学特色档案的分类和载体例证

特色档案按照档案内容分类,有历史变迁档案、名人档案等,按照载体分类,有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两种分类有交叉有融合,互为补充和印证。

1.学校历史变迁档案。学校历史变迁档案是办学过程中重要历史节点的原始材料和原始凭证,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学校当时的重要决定和人事变迁,可以借其知晓学校各项办学举措的缘由,并指引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1]28。这些学校历史变迁档案包含大量富有特色的文书、实物和声像档案,承载着学校风雨变迁的演变史,影响着华工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2.名人档案。名人是指对学校的发展建设进程影响较大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崇高威望及广泛影响力的人物。华南理工大学涌现出一大批杰出领导人和知名科学家,包括历届主要领导,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省级以上领导,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大批学术精湛、德高望重的二级以上教授、科学家和在各行各业取得非凡成就的杰出校友。

名人档案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特色档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内容,扩展了馆藏档案种类,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多样化。学校档案馆目前存有吴硕贤、陈克复、毛宗源等152位名人的珍贵史料,收集了他们的生平传记、往来信函、新闻媒体报道、各类证件、学术界评价资料、著作、教材、成果性材料、声像资料,甚至收藏有他们的个人藏品和具有纪念意义的个人用品等。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学校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3.实物档案。实物档案是记录学校各项职能活动具有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并具有特殊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有形物体,是档案资源体系中具有生动表现形式及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35。

实物档案可分为不可移动实物档案和可移动实物档案两类,其判断依据以是否能收藏进馆为标准。不可移动实物档案主要指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大型仪器设备,有些档案馆没有将其列入实物档案,但从泛档案观的角度及其历史意义而言,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大型仪器设备是极其重要并亟待修缮保护的实物档案,一些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仪器设备因规格巨大,不能纳入馆内收藏,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加以维护和利用。

可移动实物档案指比较轻巧、占用空间不大的实物档案,包括礼品、纪念品、奖杯、奖品、题词、画作及名人使用过的小型仪器设备等。另外,学校档案馆因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召开,收藏有亚运特色实物档案。每一件可移动实物档案折射出使用人或捐赠人的生平点滴,观看后让人不胜感慨。

不可移动实物档案也可以巧妙地取其组件、部件来归档收藏,变通地用于展示。校史馆收藏的8号楼瓦当就是有说服力的例子,用建筑的一个组件同样能起到宣传这座建筑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以局部说明整体,解决了不可移动档案体型较大且不能迁移的问题,起到灵活处理、灵活归档的作用。

4.声像档案。声像档案指学校档案馆保存的照片、光盘、录像带等以感光材料、磁性材料为载体的,以音像为表达方式的档案。这些声像档案不仅记录了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的流程,而且记录了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生动场景,是校史编研、校史传播极具感染力的素材,不仅反映了学校方方面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及省、市领导对学校各项建设的重视和关心。

二、特色档案管理推动校史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

1.突出特色档案育人功能,把校史馆作为传播校史文化的主阵地。不同表现形式的特色档案经过组合、编辑、陈列、展示,成为传播校史文化鲜活的素材,是学校肇建、起步、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引领师生、教育大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了校史文化的内容,增强了来访者对华工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特色档案借助校史馆这个主阵地和对外交流服务窗口,起到强化校史校情教育、展示办学风采的独特效果。特色档案经过整理加工后,镶嵌在学校校史展览各大板块中,加深了来访者对学校发展历程、重大变革举措、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骄人成绩背后的辛劳的理解和认知。这些特色档案包括特色文书、资料文稿、教材著作、出版物、奖状证书、老照片、音频、视频等,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受到师生员工、各地校友、来校参观学习的中学生及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3]59。

2.挖掘口述檔案史料价值,为学校编史修志传承文化。口述档案是把学校发展史上的人、事、物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现有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补充,是抢救、保护校园文化的特色档案。口述档案的收集,对于编研校史、出版校史宣传资料、制作校史视频、在校史馆或网上校史馆进行陈列展出具有重要的宣传教育意义。口述档案采访对象为学校老领导、知名教授、杰出校友,尤其要先行采访年龄大、身体病弱的受访者,使校史文化免于散失,得以传承。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口述档案的收集并不是单一的。在收集、整理口述档案的同时,也可以向受访者及其师生、同学、家属等关系圈征集证件、奖状、照片、视频、手稿、资料等实物档案,用以佐证、丰富口述档案。

3.开展特色档案编研工作,揭示、宣传校史文化丰富内涵。特色档案是传统档案的必要补充和印证,外在表现形式生动形象,颇具鉴赏性。特色档案不仅可以用于阐释特定事件,而且对校史文化传播起着直观参考和考据作用。学校档案馆始终秉承“努力挖掘档案价值,积极传承校园文化”的办馆宗旨,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将编研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特色档案立档育人的教育功能。

4.盘活声像档案,留住华园精彩记忆。声像档案是以照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信息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多媒体特色档案,其表现方式更容易触发利用者的感官感受,是特色档案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利用声像档案,相继出版多本画册,推动了相关纪念活动的顺利开展,其表现形式生动翔实,受到师生的一致赞赏。

5.聚焦地域文化,探索广东客家文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风情、历史遗迹、代表人物等,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亲切感和感召力。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以研究客家地域文化为己任,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形成了大量客家文化特色档案,包括客家文化专著,客家风情节、客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文书资料、声像材料,100多部客家影视剧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校档案馆通过与学校图书馆、出版社共享相关电子资源库等方式,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前往客家人聚居地调查研究,对广东客家文化档案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深度开发,挖掘广东客家文化档案的内在价值,推动了客家文化信息的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特色档案管理推进工业博物馆创建实践研究

1.综合性院校创建工业博物馆的意义。综合性院校工业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分支,是沟通学校档案部门与师生校友、社会各界的一扇窗户和一座桥梁,是知识的殿堂和精神的乐园,对于进行实践实习、科普教育和拓展社会服务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性院校拥有许多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科研平台,使用或研制了大量仪器设备,而这些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中,对于淘汰下来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仪器设备,如不进行有效甄别、归类、整理和收藏,则将进行报废处理而留下遗憾,如果能选择性地进行利用,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示范、启发作用不可低估。

2.学校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创建情况。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学校档案馆,建有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均为国内高校首家同类型博物馆。这两个主题博物馆收集有大量珍贵实物档案,这些藏品经过甄选和精心安排,熏陶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在校学子。

无线电电子博物馆于2006年11月17日正式开馆运营,由50177班级校友、“中国收音机大王”、德生通用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捐资修建,收藏了他在各个时期从国内外淘回来的300多台收音机、接收机珍品。电视机工业博物馆于2009年11月校庆前落成,由50177班级校友、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捐资修建,收藏有50多台件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机及配件,是从向社会及个人征集的1000多件备选产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多款黑白电视机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人民幸福生活的回忆。

3.广征博引,为创建大型工业博物馆做好前期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开发实践活动中使用、研制了大量仪器设备,这是工业博物馆创建所需的实物档案的重要来源,是学科发展状况、科技研发信息的重要载体,既可以为本科生、研究生观摩学习使用,又能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使用,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加以收藏、保护和利用。学校已向校内各单位及教师个人征集具有历史意义和陈列价值的旧仪器设备,为大型工业博物馆的创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得到部分单位和个人的积极响应。将来,学校还将着重征集有价值、成系列的仪器设备,可以借其反映该系列仪器设备的改进、发展过程,彰显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成就,激励师生为实现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不断努力。

四、多途径加强特色档案管理,推进校史文化传播和工业博物馆创建策略

1.把校史馆、博物馆打造成文博育人主阵地及高品质文化传播平台。校史馆、博物馆收藏有数量大、种类多的特色档案,在文博育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全年接待参观突破1.2万人次,2019年,参观人数突破2.5万人,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历史峰值。在校园开放日、校友返校日、校庆日、寒暑假、开学之初,都有大型参观活动。来访者既有校内外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又有省市领导及国内外嘉宾,来访人数的激增凸显了校史馆、博物馆的育人主阵地作用。

校史馆及博物馆良好的运营情况,促进了校史文化研究,配合了学校各项建设工作。2017年8月,学校档案馆撰写、整理的校史馆、博物馆建设及校史研究材料,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提供重要佐证,使得学校顺利获评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和广东省首届文明校园。

2.网上校史馆、博物馆是校园文化传播的第二战场。网上校史馆、博物馆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师生校友需求多元化的现实。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到校史馆和博物馆的基本面貌,很多兄弟院校反馈通过网络学习我校校史馆、博物馆建设的体会情况,并提出来校实地交流的强烈意愿。目前,网上校史馆设有校史浏览、视频音频、漫步华园、专题展览、校史拾贝等特色栏目,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及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均设有历史回眸、藏品鉴赏、展品故事、视频音频、科普园地等特色栏目。特色档案在网上校史馆、博物馆大量应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活泼,富有新元素、新活力。

3.融媒体是最大化传播校史文化及博物工作的补充性手段。融媒体不是指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各种媒体的资源整合,包括报纸、书籍、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APP等各种媒体。融媒体的综合应用,使特色档案价值得以全面提升,扩大了档案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

档案部门要不断加强与学校网络部门及宣传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紧紧跟上时代步伐,拓宽特色档案的宣传渠道。其次,手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移动通信、沟通工具,微信的信息交流作用已经普及,微信公众号成为融媒体中的重要媒介。学校档案馆非常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使其成为贴近师生、贴近华园、同时发声的信息联动工具,组织人员定期撰写、推送校史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史,并不断推出立德树人的特色精品栏目,吸引读者眼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此外,学校档案馆积极利用校园新闻网、校报、西湖文化长廊等宣传平台,让大家更多地感受校史校情和华园文化底蕴,并通过印制、散发宣传册及宣传折页等方式,让本科生、研究生走进华工、了解华工、爱上华工,激发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现代展示技术是特色档案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现代展示技术快速发展,并成为档案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选题。现代展示技术包括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SR(代替现实)等,具有超强的动态展示效果,是展示艺术更新换代的趋势性技术[4]48。现代展示技术的相关应用软件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其人机交互模式使得展示行为动态化、虚拟化、场景化、互动化,并可通过插件嵌入网页。现代展示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具有现场化的感官体验,其形象性、观赏性、趣味性远超照片、图表、音频、视频,让人置身其中,妙趣横生,其与文博工作的结合必将带来档案文化传播模式飞跃式的发展。

档案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经费到位情况,先就校史馆、博物馆等区域、场所以及以实物档案为代表的形象化的档案门类,小范围地应用现代展示技术,可以更好地调动来访者的兴趣和关注度,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现代展示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来访者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

5.校史文化解说队是学校文博建设的靓丽名片。校史文化解说队作为学生社团组织,是学校文博宣传工作的生力军,充实了学校文博建设队伍,是代表学校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档案馆通过引领校史文化解说队,推动校史文化解说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和自我宣传,既解决了档案管理编制有限的问题,又促进了校史、博物工作的运行和发展。

学校档案馆通过从本科生、研究生中选拔解说队员,招募仪表形象好、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志愿者,并把粤语及外语能力作为评价参考选项,保证了解说队员的素质。同时,坚持培、育、用并举的策略,对解说队员进行业务知识和形象礼仪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且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做到针对不同对象持有不同的解说方案。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和电视机工业博物馆,学校档案馆与电信学院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保持良好合作,聘请协会会员协助解说,并邀请电信学院退休教师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使得这两类专业性较强的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不仅生动,而且专业化。

学校档案馆还为校史文化解说队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解说技能。2017年5月初,学校档案馆派出解说队员参加全国高校讲解交流论坛暨讲解风采大赛,经过多轮比拼,荣获全国高校首届讲解风采大赛一等奖。

6.利用国际档案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宣传文博工作。每年的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是宣传特色档案、文博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1948年6月9日,国际档案理事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成立,档案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2004年,维也纳国际档案大会为提高公众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决定将6月9日设立为“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决定自2013年开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国际档案日是各级各类档案部门集中宣传特色档案的特殊节日,参与单位多,覆盖面广,影响力较强。学校档案馆非常重视国际档案日的文博宣传工作,深入宣传档案文化,普及档案知识,增强公众档案意识,提升档案事业的社会影响力,成功举办题为“档案——与你相伴”宣传图片展,全面展示学校档案工作概貌和文博建设,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7.推动校史文化进课堂,培养师生人文素养和爱国爱校情怀。课堂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每年组织对新教工、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其中7月组织新教工岗前培训,9月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并组织他们参观校史馆和博物馆,是新教工、新生进校后重要的第一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通选课是学生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在此背景下,校史文化、文博工作可以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进课堂,学生可以选修文博课程取得学分,教师可以通过文博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有考核评价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校史校情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特色档案宣传及文博教育工作可以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模式,利用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人、物、景等角度形象化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学校退休老领导、老教授走进课堂,结合自身经历回忆历史场景,改善讲述校史故事的效果;也可以与学校档案部门取得联系,在校史馆、博物馆、人文景观内现场上课,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官体验;还可以通过设立课题、项目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校史博物文化,使文博工作入脑入心,增强学习动力,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促进身心发展。

特色档案是校史文化传播的重要素材,各个高校均收藏有富含自身特点的各类特色档案。特色档案的有效收集、利用将极大程度提高校史、博物文化的传播水平,对于弘扬大学精神、增强学校发展信心、加强师生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性院校因其学科专业特点所使用或研制的仪器设备,是创建个性鲜明的工业博物馆的物质来源。高校档案馆应加强特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充分收集、利用校内特色档案资源,补充、丰富馆内档案资源体系,并加以编研、提炼形成特色档案产品,通过管、用、研等方式,提高特色档案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栋梁.谈高校特色档案功能的发挥[J].北京档案,2019(1).

[2]鲍玉静,冯振玮.应加强实物档案的管理利用[J].兰台内外,2019(27).

[3]刘一颖.推进校史文化建设 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以南京师范大學档案馆为例[J]. 档案与建设,2019(9).

[4]郝帅,程楠,孙星.新型工业博物馆初探[J].文物春秋,2019(2).